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點 | 叫好又叫座的運河實景演出《如夢上塘》,背後有怎樣的策劃故事?

作者:杭州雜志

據傳,兩千多年前,秦始皇開鑿古水道,杭州曆史上的第一條人工河——上塘古運河應運而生。曾經的“陵水道”,經過拓寬與疏浚,逐漸成為了交通要道,直至元末仍是大運河進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随着運河改道,上塘河的運輸功能逐漸削弱。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兩岸的繁華與落寞都浸沒在河流裡。如今,在點點燈光和翩翩舞蹈的映襯下,在蕩漾的碧波和婉轉的樂曲中,《如夢上塘》沉浸式實景演出,揭開了塵封許久的運河記憶,在這條古運河上緩緩訴說着千年的故事。

01

人在船中坐,船在畫中遊

文化是镌刻在杭州這座城市裡的基因,流淌千年的運河則是拱墅區的文化象征。10月20日的抖音同城榜上,“打卡如夢上塘”以789.6萬的點選量沖上了榜單第一,就連“杭州桂花終于香了”的話題也甘拜下風,《如夢上塘》俨然成為新晉“頂流”。

時間退回至一年前,拱墅區被評為浙江省首批夜間經濟培育城市。如何激活夜間經濟,彰顯杭州特色?拱墅區選擇了運河的文旅融合作為切入點。在此契機下,耀有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良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開始了項目的策劃。

耀有光和良業分别是杭州亞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光影服務商,之前曾點亮過許多城市,武漢的黃鶴樓、北京的正陽門、南京的秦淮河……古老城樓亮起了燈,汩汩河流煥發新容貌。來到杭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兩家企業的靈感盡情碰撞,合力為上塘河設計了一台精彩絕倫的實景演出。

視點 | 叫好又叫座的運河實景演出《如夢上塘》,背後有怎樣的策劃故事?

▲ 千年上塘——一方水土(遠古先民)

作為首台江南古運河文化實景演出,《如夢上塘》從上塘河臯亭壩碼頭啟程,行至姚家壩河後傳回,在約一小時的時間裡,盡數展現了一部運河的千年史、一部杭州的文化史。觀衆坐在行進的船上,演員在河岸邊、伴遊船上或在水上舞台中。随着樂曲和章節的變換,觀衆與演員的距離忽遠忽近。“行進式表演、沉浸式觀演”,《如夢上塘》的創意設計讓觀衆大為驚歎。

“移動的觀衆席,水上的演藝船,不知不覺中就實作了場景的轉換。”在項目營運副總經理林天泉看來,《如夢上塘》可以算是實景演出的4.0版本。傳統的實景演出1.0版本,觀衆坐在座椅上,演員在舞台中,通過換景和舞美來呈現不同的篇章。2.0版本引入了可旋轉的觀衆席,帶給大家全新的體驗。邁入實景演出的3.0時代,觀衆和演員的關系被重塑,遊客可以一邊走一邊看,在行走中邂逅不同劇情中的人物。《如夢上塘》在此基礎上,有了更閃耀的創意。

“像這樣利用城市河道做表演的項目國内鮮見,目前杭州上塘河是除溫州和武夷山之外的第三家。”《如夢上塘》總導演劉洲銘介紹。

視點 | 叫好又叫座的運河實景演出《如夢上塘》,背後有怎樣的策劃故事?

想要真正實作“人在船中坐,船在畫中遊”,行進的船隻和起伏的節奏需要巧妙配合。無論是大氣的遊客船還是小巧的表演船,開船者皆為持證上崗、經驗豐富的船長。于他們而言,常年行在水面,把船開得穩穩當當不是難事,難啃的硬骨頭在于配合音樂和篇章的變換來控制行船節奏。正式啟幕前,每名船長對整場演出的音樂反複“磨耳朵”,在哪段時間需要加快或放緩速度,在哪個地點需要互相靠近,都需要牢牢記住。而後,再和演員的表演進行磨合,同時要與雷射、水幕和特效互動融合。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備,到7月試運作,10月正式啟幕,《如夢上塘》一遍又一遍,重複的是旋律,打磨的是默契,呈現的是完美。

02

家國情懷與人間煙火

夜幕降臨,盛宴将至。随着遊船行進,璀璨雷射映照下的水幕緩緩拉開,遊客置身其中,開啟時空之門。

整場演出分為七大篇章,分别是運河之源、運河春秋、運河人家、運河商貿、運河風雨、運河傳說和運河詩樂。不同的曆史人物朝我們走來,運河千年的故事,由他們來講述。

高高翹起的船頭上,秦始皇撫須抒懷,身邊的宦官宣讀開鑿運河的诏書。千年上塘,由此誕生。船緩緩掉頭,深藍色的扇形水幕澎湃湧動,金色宮殿的影像格外耀眼。岸邊的霧氣散去,隋炀帝清晰可見。在他身後,許多百姓正在勞作,用汗水築起了通航的運河。正是在隋朝,上塘河成為了江南運河的南端。

視點 | 叫好又叫座的運河實景演出《如夢上塘》,背後有怎樣的策劃故事?

▲ 運河商貿——富甲一方(蘇東坡)

走進宋朝,越來越多人與上塘河結緣,李清照颠沛流離時途徑上塘河,陸遊也曾夜宿上塘河邊,抗金名将嶽飛也來過上塘河。國家的存亡與個人的命運密切相連,悲憤和怅然緊緊交織。水中舞台上戰鼓聲聲、震天動地,河道中載着士兵、懸挂嶽家軍旗幟的小船來回穿梭,身穿盔甲的軍士正在練兵。水幕湧出,火球升騰,染紅夜色,嶽飛的壯志近在咫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字字句句裡都是悲壯的家國情懷。這一刻,跨越千年,遊船上的我們伸手就能觸碰到那段曆史。

《如夢上塘》不僅有恢弘壯闊的場景,也有許多人間煙火氣。歲月賦予了運河厚重的曆史感,但運河的屬性不止于此,它滋養了兩岸的百姓,充滿了溫暖的生活氣息。以水為生,因水而興,運河見證了生活百态與人間煙火。

視點 | 叫好又叫座的運河實景演出《如夢上塘》,背後有怎樣的策劃故事?

▲ 運河傳說——百靈聲歌(李清照)

橋上的燈光逐漸變為暖色調,岸邊的燈籠一一點亮,運河迎來一場婚禮。兩艘小船慢慢靠近,新娘鳳冠霞帔,新郎身披大紅綢花,在紅綢帶的牽引下,新娘緩步登船。燈光絢麗,煙火璀璨,火樹銀花映照着運河閃閃發亮。淺色裙裝的姑娘向遊船上分撒喜糖,與遊客共享喜悅。我們仿佛穿越回千年前,成為這一場熱熱鬧鬧運河婚禮的賓客。

演出接近尾聲,由導演劉洲銘作詞、著名音樂制作人江辰曦作曲的《如夢令》響起,“臯亭桃花樂,千年萬家燈火”,吟唱的就是生生不息的運河人家。燈光柔和,特效減弱,船行至碼頭,完美謝幕。

這一場演出裡,有開鑿古運河的帝王,有壯志淩雲的将領,也有平凡溫暖的市井人物。運河文化是多樣的,家國情懷與人間煙火都在演出中得到闡釋。不斷地交彙融合,使運河充滿了獨特的韻味。水珠濺起,波浪翻湧,稻田、炊煙、節慶,戰争、感懷,一幀一幀的場景裡,流淌千年的運河敲響了無聲的歲月。

03

兩岸皆為風景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幾十年前寫下的詩,在上塘河邊有了生動的畫面。

燈光打在岸邊,身着古裝的演員們正熱鬧忙碌地搬運貨物,這是漕運繁盛時期運河兩岸常見的場景。演員們背後,是一群乘着夜色散步的百姓。他們與演員在同一個鏡頭裡,但不在同一個時空裡。

《如夢上塘》自今年7月試運作以來,就吸引了一大批特殊的觀衆。這些不在遊船上、而是在岸邊的觀衆,大多是周邊的居民,有些就在上塘河邊長大。燈光、特效、水幕,高科技在千年古運河上施了魔法,美得讓人移不開眼。護欄外,許多居民舉着手機拍照記錄,甚至還會追着遊船跑,每一幕都不想錯過。

“上塘河從沒這麼好看過!”有一位散步路過的居民對《如夢上塘》贊不絕口。目前,整場水上演出沒有設定任何的視覺阻隔,岸邊的居民晚飯後鍛煉時,都有機會看到一幕幕如夢如幻的畫面。

視點 | 叫好又叫座的運河實景演出《如夢上塘》,背後有怎樣的策劃故事?

▲ 運河人家——魚米水鄉

橋上車輛川流不息,橋下船隻緩緩開過,岸邊高樓林立,河道古色古香。場景的時空似乎錯位,卻又巧妙同框,沒有一絲違和感。千年後的人們在家門口小區旁,就能欣賞到千年前的運河故事。船上的觀衆在運河上近距離觀看演出,對岸邊的觀衆來說,行進的遊船和演員的一颦一笑皆為風景。

《如夢上塘》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從不同次元進行了突破創新,使用“燈光科技+光影藝術+演藝表演”的方式,讓科技與藝術互相加持,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也在觀衆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個五歲的孩子,拉着媽媽的手走到碼頭旁,用稚嫩的聲音詢問從業人員,場景裡有哪些曆史知識。”林天泉談到,生活在運河邊的小朋友們對曆史與文化充滿興趣,他們也很喜歡這樣可看可聽的表演,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收獲樂趣。上了年紀的老人,對上塘河充滿感情,對河邊發生的故事如數家珍。在他們以及他們祖祖輩輩的記憶裡,上塘河是運鹽的交通要道,一度繁華鼎盛。或許,從這場演出裡,我們可以瞥見曾經“公家漕糧,源源北運,私行商旅,往來不絕”的盛況。

千年上塘河,沉澱了詩畫江南的氣韻,人文風物交相輝映,兩岸風景精彩紛呈。目前,上塘古運河景區正努力打造“一街、一廊、一秀”,“一秀”正是《如夢上塘》夜遊項目。作為新的夜間經濟增長點,《如夢上塘》為大運河之夜更添了一抹如夢似幻的瑰麗色彩!

作者:何樂樂

本文刊登于《杭州》雜志2021年第21期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排版編輯:毛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