天天看點

從業人員從廢紙堆中撿到一張“請假條”,竟成了無價之寶

從業人員從廢紙堆中撿到一張“請假條”,竟成了無價之寶

我們平時在淘寶上看到一些直播,這個農民發現了什麼碗,價值幾百萬,那個市民拿出了一個傳家寶,價值千萬,羨慕死人了。别誤會,這裡的淘寶不是馬雲的淘寶,而是是淘古董。

但一般來說,這些意想不到的寶貝基本上都是瓶瓶罐罐,但一張請假單,尤其是一張胃痛的請假單,能成為無價之寶嗎?真是聞所未聞。但如果你去上海博物館,你真的可以看到它。

《上虞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博物館的瑰寶。然而,《上虞帖》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夜來腹痛帖》。是不是很震驚?原來真的是“肚子疼”的文章。但你為什麼說這是請假單?讓我們從頭看這個故事。

從業人員從廢紙堆中撿到一張“請假條”,竟成了無價之寶

萬育仁是上海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之一,也是文物清理組的成員。1972年的一天,萬育仁被他的上司指令清理博物館倉庫裡的東西。他不小心在旁邊的垃圾堆裡看到了一張字帖,這個黑黃字帖就是是《上虞帖》。

他把字帖打開來,發現是《上虞帖》,他不感興趣。不是萬育仁對商品一無所知,而是他對商品了解得太多了。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就是《上虞帖》。為什麼發現是寶貝卻不感興趣呢?因為《上虞帖》的原著作者很有名,是書聖王羲之。

從業人員從廢紙堆中撿到一張“請假條”,竟成了無價之寶

雖然他的真迹早已失傳,但現在我們所說的《上虞帖》隻是唐代的一本,但也很有價值。隻要能挨着王羲之的書畫,哪一幅價值不大?這樣的寶藏會堆在垃圾堆裡。很明顯,這一定是張假字帖。

但即使把《上虞帖》丢了回去,萬育仁在工作中也時常想到那筆迹、手感和印章呢,萬一是真的?出于對文物的尊重,萬玉仁回去把字帖又拿出來,交給還在工作的專家鑒定。

從業人員從廢紙堆中撿到一張“請假條”,竟成了無價之寶

不過,當時的專家并不重視這個文章,還認為這是一個虛假的文章。但萬育仁越是看圓雙龍印、政和、宣和的騎縫印,就越覺得它們是真的,因為它們都是宋徽宗收藏的印章。然而,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萬育仁不敢多說。他默默地把字帖藏在家裡。

三年後的1975年,上海博物館館長沈之瑜終于獲釋,重新主持文物工作。萬育仁再次拿出這個文章,希望能重新評價一下。當時書畫專家謝稚柳鑒定,證明這是王羲之的真迹,屬于唐摹本。是以,它成為上海博物館的瑰寶。

至于請假單,是因為信上的筆迹。”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複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雲何,甚令人耿耿。

原來,王羲之當時約了一個朋友,但由于胃痛不能赴約。是以他寫了這篇文章。這不是胃痛的請假條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