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德化瓷博物館

中國古代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縣,隸屬于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的西北部,擁有着3700多年的陶瓷制作史。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德化瓷工匠大師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德化窯内的爐火正旺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福建德化月記窯

世界瓷都說德化

德化縣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并稱中國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走進德化,果不其然,一路上到處可見某某瓷場或某某陶瓷研究所的招牌,看來陶瓷在這裡從古至今都是支柱産業。來到德化采風,我的第一個目的地就是德化陶瓷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位置比較偏,但藏品很豐富,可看到從唐代到現代各個時期的德化陶瓷精品或标本,令人大開眼界。雖然愛好古瓷,但真正的德化瓷(主要是宋元白瓷)卻極少見到。所謂“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就是如此。館藏的瓷器和窯具等多種多樣,因為種類數量太多了,無法一一介紹,而且博物館内是不準照相的。總之,藏品涵蓋了德化地區的整個陶瓷業發展史,商周時期的印紋陶,唐代的青瓷碗罐壺,宋元時期的各種白瓷碗、盤、瓶、罐、粉盒、軍持等,明代則是著名的白瓷塑和各種香爐等小物件,清代多為德化青花瓷,民國以後到現在有許多名家作品和德化瓷精品。

在這些藏品中,我最喜歡明代的白瓷塑和香爐燈具等,真是百聞不如一見。明代是德化白瓷的巅峰時期,白瓷不僅純潔無瑕,光彩照人,而且白得十分滋潤,如美玉般,有象牙白、豬油白等名目,那種高貴典雅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有幸得見何朝宗等大師的著名瓷塑作品,以前隻在書上看過,現在近在咫尺,确實另有一番感受。此外,元代的白瓷粉盒,輕巧的外形加上精美的印花,的确饒有趣味。

參觀完博物館,我們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屈鬥宮窯址。這個窯址在德化縣六中的校園内,在說明來意後,學校的門衛十分熱情地歡迎我們進入參觀。來到窯址大門前,門是鎖住的,看來是太晚已經關門了。透過窗戶的鐵栅欄,看到裡面一條長約20多米的清理過的龍窯,就是常在書上看到的地方。基本都是些殘破散亂的匣缽等窯具,瓷片好像都清理走了。很想入窯址内參觀,但隻能照張相而已,實在是有些遺憾。在附近的路旁、屋後露土的地方仔細搜尋,還能發現少量殘留的瓷片。

屈鬥宮窯是元代一處著名的生産外銷瓷的窯口,其産品通過泉州港銷往日本、南洋、印度洋和波斯灣等地區,是元代知名的出口産品。在曆次海底宋元沉船的發掘中都常能發現大量的德化瓷,是當時外銷瓷中的重要品種。采集的瓷片從器物上,有碗、碟、洗、盒、爐、瓶等。其中,以碗碟和盒較多,碗碟的釉色有純白,也有白中帶青、帶灰的;釉色明亮、滋潤。底足挖足較淺,不施釉,邊緣光滑、規整;器物口沿大多數是芒口的,刮釉在裡側,從外面幾乎看不出來,滿釉的較少,可能年代上有些差異。

德化瓷的胎質堅硬而又十分純淨、細膩,從露胎的底足就可看出;胎呈純白色,沒有一絲雜質,可見是經過精心淘洗,而在廈門附近的宋窯産品胎不僅粗還時常混有沙粒,這在德化窯是見不到的。還有,德化窯碗碟洗等器底上旋胚痕很不明顯,這應該是材質細膩的結果,和工藝也有關系。在粉盒類及一些杯洗的外壁飾有各種由突起線條構成的紋飾,尤以粉盒為甚;紋飾很多帶有一些異域風格,當是适應外銷的需要,如波斯和阿拉伯地區;瓷器上的紋飾不是手工刻畫而是用模子印出來的,這樣不僅保證紋飾的統一、規範,更提高了生産效率以便大批量生産。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德化瓷窯工匠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留學生到瓷都德化體驗手拉坯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驚豔世界的陶瓷傑作-飛天女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白菊-白瓷工藝品

德化白瓷甲天下

德化窯因窯址位于福建省德化縣而得名。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宋元時期開啟的海上絲綢之路,運載的除了絲綢,主要的便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說的“既多且美”的“迪雲州(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了。

德化瓷業延續千年,與當地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分不開,德化瓷土礦儲量豐富,鐵、钛等雜質含量低,品質好,燒後白度高。宋代早期的産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術的不斷提高,逐漸發展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質如脂似玉,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視為中國白瓷代表。德化白瓷具有質地潔白、細膩如玉、釉面光滑、擊聲如磬的特點,故有“中國白”之稱。

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内一座有400多年曆史的古龍窯月記窯目前還在使用。龍窯約六十米長,占據整個山坡。龍窯是我國窯爐的一種形式,窯呈長條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龍似蛇,故名龍窯。龍窯曾是德化主要的制陶方式,以前全縣有幾百座龍窯,因為要燒柴,不環保,大量的龍窯都被封了或被“電氣化”了。

德化龍窯始建于唐代中晚期,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窯頭設火膛,窯室分若幹目(節)。階梯通道兩邊放窯門若幹個,裝出制品通道。每節兩側窯牆處設投柴孔(火眼),對稱排列。窯尾設擋火牆,牆底部放通煙孔,牆後設煙火巷,俗稱煙囪。曆史上留存下來的200多條龍窯逐漸消失,月記窯作為唯一一條仍在使用的龍窯得以保留,被陶瓷界稱為德化千年柴燒窯爐的“活化石”。柴燒龍窯因工藝複雜、費勁費時、建造成本高、出産量低諸多原因而面臨窘迫境地,如今這一古老工藝更是瀕臨失傳。

一群執着的年輕人來此籌辦月記窯國際當代陶藝中心工作營,延續着月記窯生生不息的陶瓷曆史。月記窯吸引了各地的陶瓷藝術家進行陶瓷藝術品創作與陶瓷文化的交流。他們的到來為古老的陶瓷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

在縣裡的陶瓷城,展示着代表目前德化陶瓷的最高藝術水準。德化民間雕塑藝人将雕塑與瓷藝結合,擅長制作白瓷觀音。所做白瓷觀音儀态生動,是舉世公認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華麗,而是追求單純、素潔、典雅之美。如果說景德鎮窯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稱著于世,德化白瓷則是以乳白色為主,釉層腴潤,光色如玉,顯示着冰清玉潔的特質,蘊涵着耐人尋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化瓷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外銷瓷之一,是以在國外的收藏也格外豐富,比如被譽為當時第一制瓷高手,“天下共寶”的明代宗師何朝宗的作品,在西方各大博物館中的收藏便有200多件。之前宋代古船“南海一号”出水的瓷器大部分是産自德化窯,它們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絕大多數完好無損。

德化大型瓷雕“渡海觀音”高6.4米,空心,由137塊部件組成,用瓷土8噸多,坐落于德化城區中心的瓷都文化廣場,是我國迄今為止生産的最大露天瓷雕觀音。

通過比較我們就發現,德化瓷器雖然不及景德鎮瓷器如雷貫耳,但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當你仔細欣賞這兩大瓷都的作品之後會發現,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同樣是制作仕女陶瓷擺件,不論從色彩、人物體态還是神韻上來說,德化瓷明顯更博人眼球。白皙細膩的皮膚,優美的姿态,層次紋理分明,柔和的色彩,自然的狀态,就連衣服就像一件針織品搭在仕女身上一樣。德化瓷所用的高嶺土在燒制的時候溫度要控制在1200度以下,這樣的燒制結果是德化瓷成品更白更細膩、溫潤如玉。

在月記窯我見識了德化瓷器的燒制過程。整個過程分為瓷土加工、雕塑成型、燒成三個過程。師傅們告訴我,要想燒制出優質的瓷器,就必須選用德化優質的白瓷土作為基礎的原料來進行精細的加工,否則後邊的所有工序都可能是在做無用功。

(文/劉安沐)

探秘“陶瓷之都”福建德化

德化古窯遺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