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陵十三钗》: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

作者:東莞百韬網絡
《金陵十三钗》: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

  今天是第8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聽說有同胞看相關展覽暈倒,其實我自己也未必承受得了。記得我看完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钗》時,我的心情很複雜。我痛恨日本人的罪行,更為南京同胞所經曆的一切苦難而難過。但是影片對國人的苦難和日軍的殘暴的渲染,不能不讓人産生一種聯想,以為在抗日戰争中,我們是一個沒有重大貢獻的民族,隻是一群可憐無助的人質,看着自己的國家被蹂躏,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殺害,看着自己的婦女被強暴,隻能等着偉大的美國教士來拯救中國(《金陵十三钗》),或者等着日本大兵良心發現(《南京!南京!》)。我覺得,如果我們沒有這段曆史真相的認知,中國當然就無法成為泱泱氣度的國家,去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金陵十三钗》: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

  一群秦淮河女人,用自己的身體,換下了十二個未成長的女學生,我不覺得這是值得歌頌的事,因為她們都是人,都是女人。憑什麼用妓女換處女?妓女是什麼人?還是張麻子說得好:妓女就是窮人家的女兒。以後我們再拍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最好還是要把中國人民的偉大,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無能講清楚,不然後人會以為日本人才是勝利者,或者以為中國的勝利是美國帶來的。

  也正是是以,日本軍官在教堂裡彈鋼琴的情節讓我完全無法接受:日本人是高雅的、文明的,教堂外三十多萬無辜的亡魂就死于這種“高雅”?日本人其實是很愚蠢的。我們叫他們“小日本”,實在是一點錯也沒有。

《金陵十三钗》: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

  近代以來,中日兩個東方民族國家最有理由合作親善,中國的人口與資源,與日本的技術,原是互補互利的。而對西方來說中日的合作是一個惡夢。在中國方面,既無能力招惹日本,也很希望能夠與日本合作,以發展經濟,共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但是,日本這個極度缺乏曆史安全感的海島民族,對于力量有着高度的崇拜,在二十世紀初年,由于當時中國處于分裂與衰弱的曆史時期,是以,中國對于日本的侵略與欺淩是百般的忍讓,結果反而激起日本這種吃硬不吃軟民族的侵略兇性,在日軍少壯派軍官的誤導與把持之下,對中國進行永無止境的分割與蠶食。于是,因為中國的軟弱,日本的短視,加之西方的挑撥離間,終于導緻中日成為生死大仇,最後全面戰争,雙方均受重創,這的确是一個曆史的悲劇與浩劫。

  日軍參謀本部原本将蘇聯當成建軍備戰的假想敵,日本皇軍創始者山縣有朋将之視為皇軍“終極決戰者”,但是在斯大林一再展現硬碰硬的作風之下,日軍竟然不敢冒然的對蘇聯采取斷然的行動,甚至不敢利用德蘇戰争初期,蘇聯紅軍全面大敗的曆史良機,對蘇聯作戰,反而選擇中國與美國進行作戰,結果到了戰争後期輕而易舉地被蘇聯打敗。

  而在整個中日戰争之中,最難令人接受的事實是,日本軍隊經常所展現出來那種毫無軍紀的燒殺擄掠的行為,由于日軍在中國境内,對于戰俘與平民的這種普遍性暴行,使得日軍在不少的時候,更像盜匪劫掠而不是軍隊作戰,特别是在南京大屠殺中,他們在中國表現出比禽獸還不如的滔天戰争罪行,令到南京政府再也沒有和談的可能。日本決定“戰”,又不能徹底動員而在中國的戰場上求勝,日本決定“和”,又斤斤計較于所擷取的小利,最後日本是費盡心機,無論是和戰的政策,都沒有辦法解決中國事變,日本也就無法與其曆史決戰的大敵美蘇,進行傾力一搏,日本在最後決戰中,虛擲兵力到華南,隻給蘇聯創造了曆史機會。也許這就是島國的文化與心态,沒有大開大合的心胸與眼界吧。

  若以戰力而論,日本若是在正确的戰略指導下,全力的投入作戰,日本是可以在戰場上擊敗中國的,但是日本始終沒有進行這樣全力一擲的總攻擊,日本一再的認為中國即将崩潰與投降,結果讓中國竟然能夠撐到最後一刻,而終于拖垮日本。(比比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先進國家面對德國侵略的表現)但是中國就是在面對山窮水盡之時,仍然想盡辦法的支撐下去,絕不向日本屈服,因而分散了日本的國力與軍力,為盟國的勝利,奠定了戰略結構上的基礎。

  到現在,日本政府還膚淺的認為,他們并沒有在中國戰區的作戰上,輸給中國,是以日本當然不肯心服口服的接受中國是戰勝國的事實。假如日軍不是在中國戰場上的戰略失敗,日本根本不至于發動太平洋戰争(裕仁在對美國的宣戰诏書裡,全都在怪罪美國為袒護中國,而威脅要中止賣戰争資源給日本),假如日軍的絕對國防圈不是在中國戰場上遭到嚴厲的破解,日軍不會把最後的力量,投入中國進行一号作戰,而在讓日軍在太平洋與東北的關東軍戰線遭到慘敗。足見日本隻是一個崇拜力量的民族,缺乏足夠的曆史深度與廣度,而無法檢討到決定曆史成敗的基本原因。

  檢讨整個戰争的曆史,日本就是在中國戰區上的戰略一敗再敗,導至國力的耗竭,以及戰力無法負擔戰略的需要,它最後才會走上全面潰敗的道路。對中國戰略上的失敗,才是日本整體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至于戰場上的一些勝負,隻是過程與外表的現象而已。而日本政府不敢承認這個事關曆史勝敗根本的事實,竟然把決定戰争勝負的關鍵,設在戰場的表現,而不是戰略與政略的基本層面,日本這種膚淺的曆史觀察與見解,顯示它根本沒有足夠的遠見與能力,洞察曆史變化的根本關鍵,如何能對二十一世紀的風雲變化,做出正确的政策判斷?

  日本人不肯承認整個侵華戰争的錯誤與失敗,正可能是造成下一世紀,中日沖突與沖突危機的新起點。領土問題或者可以說是邊角之患,但我們如何面對曆史與未來,才真正是心腹大患。從《金陵十三钗》來看,我們還任重道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