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章 心理學概述

一 名詞解釋

1 個體心理:個人所具有的心理現象。

2 社會心理:在社會共同生活條件和環境中産生的,是該社會内個體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現。

3 行為:是有機體的反應系統,由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構成。

4 意識:由人的認知、情感、欲望等構成,是人能動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資源。

5 無意識:人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現象。

二 簡答

1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

2 簡述人的心理過程

·1 認知過程:人獲得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過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言語等。

·2 情緒情感過程:人腦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而 産生的态度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要求的反應。

·3 意志過程:人自覺地确定目标并為實作目的而自覺的支配和調節行為的心理過程。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差別。

3 簡述個性心理(人格)

·1 個性傾向性:人對客觀事物的态度及對活動對象的選擇與趨向,是人從事活動的指向性與基本動力,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等。

·2 個性心理特征:人在心理過程中形成的穩定而經常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是多種心理特點的獨特結合,集中反映一個人的心理面貌,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4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系統的、有計劃地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産生和發展規律性的方法。

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

測驗法:用一套預先經過标準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調查法:就某一問題向被調查者提問,讓其自由表達态度或意見的方法。

個案法: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相關法:對不同心理現象進行量化,求取其相關關系的研究方法。

5 簡述心理學的基本任務

探索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主要研究心理過程、心理結構、心理的腦機制、心理與環境、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

6 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社會、教育、醫學、工業、軍事心理學。

三 論述題

1 心理學的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1 構造主義:馮特、鐵欽納 ;直接經驗(意識);實驗内省法;

觀點:主張研究人的意識,分析意識内容和成分,從意識經驗的構造來說明整個人的心理。

·2 機能主義:詹姆斯、杜威、安吉爾;機能(意識的作用和功能);客觀觀察法、實驗内省法;

觀點:主張研究具有适應性的心理活動,反對把意識分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意識流),強調心理的适應功能,反對把心理學看作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主張把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擴大到動物心理、兒童心理、教育心理、變态心理、差異心理等。

·3 行為主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行為;實驗法;

觀點: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反對内省,主張實驗法,反對遺傳決定論,強調環境的作用。

·4 格式塔:韋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意識、認知現象;實驗法;

觀點:反對把意識分為元素,強調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着部分的性質和意義,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5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無意識、潛意識;催眠療法、夢的解釋、自由聯想、生活史法;

觀點:人類的一切個體和社會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别是性沖動。

·6 人本主義:馬斯洛、羅傑斯;人格;整體分析、個案研究;

觀點:人性本善,人性是自主的,不斷成長的,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價值。需要理論。

·7 認知心理學:皮亞傑、西蒙;資訊加工過程;反應時、口語報告、計算機模拟;

觀點:關注人腦,學習是主動的,有選擇地擷取刺激并進行加工;把人腦比作電腦,認為認知過程包括資訊的接收、存儲和運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