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硬”的人生和“軟”的文章——讀李小甘先生《看雲集》_深圳新聞網

作者:深圳新聞網

李小甘先生有過一個“文青夢”。所謂“文青”者,“文學青年”之謂也。網上對“文青”的不同定義很多,不同時代也賦予其不同的意義。在我們這一代人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很多青年都懷有“文學夢”,尤其是那個階段在大學裡讀文科的。這個“夢”其實開始于李小甘先生的高中時代,他參加全市的作文比賽獲得第一名,文章被作為範文油印。我可以想象,那種成就感并不亞于今天印出厚厚的、圖文并茂的書。那真是初戀般的感覺。1978年前後,一場思想解放與文學創作的高潮席卷全國,小甘先生很幸運地進入南方人向往的中山大學。當年校内學生自編的文學刊物曾經洛陽紙貴,他曾經是其活躍作者。李小甘先生是大家公認的“才子”,我們經常把在機關工作“有才”的才能歸結為“能寫”。但是能寫什麼?其實大不一樣。在社會上能寫轟動一時的小說,可能寫不好簡單的公文。公文寫得很讓人佩服的人,卻寫不出讓人感動的内容。要寫出好的文學作品,需要一顆敏感、細膩的心,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挖掘出動人的内容。你可以稱之為有“文青”的心。而寫出好的公文恰恰相反,要完全摒棄自我,過濾情感,講究幹淨和準确。寫公文是從政的基本功,是以多數人到了這樣的崗位就努力在這方面下功夫,久而久之連思維模式也變了。小甘先生大學一畢業就進入機關,鍛煉自己寫作“硬”文章肯定是必修課,這方面他當然技高一籌。但他一直堅持文學創作。三十年前我認識李小甘先生時,他已經有10年的機關工作經驗了,但其面目和談吐卻難掩“公文語言”背後的書卷氣,或稱“文青”氣息。他曾經是深圳市當年最年輕的處級幹部,工作又與對外宣傳有關,經常出入國境。以我們這代人的标準看,各方面都是成功的标本。但他一直執着地堅持從中學開始的個人寫作舊習,在寫出漂亮公文的同時不斷地有散文見諸報端,并在九十年代就出版了若幹專著,以豐碩的寫作成績加入了中國作協。後來他擔任的公職越來越高,工作越來越忙,被迫放下了個人寫作一段時間。在很多人将李小甘先生的形象最後定型為市上司的時候,即将離開上司崗位上的他結集出版了《看雲集》。這一集子中将幾十年來的“軟”文章都收錄其中,選在即将“耳順”之年出版,大有給自己人生一個交代的意味。由于我離開工作崗位多年,到了今年才拜讀。全書共分“望鄉” “看雲” “探海” “攬山” “觀影”五個部分,包括家族背景、成長經曆、中年時期的人生觀感、海外掠影、文學評論和影評等内容。雖然部分文章我已經讀過,但整本書的編排讓我覺得可以當作自傳來讀,尤其是“望鄉”和“看雲”這兩部分。在“望鄉”輯中,作者追憶了家鄉和家族曆史、自己的成長過程。作者對潮汕平原的風貌、民居、飲食、風俗的描寫,對于我這個在潮汕生活三十年的人來說,讀來很親切。寫的最精彩的是童年經曆、與父親和女兒的關系。知識分子家庭背景,為作者的天分打下了良好基礎。少年時經曆了文革,父母被關、被鬥,使作者嘗到了人間冷暖,也塑造了作者敏感的心靈。父親對作者童年的慈愛、在大學操場上看作者踢球的場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而圍繞着對父親晚年和臨終前的細節描寫,更令人十分感動。例如,書中寫到父親晚年與作者一起住的時候,晚上經常要找個借口到樓上(兒子住的地方),這種又想溝通又怕影響兒子的細節,不親曆是想象不出來的。基因是生命的底色,它使我們不忘來處,它的延續更是激起我們對生命傳承的感動,這一點也充分地表現在作者對女兒出生、命名、遠行和歸來的描寫上。怎樣給女兒起個好名字,這一正常動作竟可以洋洋灑灑數千言。而送女兒遠行留學的過程中,先用平靜的語言叙述瑣屑,再提到自己身體不适,最後描寫返程飛機上妻子抑制不住的哭聲,對女兒割舍不斷的感情爆發出來,就像專業的電影導演用一個個蒙太奇展示出來那樣,讓人動情。在“看雲”輯中,作者表現出學哲學的本色來。手機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喝茶的情趣及背後的文化,耳順之年、歲月、人生得失、距離的感悟,對功名、“難得糊塗”的辯證看法,對幽默、感情的了解,貌似閑談,但在輕松的行文過程中不經意地會有閃閃發光的東西。作者擅長廣征博引,古詩文、國内外社會見聞、曆史掌故,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其中,《死的話題》算是較為沉重的話題,作者從一個同學的經曆說起,古今中外地聊這個話題。最後很認真地寫道:“正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選擇出生一樣,我們也不能拒絕死亡,而正因為每個人都面臨死亡,是以活着更具有意義;正因為人生有終點,我們更要珍惜過程。由此而努力,生命或許就有永恒的東西”。無論是“探海”中的全球遊曆,還是“攬山”中的文學評論,抑或“觀影”中的影評,也表現出作者“文藝”的一面。所謂“文藝”者,非商業味道也。很多評論都有獨到的感受和用詞。這一類對人生感悟的東西,作者自己将其歸為“軟”的文章。作者自己說,後來他公務繁忙,無暇去寫這類“軟”文章。是啊,人生總是表現出“硬”的一面:生存、功名、職場、社交、社會角色,都是我們不能回避的,但是在“硬”的人生中,“軟”的感悟和表達也同樣重要。“文青”的感性和美學價值,在我們“硬”的人生道路上,滋養我們,激勵我們,讓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厚度。如果“文青”代表非功利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的、有情懷的、有選擇标準的人,那但願我們都有一顆“文青”的心。(原标題《“硬”的人生和“軟”的文章——讀李小甘先生》)window.HLBath=1;window.HLBath=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