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12 讓您讀懂大秦史 第一章

作者:博學糯米v

第一章共有24372萬字 各位看官請慢看細品 ,最後别忘了評論+關注後期繼續 感謝您的關注+點贊[送心]

第一章帝國旭日

第一章帝國旭E

從玄鳥部落到“西陲大夫”,從諸候霸主到“天下共主”,秦人自東西遷,立足關中後又轉而自西東進,直至策馬中原,獨步天下。随着曆史時空的演進,他們逐漸縱橫在曆史的中心舞台,日漸走近我們的視野,其身影也從模糊漸漸變得清晰。

1.崛起西陲

時間公元前770年

人物周平王、秦襄公

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南)統治着中原。在周王朝的“西陲”生活着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他們就是最早的秦人。西陲,即西方的邊陲,這顯然是出自中原王朝的一種叫法。在中原王朝的統治者眼裡,他們處于世界的中心,而在他們的統治區域之外,便進入世界的邊緣地帶。至于天下究竟有多大,則要視中原與外界交往的範圍以及所形成的眼界而定

秦人曾經生活在商王朝西陲的六盤山與渭水中遊地區。後來周興商亡,秦人被迫向西遷徙,進入荒涼的黃土高原。随着周王朝的邊境向外擴充,秦人生活的“西陲”也越來越遠,最後到了今天的甘肅天水附近。在殷商和西周二代,秦族處于受中原王朝奴役的地位。他們被驅趕到西北地區,與生活在那裡的戎人、狄人互相往來,雜居共處,并是以有了秦族“雜戎、狄之俗”的說法。

到西周中期,周孝王為了鞏固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就設法與秦人加強聯系。周孝王把秦地(今甘肅秦安、清水一帶)封給秦人首領非子,并讓他接續赢姓。從此,非子這一族人就号稱“赢秦”,“秦”成為他們的正式名稱。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秦人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受到重視。周王室派遣秦人與戎、狄作戰,秦人在抗擊戎、狄的戰鬥中強大起來,還被封為“大夫”。

周厲王時,西戎叛亂,秦仲滅大駱之族這就是說秦人已兼并了大駱之地而強大起來。至宣王時,周命秦仲為大夫,誅西戎,不料,秦仲卻被西戎所殺。秦仲有五個兒子其長子為莊公。宣王召集莊公兄弟五人,讓他們帶兵7 000人去伐西戎,占領了西戎的大片土地。莊公又生了三個兒子,其長子為世父。世父說:“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色。”于是世父又伐戎,戎很強盛,包圍了犬丘,世父被戎所俘虜,其弟做了太子(後即位為秦襄公),後來又得釋放。這時,秦一方面與戎戰争,一方面又與戎有通婚關系。

公元前770年,戎人攻入西周王朝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西周滅亡。周平王即位以後,決定将國都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所謂“東遷”,實際上是被戎、狄趕着向東走。平王東遷時,養馬的秦人出兵一路護送,順利到達洛色。因護駕有功,平王封秦襄公為“諸候”,将周族早年的聚居地豐(曾為周人的都邑所在,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南沣河以西)、岐(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一帶賜予秦人。從此,秦人建立了秦國

思考閱讀

秦人從哪裡來究竟源自何方?亦如夏商周三代,秦的起源還隻能從遠古傳說追溯起。

秦人的祖先,傳說是颛顼帝的孫女,名叫女修。有一天,女修正在紡織,一隻燕子從天上飛過,掉落下一顆蛋。女修撿起那蛋,并把它吞吃了,于是懷孕生下兒子大業。大業成人後,娶少典之女女華為妻,生下兒子大費。大費又名伯翳,曾經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治水成功後,舜帝給大禹頒賜了玄圭作為獎賞。大禹在接受獎賞的時候說:這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做成的事,還多虧了大費做助手。”

舜帝又對大費說:“你幫助禹治水成功,為此賞賜給你一面有黑色懸垂物飾的旌旗,你的子孫後代将會有盛大的功業。接着舜帝把一個姚姓的美女嫁給大費做妻。大費行拜禮接受了。随後大費又輔佐舜調理馴服鳥獸,鳥獸大多被馴服。為此,舜帝又賜封大費姓赢。

記錄于《史記.秦本紀》中的這個神話傳說,折射出了秦族先祖的一些情況。長期以來,學術界對秦人起源持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秦人自東方輾轉而來;二是認為秦人的祖先就在西部,更有觀點認為秦人的祖先就是古羌人。據考證,秦國共有四大陵園區,第二、三、四陵園區的位置在1987年前己陸續确定,即陝西的雍城陵區(西陵)、芷陽陵區(東陵)和秦始皇陵園,但第一陵園區在何處?一直是困擾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千古之謎。

根據世界曆史大事記

秦之作為大帝國,略早于西方的羅馬帝國,但大體上是同時代的。傳說,羅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戰争時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特洛伊陷落後,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後渡海到意大利,并娶當地國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維尼來為妻。伊尼阿斯死後,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爾巴.隆加城。此後王位代代相傳,當傳到努米托爾的時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烏斯篡奪。阿穆利烏斯為確定王位,強迫努米托爾之女西爾維娅作維斯塔貞女。可是西爾維娅為戰神所愛,生了一對孿生子。阿穆利烏斯指令将這對孿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河水将孩子漂到了岸邊,被人救起并撫養長大。哥哥名叫羅慕路斯,弟弟則叫列莫斯。兄弟倆殺死阿穆利烏斯,并将王位歸還其外祖父,自己在别處建城。在建城過程中,兄弟間發生争吵,結果兄殺其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該城,羅馬城由此産生。至于建城的時間,史學傳統把它定在公元前753年,也就是羅馬曆史上“王政時代”的開端。

2.插手中原

時間公元前688年

人物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

或許是機緣巧合,赢秦創始之期恰恰是西周衰亡之際。西周末年,王道衰微,内憂外患頻仍,終被犬戎所滅。平王東遷以後王室困守一隅,天子權威一落千丈。與此相應,社會正進入大分裂、大動蕩、大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的權力不斷下移,禮樂征伐再也不是從天子出,而是逐漸蛻變為從諸侯出、從世卿出,甚至于“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周朝衰落為赢秦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周王室在“政由方伯”的春秋之時遭遇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尴尬,進而在“蠶食鲸吞”的戰國之際為強秦所滅。

秦人或許從善禦的祖先那裡受到啟迪., 他們更加娴熟地駕禦時局、操控政治。兩周變局之際,秦襄公應對得體,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資本。經過秦襄公、秦文公兩代人的努力,秦國終于在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十六年),奪回并控制了岐山以西的那片土地。這是關中(東以函谷關為界,相當于今陝西省、部分甘肅省)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它為日後秦國農業生産的發展,提供了客觀上的有利條件。秦文公又招納了在戰亂中流散的周人,并從他們那裡接受了較高的生産技術水準,這使秦人由遊牧經濟,最後完全轉入農業經濟。

文公之子死于文公四十八年(公元前728年),是以文公去世後,由文公之孫繼位,是為甯公。由于甯公年僅十歲,為鞏固内部力量,乃在岐山旁建築新城平陽以利防守。甯公二十二歲時去世,有三個兒子,但年齡都太小,部族長老三父為結交東方的大諸候魯國,乃罷黜甯公之長子,擁立由魯姬所生的最小兒子出子繼位。

但由于娘家權勢很大,引發了内部權力鬥争,六年後三父再殺出子,擊潰親魯派的力量,并擁立甯公長子再度繼位,是為武公。

武公有勇有謀,在被三父罷黜期間,他便帶着直屬軍團遊獵各地區,争取地方部落領袖的支援。出子在位期間,外戚的親魯派及長老的三父派互相為争權之事忙得不可開交,反而使武公勢力坐大,得到大多數赢氏部落領袖的效忠,也遍使三父不得不再度支援他出任赢氏一族的最高領袖。

武公初即位時,仍由三父掌握主權。武公三年時,時機已完全成熟,武公乃集合禁衛軍團和效忠部落,展開奪權行動,擊殺三父集團并夷其三族,長老派勢力自此潰散,秦王室的權力再度獲得鞏固。

内部穩定後,秦武公立刻積極展開征伐戎人的活動,以完成經營岐豐地區的使命。他先後多次讨伐邊冀地區戎人,并滅掉小國,使秦國力量再度得以迅速增強。公元前688年和前687年(秦武公十年、十一年),秦國在一些新征服的地方開始設縣,以加強秦對地方的控制。縣的原意為“懸”即東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系而有所屬”(用繩子系住,雖懸挂着而有所歸屬)的意思。這些在邊境設立的兼有軍事和行政兩種性質的組織,歸秦國國君直接管轄,使它們不易滋長,并抑制了分封制所帶來的地方割據勢力。這一措施鞏固了初生的秦國,增強了秦國的實力。

由于秦武公英勇善戰,豪氣十足,深得

民心,在位共二十年,他去世後,屬下重要部落首領及作戰夥伴傷心欲絕,殉死者高達六十六人。為鞏固秦國政權,武公怕自己兒子年齡太小,造成權臣幹政,乃遺命廢立太子,由其弟繼位,是為德公。

德公在三十三歲時掌權,但兩年後即病逝,由其長子繼位是為宣公。經過武公時代的勵精圖治,宣公在位時,秦的國力已非常強盛,是以,宣公開始和東方的中原諸候有所接觸。宣公四年,秦國的武裝部隊擊敗當時最具潛力的中原強大諸侯國一一晉國,晉國戰敗,讓中原諸候真正認識到秦國的實力,至此,秦國終于跻身諸候列強之林。

延伸閱讀

甘谷,古稱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建縣,為全國縣制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武公)十年(前688),伐邦、冀戎,初縣之

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關于設縣的明确記載,記載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越隴山征服卦、冀二族後,分别以族名在該地首次設立縣制。二縣的設定,不僅是秦國的首創,也是我國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同樣也是縣始于秦,始于冀說所依據的第一手材料和惟一明确的材料。考察秦國曆史,自武公開設縣先河以來,厲公曾“縣頻陽”,孝公亦“聚小色為三十一縣”,惠文王則縣義渠”。凡此等均證明秦設縣具有悠久的曆史,制度上的健全和先進,大大促進了秦國的進步,進而保證了商鞅變法的成功,使秦的發展如虎添翼。

縣的出現标志着新的行政區劃的開始盡管此時的縣還僅僅是個雛形,但它畢竟标志着一種新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體制的誕生,這是無法否認的曆史事實。作為以軍事為特征的秦國,一開始就隸屬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後來,秦把這一制度推廣到全國。使之延續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整個封建社會。

世界曆史大事記

公元前688年,拳擊作為一項運動,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正式被列為競賽項目,古希臘人稱之為“撲克興”(Bixing).在古代奧運會上的拳擊比賽,不論是在形式、比賽規則或競技時所用的手具方面,均有别于現代的拳擊運動。拳擊手們頭戴護具,手上用長皮條纏繞,以起到保護和增加硬度的作用。他們無休止地打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倒下或認輸.後來,帶有銳利邊緣的硬皮革手套代替了皮帶。但是,羅馬人認為這樣仍然不夠。于是,他們在手套上釘上尖刺、硬結或長釘,為的是使打鬥更殘忍,并且同其他古羅馬項目一樣,戰鬥通常以死亡而告終。據史料記載,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第一個拳擊冠軍為斯巴達人沃洛瑪斯科斯

3.奠基帝國

時間公元前647年

人物百裡奚

秦穆公初年,晉獻公滅虞、虢,秦穆公在虞滅後,得虞國賢臣百裡奚。百裡奚是虞國人,早年貧窮困乏,流落不仕,很晚才娶到媳婦,生子孟明視,一家人過得不太富裕,倒也其樂融融,百裡奚心懷大志,但是卻找不到施展抱負的地方。

後來,百裡奚輾轉到虞國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晉國借道于虞以伐虢國,大夫宮之奇以“唇亡齒寒”勸谏虞君,虞君因曾經接受晉獻公的寶玉“垂棘之璧與名馬“屈産之乘”而答應了晉國。百裡奚深知虞君昏庸無能,很難納谏,便緘默不語。結果晉在滅虢之後,傳回時就滅了虞國虞君及百裡奚被俘。後來,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裡奚被當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國。他以此為恥,便從秦國逃到宛(今河南南陽),楚人把他當作奸細,綁了起來問他做什麼的?他說他是虞國人,亡國出來逃難的。楚人便叫他養牛,不久他養的牛比别人的都強壯,楚人便稱他為“看牛大王”,連楚王也知道了他的名号,就叫他到南海看馬。秦穆公聽說百裡奚賢智,想用高價贖回他,又怕楚人不許,就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裡奚在焉,請以五段羊皮贖之。”楚國人同意将百裡奚交還秦國。百裡奚回到秦國,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囚鎖,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百裡奚推辭說,他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說:“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與百裡奚談論國事數日,秦穆公十分賞識他,授以國政,号稱“五段大夫”。

百裡奚在秦國主政期間,内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于百姓。作為諸侯國的大臣百裡奚勞作的時候不乘車馬,暑熱的時候不張傘蓋,在都城裡行走不用車馬随從,不用甲兵護衛。這種平易樸素的品行,不僅為百官樹立了榜樣,也以實際行動感動了百姓。

在用人方面,百裡奚大力舉薦有才德的賢土,蹇叔受到他的推薦,被秦穆公封為上大夫,和百裡奚共同處理國事,為秦國的富強與成就霸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裡奚施德與諸候,樹立秦國的威信,為秦穆公稱霸奠定了基礎。秦穆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請求秦國接濟糧食,秦穆公詢問群臣該怎麼辦,有人認為應當借機伐晉。百裡奚不同意,說: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最後,秦穆公采納了百裡奚的意見,運糧食給晉國。秦國糧船從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東南)絡繹不絕。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晉國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糧,無不感激秦國的恩德。

百裡奚任秦穆公相國,政事無不參預。他為相期間,秦國建樹國威的幾件大事,秦人俱歸功于他,口碑載道,傳頌不絕。

百裡奚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權村了輝煌的業績。他依靠出衆的才智和超群的謀略,使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像《史記》所載孔子的評論:“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段(即百裡奚),爵之.夫....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百裡奚相秦期間,内外安緝,充實秦的國力,奠定稱霸以及統一的基礎,在春秋時期已很明顯,為有識者所稱道。秦霸西戎,與晉國抗衡,成為諸侯争霸中舉足輕重的一方勢力,都是秦穆公時期完成的,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結果,但與百裡奚的相業也是分不開的。故論者稱許秦穆公的功業,總以任用百裡奚為其大立端。

百裡奚三十多歲才被妻子用激将法說服,到諸侯國去闖蕩,臨行前,其妻子杜氏一再叮囑他:以後富貴了,不要忘記家裡的妻兒。百裡奚一直到七十歲才被秦穆公重用,任為相國。

百裡奚的妻子杜氏帶着兒子,也輾轉到了秦國,得知百裡奚做了秦國的相國,位高權重,他還會不會認妻呢?怎樣才能接近他?杜氏打聽到相府要招幾名洗衣工,便應聘進入相府。但是,一名下人是無法接近百裡奚的。杜氏又聽說相府的樂隊招人,便向樂隊的頭領自薦:她會唱歌。杜氏自小生活在素有“歌舞之鄉”的虞國山區,她那清亮的山謠立刻打動了頭領,把她招為樂隊人員。這樣,杜氏就有機會接近丈夫了.

夜晚,百裡奚吃飽喝足後,照例讓樂工們奏樂,杜氏自告奮勇地第一個出場,隻見她低眉斂袖、揚聲而歌:

百裡奚,五羊皮!憶别時,烹伏雞,舂黃麥,炊門門;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裡奚,五羊皮!父梁肉,兒啼饑,夫文繡,妻洗衣;富貴忘我為?

百裡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離。嗟夫,富貴忘我為?百裡奚聽罷,情知一定是妻子杜氏,趕忙下階同杜氏相認,互相傾吐久别之情。他得知兒子自小習武,武功高強,便向秦穆公舉薦,而封為将軍。自此,百裡奚全家團圓,功成名就。

公元前6世紀,佛教作為沙門新思潮諸流派之一,伴随着古印度列國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巨大變化而産生。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是這個教派的創始人,其本名是喬達摩,悉達多。傳說他坐在一株菩提權下,經過長時間的靜思默想,終于徹悟成為“佛陀”(意為覺者)。佛教打出反對“婆羅門至上”的旗幟,提出了“衆生平等”的口 号。

4.西部擴張

時間公元前623年

人物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是德公的小兒子,成公的弟弟。成公有七個兒子,沒有一個兒子被立為國君,他立了弟弟任好為王位繼承人。成公在位四年,英年早逝,任好即位。

由于接續兩位兄長任期,秦穆公即位

時己三十餘歲,正值壯年鼎盛之時。在個性上,穆公也和武公最為相像:勇武強悍,爽朗而待人誠摯,做事耿直而積極,是以在部落領袖中聲望極高。他奮發圖強,銳意進取,重用百裡奚、賽叔等良臣,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依靠他們修明政治,發展軍事,獎勵生産,使國家實力大大增強。

秦穆公很重視民心的向背,是以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沖突的措施,減輕百姓的負擔。他強調取信于民。晉國鬧饑荒,向秦國求援,他不計過去的恩怨,把大批糧食運到了晉國,說不能讓百姓受罪。晉國臣民都稱頌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這使他深受下層群衆的支援和擁戴,有了争霸的基礎。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謀略。為了打開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聯姻與晉國結成同盟,以與中原諸強抗衡。他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兒懷赢嫁給晉文公,并幫助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占戰勝了楚國。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認為時機己到,想取代晉成為霸主,但在肴之戰中敗于晉,暫緩了東進的步伐。

秦穆公認真檢讨了自己的過失,進一步整頓内政,及時改變戰略方向,全力進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國西邊散布于廣大地區的戎族國家。當時,在今陝甘甯一帶,生活着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泾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産落後,披發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發展,采取了比較謹慎的政策,先強後弱,次第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甯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餘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餘,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内史廖的政策,挽留由餘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二八。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内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等到綿諸國内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餘回國。由餘的勸谏,受到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勸下,由餘終于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餘,和他讨論統一西方戎族的政策。

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讨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将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不敢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将士堆土樹立标記,然後回國。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辟地千裡,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甯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這樣,東從陝酉、山西交界的黃河起,一直到遙遠的西方,都為秦國所控制,秦穆公終于成為西方的霸主。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發展了秦國經濟。秦穆公開創的霸業,為戰國末年秦統一整個中國打下了基礎。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死。這時,劄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國,說:“鄭人将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鄭國就能得到.”秦穆公問蹇叔和百裡奚,兩人回答道:“經過幾個國家幾千裡路去襲擊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軍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倆不必再說。派遣百裡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将帶兵出發。百裡奚和賽叔哭着為軍隊送行,秦穆公很生氣,說:“我出兵,你們卻哭着沮喪我軍的土氣,這是為什麼?”二老答道:“我們并不敢沮喪士氣。隻是我們年紀大了,兒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見不着了!”二老對其兒子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吃敗仗,晉人将在崤山阻擊。”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春,秦軍東去,經過成周北門時,車左、車右都脫去頭盔下車緻敬,随即跳上車去的有三百輛戰車的将土。王孫滿看了以後說:“秦軍輕挑而無禮,一定會失敗!”秦軍經過滑國時,鄭國的商人弦高正販了牛準備到周去賣,見秦軍,就将所帶的十二頭牛全部疊給秦軍,說:“聽說大國将要誅滅鄭,鄭君已經作好迎戰的準備,派我先送十二頭牛犒勞貴軍士卒。”秦軍三位将軍商量道:“鄭國已經知道我軍要去襲擊,去了也沒有用。”于是滅了滑國,往回撤兵。滑是晉國的同姓之國。當時,晉文公還沒有下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喪父,乘機攻滅我的同姓之國.”于是,将喪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擊,大敗秦軍,将三位秦将全部俘獲。

公元前630年,居住在兩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薩趁新亞述内亂之機,逐漸取得對巴比倫尼亞的控制權。公元前626年他自立為巴比倫王,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滅亞述帝國。公元前586年滅猶太王國,将猶太的國王、王公貴族及普通群眾俘至巴比倫尼亞,此即所謂“巴比倫之囚”。在尼布甲尼措撒二世統治時期,王國處于極盛階段,奴隸制經濟有較大發展。奴隸廣泛用于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奴隸主階級分為軍事貴族和商人僧侶兩大集團。僧侶集團勢力強大,首都巴比倫城的馬爾杜克神廟僧侶在諸城神廟中居上司地位,在政治生活中有舉足輕重的力量。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二世攻入巴比倫尼亞,神廟僧侶迎居魯土入巴比倫城,新巴比倫王國遂亡。

5.招賢納士

時間公元前359年

人物秦孝公、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國君獻公病死,21歲的渠梁即位,是為孝公。這位新登基的國君面臨着十分嚴峻的形勢:位居關中的秦國長期處于落後的地位,西有戎、北有狄少數民族的騷擾,東受中原列國的欺辱。更有甚者,一些諸侯國視秦為未開化的野蠻人,不讓秦參加中原各諸侯的會盟。對此,不甘落後的秦孝公感到一種刺激和挑戰。他一登上王位,就決意富國強兵,并推出一系列招兵買馬、賞賜有功之士等措施。其中,他頒布了一條極為重要的法令:凡能使秦國強盛的人,都可以得到官做,分到土地。

秦孝公勵精圖治的決心打動了商鞅。于是商鞅就西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

商鞅幾次向秦孝公獻策,最終以“強國之術”取得了信任。此後,商鞅被任命為大夫,留在秦國。

商鞅的“強國之術”,就是“變法即按照法家的主張對秦國舊的制度進行改革。孝公贊同商鞅的觀點,卻又有疑慮,因為在秦國的貴族與官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頑固地反對變法。

面對強大的反對聲浪,商鞅發揮其過人的口才及博學,堅定地說:“行為上猶豫不決、遇事懷疑的人,是做不了什麼大事的。一般而言,高人一等的想法,其行為無法為普遍人所了解。合理性的獨見, 無法融入現實主義者,因為智者能在事情尚未發生時便見其端倪,一般較愚鈍者即使事情明顯擺在那裡,他也難以完全了解。是以對一般人來講,不必和他們談論計劃,隻要和他們共享政策的成果就好了。至德者的大理想主義必不和于世俗之見,建大功的人也不會處處和人們讨論他自己的計劃,隻要對人民有利的事,便應該努力去做,而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規範。”

秦孝公對商鞅的說法首先表示贊同。但秦赢一族的部落重要領袖,也是王室重臣之一的甘龍首先表示反對意見,他說:“聖人教化人民,絕不變其風俗,智者治理人民,也不随便改變制度,主要在順乎自然。因風俗而行教化,才不會幹擾民心,容易得到成功,順乎原本體制來治理,不但官吏較熟習,而人民也比較能夠心安。

商鞅立刻反駁說:“甘龍之言乃世俗之論。一般人的确較安于傳統,如同研究學術的人,也容易國于其所學,這兩種心态的人,做個遵守平常體制的官吏還可以勝任,卻不可以用來議論需要改革時的形勢。夏、商、周三代體制都不一樣,但同樣成就帝王之業。春秋五霸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卻同樣成為霸主。有智慧的人創制法制,愚鈍者照章實施;賢能的人改變傳統,讓沒有能力者作為遵行的标準.

大臣杜摯又警告說:“如果無法獲得一百倍利益,不應奢談變法;沒有十倍的功能不可随便更改制度。依照傳統可以避免錯誤,遵循現有體制才不會走入邪道。”

商鞅大聲疾呼說:“治理國家并不是隻能遵循一種方法,要建設國家就不能夠拘泥于古代制度。湯武革命推翻傳統,反而成為帝王;夏桀王、殷纣王并未改變制度,卻仍成為亡國之君。反對傳統的不見得不對,依循現有體制的反而更難以建功,這一切都需要依照國家及環境的需要來作決定呀

從以上的議論中,我們可以更明顯地看出,拘泥于現有體制、反對變法的甘龍及杜摯,應屬現實論者。大喊“治世不一道、治國不法古”的商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急于革新強國的秦孝公自然堅決地站在商鞅這一邊,在群臣的極力反對下,仍任商鞅為左庶長,推動秦國現有體制的全面變革。

據說,在商鞅前兩次獻策時,為了試探秦孝公的意圖,他介紹了其他一些學說。第一次商鞅以“五帝之道”勸說秦孝公,秦孝公對這一套毫無興趣,商鞅一邊講,孝公一邊打起了瞌睡。交談結束後,秦孝公對引見商鞅的景監發怒說:“你的客人是個狂妄的人罷了,哪裡值得任用呢’

景監也責備商鞅。第二次商鞅向孝公

說以“三王之道”,孝公仍感到厭煩,沒有采納。商鞅又第三次求見,說以“五霸之道’,這一次,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交談結束後,秦孝公對景監說:“你的客人還不錯,可以跟他交談了.”

商鞅又一次進見秦孝公,向他鼓吹“強國之術”。孝公越聽越有勁,不知不覺挪動膝蓋到商鞅面前,如此交談了幾天,毫不厭倦。随後,商鞅就被任命為大夫,留在了秦國。對此,景監不解地問商鞅:“你憑什麼迎合了我們國君的心意?我們國君特别高興啊!”

商鞅說:“我用五帝、三王之道說服他,勸他跟三代相比,但國君說:‘太久遠了,我不能等待。況且賢明的國君,每個人都想趁自己在位的時候揚名天下,怎麼能夠默默無聞地等待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後才成就帝王大業呢’由此,我用使國家富強的辦法說服國君,國君對此就特别高興了。”世界曆史大事記早期羅馬的土地、債務、政權問題是平民和貴族鬥争的焦點。公元前376年,蓋約.李錫尼和魯西烏,綏克斯圖擔任羅馬的保民官,他們提出了新法案:全體公民都可以占有和使用“公地”(羅馬征服區的土地),以打破貴族曆來對公地”的壟斷特權,進而減緩土地集中的速度;平民所欠債款一律停止付息;每年選舉的兩名執政官中,其中一名必須由平民充任。新法案遭到貴族的極力反對,但廣大平民主持鬥争。公元前367年,法案終獲通過。

6.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第一次的重點在于社會結構的改變;第二次則偏重在政治制度上的變革。從現有史料看來,這幾乎是一次不流血的革命,徹底依照理論的需要,由朝廷發動足以“動搖國本”的社會結構大調整.

商鞅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内容大緻如下:(1)編制民戶,加強刑賞。以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内各家互相糾察。一家做奸犯法,别家必須告發。隐瞞不告發,就要同罪連坐。新法規定,不告發奸人的,腰斬。告發奸人的,跟斬得敵人首級同賞;藏匿奸人的,要跟投降敵人同罪。新法還規定,旅客必須有憑證才能留宿客舍。收留沒有憑證的旅客,客舍主人要問罪。

商鞅主張對輕罪用重刑。他認為,這樣可以迫使群眾連輕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為了保護私有的耕牛和馬,對盜竊牛馬的人判處死刑;為了統一度量衡,規定“步過六尺者有罰”。

(2)鼓勵小農生産,崇本抑末。新法規定,凡一家有兩個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須分家,各立戶頭,否則要加倍出賦稅。努力搞好生産,糧食和布帛生産多的,可以免除勞役。從事未利,遊手好閑而貧窮了的,把全家罰做官奴隸。

規定商人必須向官府登記各種奴隸(厮輿、徒、童)的名字和數目,以便官府攤派徭役;還規定提高市上酒肉稅額,要讓稅額比成本高十倍;更規定加重關卡和市場上的商品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牟取暴利。還主張“一山澤”,由國家統一管理山澤之利。

(3)獎勵軍功,按軍功重新規定給予名位的标準。立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得君上爵賞;私鬥的人,按犯罪輕重受刑罰。

秦國的變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施行,取得初步的成效。重農抑商的政策有力地推動了小農經濟的穩定發展,對封建主義生産關系的建立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獎勵軍功使平常百姓也能依靠本領獲得做官的機會,打破了官爵的世襲制,提高了戰鬥力,在對外戰争中也不斷取得勝利。這次變法得到了秦國百姓的擁護,但引起了一些貴族的反感。公元前352年,商鞅以功升為大良造,這是相當于中原各國的相國兼将軍的官職。

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了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進一步從經濟和政治上進行改革目的在于進一步謀求富國強兵。與前期變法相比更徹底,更側重于制度上的變革。主要有下列六點: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商鞅下令廢除了西周以來盛行的土地制度一一井田制,開掘井田的“都疆阡陌”。同時,允許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按土地多少抽稅。

(2)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縣一級的官僚機構。商鞅将許多鄉、邑、聚(村落)合并為縣,建置341個縣,并設了縣令、縣丞和縣尉.縣令是一縣之長;縣丞掌管民政;縣尉掌管軍事.他們都由國君直接任免。

(3)統一度量衡,頒布标準器。商鞅制造了統一的标準量衡器,發至全國各地(标準尺約合今0. 23米,标準升約合今0.2千克)。(4)按戶按人口征賦。商鞅規定按人口征賦,并嚴懲隐瞞戶口的“匿戶”,以限制官僚地主豢養食客的數目。同時又規定,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必須分家另立戶口,否則要加倍征賦。這是為了确立和鼓勵一夫一婦為機關的個體小家庭經濟,加快開墾荒地,擴大農業生産,提高勞動效益,并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

(5)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國的西南和西北部原是少數民族居住區,後來秦又統一了其中不少地方,因而秦人保留了較多戎、狄族的風俗。商鞅認為這些落後的習俗,對統一中原極為不利,便提出移風易俗,按照中原的風俗改革秦國落後的習俗,如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同居一室等。

(6)遷都鹹陽,以适應向東發展的需要。在商鞅對内實施變法的同時,秦軍對外也積極展開軍事活動,并取得了節節勝利。尤其是公元前340年(秦孝公二十二年),秦孝公聽從了商鞅的計謀,一舉擊潰魏國公子昴率領的精銳部隊,迫使魏惠王将以前從秦國掠去的河西地區歸還給秦國。遭此失利,一度趾高氣揚的魏國,轉走下坡路。孝公論功行賞,提升商鞅為列候,并把於(今河南内鄉縣東)、商(今陝西西商縣)之間的15個邑封給他作屬地。于是後人都據此稱商鞅為商君。

商鞅的新法實施十多年後,秦國群眾非常歡悅,路不拾遺,山裡沒有盜賊,家家富裕,人人豐衣足食。百姓敢于為國家而戰不敢為個人而争鬥。是以,鄉村城鎮非常安定。

商鞅變法的主要精神是透過國政的改革,打破局限社會進步的機鎖,特别是重建部落制的民族體系,減低部落領袖的影響力,加強官僚體系的功能。這些改革勢必遭到既得利益階層的拼命反抗,是以除非獲得中下階層人民的支援,否則變法很難成功。為了展示政府的決心及公權力的威信,商鞅決定采行一個最聰明的笨方法,那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南門徙木”。

一天,商鞅派人在都城栎陽(今陝西臨潼栎陽鎮東北)的南門豎起一根3丈長的木杆,并宣布:有能将木杆搬至北門者,“賞予十金”。消息傳開,來看熱鬧的人越圍越多大家都竊竊私議,疑惑不解,不相信照此做了真會得到獎金。隔了一個晌午,沒人動手。商鞅又宣布,誰能搬此木杆,“賞予五十金”。這時,終于從人群中走出一人,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将木杆搬至北門口。商鞅果然賞給此人五十金,“以明不欺”。

南門徙木”一事,很快在秦國傳開

了,大家都知道商鞅出令必行,有禁必止。世界曆史大事記公元前359~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他的統治期間,推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在政治上,打擊和削弱了貴族勢力,加強了國王的權力;在經濟上,施行雙金币制,即銀本位和金本位并用。當時希臘各國使用銀币而波斯帝國則采用金币,為了在經濟實力上與波斯相抗衡,馬其頓自鑄金币,降低了金價,并規定了金銀币兌換率,進而削弱了波斯帝國的經濟優勢;在軍事上,他創立了由步兵和騎兵混合組成的馬其頓方陣,使種類不同的軍隊和優良的戰術裝備結合起來。腓力二世的改革大大加強了馬其頓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

7.破敵聯盟

時間公元前328年

人物張儀

所謂“連橫”,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連橫在戰國中期以秦國或齊國為中心,後期以秦國為中心。張儀是遊說連橫的第一人。

傳說,張儀年輕時師從于鬼谷先生,跟他學習遊說之術。學成後就去遊說諸候,他曾投在楚國宰相昭陽門下。有一次,昭陽丢失了玉璧,門下的人懷疑是張儀偷的,說:張儀貧窮,品行不好,一定是他偷了相君的玉璧。”

大家一起拘捕了張儀,鞭打了幾百下,但張儀始終不承認,隻好釋放了他。張儀的妻子見了,說:“唉,你如果不去讀書遊說,怎麼會遭受這個恥辱呢”

張儀卻對他的妻子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着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這就夠了!

隻要舌頭還在,他就可以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謀取官祿。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并開始實行“連橫”的戰略。他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後,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親兄弟,也尚且會争奪财産,更何況六國各有“計謀”,同盟不可能長久。魏國處于各國包圍之中,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隻有依靠秦國,才能保證安全。但是魏王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于是張儀暗告秦王發兵攻魏。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政策下,魏王終于背棄合縱之約,轉與秦國結盟。

張儀回到秦國之後,又主動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國,以拆散齊、楚聯盟。觐見楚王時,他說道,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是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

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後,秦國會把商、于之地六百餘裡歸還楚國。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動,不顧衆大臣的反對,受張儀相印,與齊國斷交,并且派一名将軍随張儀回秦國取回商、于之地。誰知張儀回秦之後,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後,竟以為是因為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于是又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大怒遂決定與秦結盟。

這時候,張儀告訴随行的楚國将領,自己答應楚王的,不是六百裡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裡。楚懷王這才知道上當受騙。惱羞成怒的他要立即出兵讨伐秦國。大臣陳輪建議說:“不如割一塊地給秦國,讓秦國和楚國一起進攻齊國。那樣的話,楚雖失地于秦,卻還能從齊國奪取土地得到補償。”

楚懷王哪裡聽得進陳轸的意見,于公元前312年起兵攻秦。秦将魏章率軍與楚軍戰于丹陽(今河南汜水之北),楚軍大敗。秦軍又進而奪得楚國的漢中。

楚懷王已經怒不可遏,喪失理智,調動全國的兵力,與秦國再戰于藍田,再遭敗績南韓和魏國趁火打劫,攻至楚國國都附近的鄧。兩面受敵的楚國被迫撤兵,割城求和不久,秦王希望以秦國武關以外的地方換取楚國的黔中地。楚王回答說:“換地免談,隻要把張儀交給楚國,楚國就願意把黔中地送與秦國。”張儀聽說之後,主動請求把自己送到楚國。他表白說:“當下的局勢是秦國強大而楚國羸弱不堪,隻要我是奉秦王之命去楚國的,楚國就不敢加害于我。何況我和楚國的大臣靳尚關系很好,靳尚又為楚王的寵姬鄭袖所信賴。鄭袖的話,楚王焉能不聽”結果正如張儀所言,經過他的一番運籌,楚懷王果然放掉了張儀。楚國的三闾大夫屈原這時候剛巧出使齊國回國,正準備進谏懷王殺掉張儀。但是,得以脫身的張儀己經快馬加鞭,逃出楚國國境了。不知疲倦的張儀就這樣到處遊說,相繼在南韓、齊國、趙國和燕國都獲得了成功。他也被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秦武王即位。這時秦國的朝中大臣們已經容不下這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張儀。張儀沮喪地離開了秦國再度來到魏國,為相一年之後死去。

《戰國策》記載張儀與蘇秦是相對立的一縱一橫,互相著文攻擊對方,這和史實不符。後來司馬遷受此影響,在《史記.張儀列傳》中将張儀和蘇秦列為同時之人;甚至還說在蘇秦發迹後,張儀受蘇秦激勵而入秦,又記張儀之卒在蘇秦之後,也均與史實不符。據考證張儀在前,蘇秦在後,和張儀同時的是公孫街、惠施、陳輪等人。蘇秦是張儀死後才在政壇上初露頭角的。在縱橫家中張儀顯然是蘇秦的前輩。《史記》記張儀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蘇秦的經曆提早了約三十年。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受此影響,緻使張儀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為其作傳,實為必要。

公元前327年春,亞曆山大率領軍隊向印度進軍。在印度河上遊的支流希達斯佩斯河與波魯斯王的軍隊相遇。亞曆山大率軍繞道渡河決戰,擊敗了波魯斯王的軍隊,俘獲7萬俘虜和許多戰象。他利用印度諸小國的沖突,各個擊破,占領了印度河流域上遊的廣大地區。此後,亞曆山大繼續率軍東進,直達希發西斯河,并企圖向恒河流域擴張。但是,亞曆山大的士兵由于連年苦戰,厭戰情緒滋長,拒不前進,甚至發生兵變。而恒河流域的難陀王朝此時己很強大,是以亞曆山大不得不停止東侵,率軍西歸,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倫。至此,亞曆山大的十年東侵終告結束。

8.合縱戰略

時間公元前288年

人物蘇秦

秦國的力量日益強大,繼各國先後稱王之後,秦國又動起了稱帝的念頭。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相魏冉到齊國給齊滑王改帝号,相約秦稱“西帝”,齊稱“東帝”。秦國要東進,遇到了趙國這隻攔路虎。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後,也強大了起來,大有與秦、齊成三足鼎立之勢。于是,齊、秦稱帝,并約好共同伐趙,瓜分趙國。

就在這時,蘇秦出來策劃合縱運動。所謂“合縱”,就是由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從具體情況看,合縱的國家多少不一,合縱進攻的對象有秦國,也有齊國。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起初因為學藝不精,蘇秦出外遊說了幾年毫無成效,隻得狼狽而歸。但蘇秦并不氣餒,加倍苦讀,一年之後再次出師遊說。他首先來到了強盛起來的秦國,希望一舉成名。他這樣吹捧秦惠王: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可用,南有巫山、黔中以為險阻,東有崤山、函谷關作為牢固的門戶,關中平原沃野千裡,民富而兵強,可說是天府之國,大王完全可以兼并諸候,一統天下。可是此時的秦國剛剛殺掉了商鞅,國人還十分痛恨遊說之土,加之秦惠王并不認為兼并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是以對這般誇誇其談的策士之議表現得毫無興趣。他冷淡地回答說:羽毛不豐滿的鳥不可能高飛,國家法制不完備就不可能任意誅罰,道德不淳厚者也不能随心役使百姓,政治不暢達修明,也不可勞兵于外。雖然你不遠千裡而來賜教于我,但我們隻能改日再談吧。”蘇秦在秦國上書十次反複分析局勢、提出主張,都沒有得到重視。顯然,秦國當時的沖突焦點是商殃變法之後調整理順内政問題,而不是對外用兵之策,蘇秦的遊說隻能以失敗告終。随後他又前往遊說周顯王,也遭到鄙視.待他再次回到家裡的時候,己經把帶的錢都花光了。回到家,他遭受的待遇就更差了“妻子不下衽,嫂子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在這種親人疏遠的情況下,蘇秦把一切怨恨都轉移到發憤讀書上。每天讀書時他就準備一把錐子,每到因倦難當,就用錐子刺紮自己的大腿,疼痛讓他立刻驅趕走睡意,繼續攻讀,終于百煉成鋼。

蘇秦第三次出山,改變了政策,主張東方六國“合縱”以抗強秦,終于獲得了成功,蘇秦先來到燕國,當時燕文候當政。蘇秦分析,燕國地處偏遠,之是以能夠不受強秦的襲擾,是因為有趙國橫在中間;而燕國一旦發生戰争,必然是與近鄰的趙國和齊國,是以燕國隻有和鄰國簽訂盟約才能保證永遠不受戰亂之苦。于是,燕文候供給他車馬和大量的金銀布帛前往趙國遊說。同樣,他又極盡所能大大恭維了一番趙肅候,然後分析說,趙國的危險就在于南韓和魏國歸順秦國,那樣趙國就成為秦國首當其沖予以讨伐的最強大對手,而如果趙國能夠聯合韓魏、齊楚,六國一同并力西向,則土地五倍于秦,人民十倍于秦,則秦國必破,那麼也就沒有了臣屬于秦國的擔憂了。趙肅候聽了他的分析,認為六國“合縱”确為妙計,于是又提供了車馬金銀。如此這般,蘇秦接連遊說了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和楚威王,終于訂立下合縱盟約。六國“合縱”以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蘇秦回到趙國後,趙肅候封他為武安君,以表彰他的功勞。

秦國得知六國合縱抗秦之後甚為吃驚

。随即,秦惠文王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國之間互相猜疑,以拆散合縱。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國,歸還了從魏國奪來的幾座城池,然後又派人去最遠的燕國,将女兒嫁給了燕國太子。于是魏、燕兩國同秦國和好起來。趙侯得知之後,責問蘇秦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蘇秦十分惶恐,立刻出發,去平息這場同盟中的内亂

蘇秦首先又來到燕國。此時,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為燕易王。齊國趁燕國辦喪事之機攻燕,連克城池十餘座。燕王便以齊國歸還城池為條件,命蘇秦以“縱約長”的身份出使齊國。如若齊國歸還城池,燕國便同秦國斷絕來往。

蘇秦去齊,晉見齊威王,先行祝賀之禮接着又行哀悼之禮。齊威王不解,問其原因。蘇秦道,人餓得再厲害也不會去吃有毒的烏頭籽,吃得越多,死得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聯姻之國,齊國占領燕國的城池就等于是與強秦結下了仇怨。這就如同饑餓之人去吃烏頭籽一樣!齊國實在是大難即将臨頭。齊威王聞言大驚,忙向蘇秦請教解危之法。于是蘇秦就建議齊威王歸還奪來的城池,這樣燕王喜歡,秦王也一定會高興。齊威王以之為是,竟然立刻照辦。

回到燕國之後,蘇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賞。這卻引發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蘇秦見自己再呆在燕國不安全,就假裝得罪燕王,逃到了齊國.齊威王用他為客卿。誰知後來齊國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傭刺客向他行刺。臨終之前,他向齊王建議,在他死之後,以大罪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這樣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齊王依計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誅。一代縱橫家也就以這樣慘壯的形式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懸梁”的故事見于《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

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孫敬,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他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學習。每天從早到晚,常常是廢寝忘食。在屋裡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别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另一頭結在頭發上,當他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人也立馬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于《戰國策.卷三秦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蘇秦,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決心,發憤讀書。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在瞌睡時感到疼痛,就會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人們将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或“刺股懸梁”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亞曆山大死後,馬其頓和希臘的統治

權幾經易主,最後被其部将德米特裡所取得。公元前285年,多瑙河流域的克勒特人入侵希臘,公元前277年,德米特裡的兒子安提柯.貢那特聯合希臘各城邦擊退了克勒特人,次年,他被宣布為馬其頓國王,建立起安提柯王朝。

9.遠交近攻

時間公元前266年人物範雎

公元前266年,一個名叫範雎的人在秦國出現,他向秦王獻策,秦國和南韓地形犬牙交錯,是秦國的心腹大患,秦國要想吞并天下就要避實就虛,首先滅掉南韓,這就是“遠交進攻”的政策.

範雎是魏國人,字叔。有辯才,年輕時就投身于政治活動,在諸侯國中遊說。他本來想侍奉魏昭王,對魏國的強盛有所作為,但無奈出身貧寒,不能如願,于是就先投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下。

有一次,範雎随須賈出使齊國。他們因事在齊國停留了幾個月。齊襄王見範雎能言善辯,十分欣賞他的才幹,就派人賞賜範雎10斤黃金,還有牛肉、酒食等,範雎辭讓不敢接受。須賈知道了這件事,産生了懷疑,以為範雎是因為把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國,是以齊國才會送這些禮物,他讓範雎接受了齊王的牛肉、酒食,退還了他的黃金。

回國以後,須賈内心懷疑範睢,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魏國的宰相魏齊。魏齊聽了非常生氣,就讓家臣鞭打範雎,打斷了肋骨,打落了牙齒。範雎假裝昏死了,于是魏齊叫人用席子把範雎卷起來,抛棄在廁所裡。賓客們喝醉了酒,便輪流把小便撒在範雎身上,故意侮辱他來警告後人,使他們不敢亂說話。範雎從席子中對看守的人說:“您讓我出來,我以後一定重重答謝您。”

看守的人就去向魏齊報告,謊稱範雎己死,請求放出棄置在席子裡的死人。這時魏齊喝醉了, 便說:“行啦!

于是範雎得以脫身。後來魏齊後悔,又叫人尋找他。有一個叫鄭安平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就攜帶範雎逃跑,隐藏了起來,範睢改名換姓叫張祿。他求見秦國當時派駐在魏國的使者王稽,才得以逃入秦國。

由于穰侯非常痛恨外籍遊說之客,是以範雎藏在王稽的旅行車中,勉強混進了鹹陽。但他卻非常大膽地直接要求觐見當時權勢如日中天的秦昭襄王,并提出警告說:“魏有張祿先生,天下辯士也,曰秦王之國危于累卵。”昭襄王聽了大吃一驚,便立刻傳見範睢。

範雎見到昭襄王後,不慌不忙地先請教秦王,為什麼從惠王期間到昭襄王主政初期,秦國不斷從楚國及韓、趙、魏三晉獲得大量的土地,尤其在伊阙之戰後,更占有一半左右魏國領土,秦國對外擴張可以說到達了最高峰;但以後的五年間,雖然也連連出兵,耗費不少國力,卻一塊土地也沒有得到?昭襄王仔細一想,的确有這麼一回事自從穰候采用遠攻近交政策,不斷聯合魏、趙和楚國,與遠在東方的齊國敵對後,反而占不到任何好處。而與齊國的争霸,連連用兵,但十數年來也的确沒有結果,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範雎說:“是秦國沒有做良好的規劃所緻。穰候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拒絕外籍政客入秦,使秦國最好的情報來源為之斷絕,對外界的情勢也不再能有效地掌握,是以做了錯誤的判斷。其實東方的齊國連年來和燕國抗争,力量早不及以前強大,對秦國的擴張政策根本不會有什麼威脅;給齊國太多的壓力,反而會迫使它和楚國重修舊好,兩國萬一聯合,對秦國才是件麻煩的事呢!

何況,三晉中的趙國在趙武靈王大力的軍事革新後,作戰實力大增,俨然成為中原力量最大的諸候。外交方面又有蔺相如的謀策,武備上老将廉頗、趙奢、李牧等都為當世名将,秦軍想一舉攻破趙國,似乎己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但穰候卻隻顧鞏固自己權勢,并未曾盡力為秦國和秦王着想。拒棄人才,培育自己的羽翼,目前國家重要職位幾乎控制在穰候派的親戚及重臣手中。穰候親楚,是以采用了遠攻近交政策,對秦國的未來是非常不利的:長年遠征用兵,消耗秦國軍力,培養自己的聲望;拒絕人才,鞏固自己黨派,削弱王權,目的何在,應是很清楚了。

穰候數度出任秦相,其弟華陽君及泾陽君又都撐有重權,對此昭襄王早已備受威脅,經範睢這一提醒,更是不安。這時,宣太後己死,昭襄王已無顧忌,立刻與範雎密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剝奪穰侯軍權,将他連同華陽君、泾陽君均流放到邊野地區。由于本土派領袖站在昭襄王這一邊,穰侯的國戚派很快便被瓦解,遠攻近交的戰略在推行十數年後,終告流産。

範雎受昭襄王重用,這是外籍政客在甘茂與樗裡疾鬥争失敗後,近四十年來第一次“鹹魚大翻身”。曆經樗裡疾及穰候長期執政,遊說之客幾乎完全被封殺于秦境外,這次的大開放,又使外籍政客大量湧入秦國來尋找機會,安靜了十數年的中原政局,在這些遊說客的沖擊下,又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态勢了。

在昭襄王的破格重用下,範睢被封為應候,他建議秦王恢複遠交近攻戰略,首先安撫齊國及楚國,集中全力對付日益茁壯的趙國山西軍團。沒多久,中國軍事史上最慘烈的戰争之一一長平之戰正式展開。

範睢,一位對秦國有巨大貢獻者,卻為了一己私利,在用人問題上一步步走上了腐敗的道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

罪過之一:妒殺白起。白起是秦國著名大将,有常勝将軍之稱。特别是長平之戰,一舉殲滅趙國主力軍45萬之衆。然而戰役之後,正當白起欲乘勝追擊時,範雎卻嫉賢妒能,害怕白起的功勞超過自己,于是,花言巧語說服秦昭王收兵。白起獲知範睢暗中作梗後,便與之結怨。後來,在範睢的挑撥下,秦昭王先将白起貶為土卒,随後又令其自殺。

罪過之二:提拔親信。範唯是魏國人,曾被魏中大夫須賈所誣,受到相國魏齊的迫害,後來在好友鄭安平和秦國使者王稽的幫助下,才逃到秦國。範睢得志後,就利用職權報私仇,先廷辱須賈、後計殺魏齊,對王稽與鄭安平他卻十分關心。在他的精心安排下,王稽被任命為河東太守、鄭安平被任命為将軍,他還安排鄭安平接替白起率兵攻趙,結果不但被趙國打得大敗,鄭安平還率兩萬士兵投降了趙國。他的另一親信王稽也不争氣,竟“裡通外國”。盡管秦昭王仍未追究範睢的責任,但範睢深深感到了害怕,因為白起的死與王稽、安平的被提拔重用,都是他一手策劃的。此後,他考慮再三,不得不放棄榮華與權力,稱病辭去相位,退出政治舞台。

前264~146年,古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争奪西部地中海海上霸權的戰争,人們把這兩方之間的戰争稱為“布匿戰争”。布匿戰争持續百餘年,大戰三次。第一次(公元前264~前241年)是争奪西西裡和地中海西部的海上航道的控制權,以羅馬獲勝結束,但雙方都損失了大量的船隻和人員;第二次(公元前218~前201年)于公元前218年宣戰,漢尼拔率軍從西班牙出發,進軍意大利,公元前217年,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附近大敗羅馬軍,公元前216年,在意大利的坎尼地區又擊敗羅馬軍。但羅馬軍克服困難,頑強應敵,最終打敗了漢尼拔,并将他逐出意大利。從此,迦太基的強國地位被徹底摧毀;第三次(公元前149~前146年)布匿戰争是古羅馬滅亡迦太基之戰,也是三次布匿戰争中最後、最短的戰争,最後導緻迦太基的毀滅和其民族受奴役,迦太基的領土成為羅馬的非洲行省(阿非利加省)。布匿戰争中羅馬取得最後勝利,進而成為西部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10.長平之戰

時間公元前260年

人物廉頗、趙括、白起

戰國後期,魏、楚、齊各國一個個衰落下去,隻有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後的趙國,還有相當的實力,成為惟一能與秦國較量的對手。

公元前270年,秦國伐趙國,包圍阏與(今山西和順縣)。趙國派趙奢前去救援。善于用兵的趙奢帶兵在離邯鄲30裡的地方馬駐紮下來,裝出不敢前去救援的樣子,又利用秦國的間諜,給秦報信:趙軍不敢出擊。當秦軍被麻痹以後,趙奢立即以兩日一夜的急行軍,将部隊開赴至離阏與僅50裡的地方,随後又派1萬人搶占制高點。

秦軍聞訊後趕來,趙奢令全軍出擊,借助有利地形,大敗秦軍,解了阏與之圍。此役,秦軍遭受了自兼并戰争以來前所未有的慘敗。秦國的東進政策一時受挫。不過,這絲毫不能改變秦國兼并六國的決心。

公元前262年,秦攻韓的重鎮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切斷太行山上南韓上黨郡通往新關的道路,迫使韓投降。結果韓把上黨獻給趙國,引發了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長平城在洛陽東北一百公裡處,是個擁有天險的堅固要沖,一向是趙國南方最重要的軍事重鎮。當時派駐長平城的是趙國最有名的老将廉頗,在秦軍攻破上黨地區時,廉頗下令構築防禦工事,準備了十足的兵力及糧草,表現出一副持久戰的架勢。

秦國大軍終于到長平城下,雖一再設法尋釁,但廉頗一概不理,使急于攻堅的秦國軍隊一時間也毫無用武之地。包圍戰進行一個多月,秦軍已出現軍需不足的危機。盡管昭襄王傾盡全力輸出軍援,但秦軍的補給已越來越困難。

相反地,廉頗完全以逸待勞,他在長平城東側建立了一個非常堅固的陣地,以鞏固大軍和首都邯鄲城的聯絡,似乎打算即使一兩年也絕不屈服。顯然這樣的戰局形勢對于秦國極其不利。

秦昭襄王立刻召見範雎拟訂對策。範睢主張與其攻堅,不如設法以政治手段由内部瓦解趙國的堅固防務。他認為要攻破長平城,必先設法使廉頗離職。範雎以精密的情報系統知道趙成王年輕氣盛,對廉頗的保守戰略深為不滿,君臣之間常有龃龉。是以以大量金錢雇間諜到邯鄲制造謠言說:“在趙國所有将軍中,以趙奢最強,曾經擊敗秦國的無敵将軍白起便是明證。現在趙奢己死,其子趙括繼領,勇猛更勝其父,如果由他來領軍,秦軍絕不敢正視。如今長平的前線由老而怯戰的廉頗鎮守,不但已損失了副将趙茄等多人,軍士戰死者三四萬人,廉頗怕死,一點也沒有雪恥複仇的打算

缺乏經驗的趙成王立刻陣前換将,派出年輕的趙括代替老将廉頗,準備在長平和秦軍一決生死。

公元前260年,趙括走馬上任。他一反廉頗原來的部署,更換将官,還撤除了防禦工事,準備出城攻擊秦軍。

秦國聽說趙括替代了廉頗,立即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為将,以王龅為副将。白起是當時秦國最燒勇善戰的将軍,而且作風兇狠,殺人不眨眼。秦廷同時指令全軍:“如果誰洩露白起為将,斬首!

白起針對趙括高傲輕敵的弱點,先用誘敵之計,故意打敗仗。趙括自以為得意,出兵追擊。這時白起派出兩支精兵包抄趙軍的後路,将趙軍切成兩段。白起又派5000騎兵進攻趙軍的陣地,趙軍被分割包圍,糧道也被切斷。趙軍臨時築起壁壘自衛,等待救兵。

秦王為秦軍包圍趙軍的捷報弄得興奮異常。他親自來到河内(今河南沁陽縣),征召當地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組成軍隊,調到長平戰場東北面的高地,切斷趙國的援兵和糧道。

數十萬趙軍被因在壁壘中不敢出戰。饑餓一天天奪取着趙軍的生命。從七月至九月,趙軍46日無糧,兵土互相殘殺,拿人肉充饑。趙軍企圖突圍,可秦軍如銅牆鐵壁般地将其團團圍住,殺不出去。絕望之下,趙括親自率領一隊精兵拼死突圍,結果被秦軍射殺。

主帥一死,趙軍迅即瓦解,40多萬人向白起投降。白起嗜殺成性,他擔心趙軍的40萬降卒不易統轄,會尋機造反,就下令将他們全部活埋,隻留下240個小孩放回趙國.放回之前又将這些孩子割耳、截肢弄成殘廢,讓他們回去宣揚秦軍的“聲威”!

趙括何許人他是趙國著名将領、曾指揮趙軍在阏與之戰中大敗秦軍的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跟随父親讀兵書,學了一整套兵法,理論上頗有造詣,有時連趙奢也辯不過他。他也是以自視甚高。其實,趙括不過是一個空談家。這一點,趙奢也早就看出來了。他曾對妻子說:“用兵,關系到生死存亡,趙括卻說起來很容易,誇誇其談。我看今後趙國不用他為将則己,如果用他為将,斷送趙軍的一定是他。”

現在趙王真的要起用趙括做大将了,知道底細的丞相蔺相如極力反對。他對趙王說:“趙括隻會紙上談兵,不會在實際中靈活運用兵法,不可做大将。”趙王不聽。趙括母親也趕緊去見趙王,她對趙王說:趙括與他父親不同,趙奢作大将和部下相處得很融洽,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共同享用,接受了指令,就一心一意為公,顧不得家裡的事。而趙括呢,一旦做了将領,就會盛氣淩人,自以為了不起,對下屬毫不關心,大王賞賜的金銀财寶,都會拿回家裡藏着準備購買田地房屋。趙括哪比得上他父親呢?請大王不要派他去領兵打仗,免得危害國家。”難得有如此識大體、明大義的母親可是偏偏趙王不理會,仍然固執己見。于是趙母隻好請求說:“如果趙括出了差錯,請不要牽連我們全家。”趙王應允了。

公元前260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約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戰争,征伐的目标是東印度瀕臨海邊的羯陵迦(今印度奧裡薩邦)。戰争如阿育王所料:一舉獲勝。可是,殘酷的殺戮和不斷蔓延的饑餓與瘟疫,卻使得這位才繼位不久的年輕君主重新審視起戰争的意義,在一個摩崖诏書中他寫道:“15萬人從那裡被掠走,10萬人被屠殺,而且還有比這個數目大許多倍的人死亡。”

這一年,叙利亞的塞琉古王朝和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正在加緊争奪東部地中海和愛琴海的霸權,塞琉古王安條克二世(公元前261~前246年)聯合馬其頓共同對埃及作戰,奪取了小亞細亞西岸的愛奧尼亞、凱勒叙利亞和奇裡乞亞的西部。馬其頓在科林斯戰役中擊敗埃及海軍,海上霸權轉移到馬其頓人手中,這次戰争,史稱第二次叙利亞戰争。

11.秦奪九鼎

時間公元前254年人物秦昭王、西周公

九鼎是中華古代天子權威的象征。相傳九鼎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即為天子。成湯滅夏桀,将九鼎遷到商邑。武王滅纣,又将九鼎遷于洛陽。這象征着天子權力的九隻寶鼎長期收藏在周王室的宗廟裡。

周王室衰微以後,一些諸侯國開始觊觎九鼎。他們認為,如果得到此物,就能挾天子而令諸候,在中原稱霸、稱王。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揮師北上,飲馬黃河。周定王派使者去慰勞,楚莊王竟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流露出取而代之的意圖。“問鼎”一詞由此出現。

秦國也早就對這九隻寶鼎夢寐以求了。一次,秦國興師臨周,想獲得九鼎。周王室連忙向齊求救。齊兵出,秦兵退。可周王室沒有想到,前面趕走了虎豹,後面又來了豺狼。齊國也提出相同的要求:将九鼎給齊。這可急壞了周天子。周王室遂派顔率到齊國勸說齊王。顔率對齊王說:“齊國要九鼎,必然得經過魏國或楚國。魏國、楚國知道這事後,怎麼會善罷甘休呢他們肯定要将此寶鼎劫去。并且,這鼎很重,每鼎需要九萬人牽引才能拉動,那九鼎就要八十一萬人。這麼多人可從哪裡來呢’

聽顔率連哄帶騙如此一說,齊王隻得作罷。周王室的衰落史,恰與秦國的興盛史相伴随,呈現一反一正之勢。當年,犬戎進攻,幽王被殺,是秦襄公挺身而出,率領英勇的秦族兒女,頂住了犬戎的進擾攻掠,并護送平王一行順利東遷洛陽,重建國都。為此,周平王特地封秦襄公為諸候,并将昔日周族的聚居地沣、岐一帶賜予秦族。秦由此立國,跻身于諸候國的行列,并因平亂救周力挽危局的壯舉,令東方那些老牌諸侯國刮目相看。

周王室東遷後地盤一天天縮小,内部又多次發生争奪王位的鬥争,因而更趨衰落。到戰國時期,周王室隻占有都城洛陽及其附近相當于現在十多個縣的一片土地,并不時受到大國的攻擊。七個大國根本瞧不起周王室,有時連一點面子也不給,周王室實際降到了一個小國的地位。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隻據有彈丸之地的小小周王室,又發生分裂,分成東周與西周兩個小國。周孝王(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時,孝王封他的弟弟揭于洛陽,此為西周櫃公。桓公的孫子惠公即位後,又封他的小兒子班于洛陽東面叫鞏的地方(今河南鞏縣),号為東周惠公。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土内,就冒出了西周、東周兩個小國。這兩個小國又互相攻戰兵戎相見,并逐漸占據了周王室的土地。以至到周報王(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時,周天子已無容身之地,或是寄住西周,或是寄住東周。不過,那象征天子權威的九鼎卻為西周擁有。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秦将趙摻進攻南韓,取得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斬首四萬。又伐趙,取得三十多個縣,斬首九萬.

為此,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

、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卷入了這次戰鬥。聯軍打着周王的旗号,共同抗秦。

秦昭王見此,大怒。他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以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這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昭王指令秦将趙摻向西周進攻。大兵壓境西周公吓得魂不附體,忙向秦軍投降,叩頭認罪,并将所轄的36個城邑、3萬人口全部獻給秦國。同一年,西周公和周赧王相繼死去。赧王一死,挂名的天子從此就沒有了。在西周滅亡的次年,秦将代表天下的九鼎,從西周搬到了秦都鹹陽。據說,九鼎在遷秦過泅水時,其中一隻飛入泗水。是以秦國隻得到八個,但習慣上仍稱九鼎。

九鼎入秦,意味着秦王将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讨伐諸侯國了。公元前254年,由于九鼎入秦,各諸侯國相繼派出專使到秦國祝賀。

秦國統一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延伸閱讀

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是以,““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己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于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南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于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日:“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九鼎既成,遷于三國。”三國指夏、商、周。《左傳》宣公三年日:“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像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制成器範,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制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将銅錫溶液注入範中,就成為青銅器。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将這些畫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公元前254年,羅馬共和國占領巴勒莫市。巴勒莫位于意大利南端,是西西裡島的首府,人口約130萬,面積4992平方公裡。西西裡島位于亞平甯半島的西南,濱第勒尼安海的巴勒莫灣,是意大利那隻伸向地中海的皮靴上的足球。它是地中海最大的島。這裡遼闊而富饒,氣候溫暖風景秀麗,盛産柑橘、檸檬和油橄榄。由于其發展農林業的良好自然環境,曆史上被稱為“金盆地”。巴勒莫的古迹建築沒有金碧輝煌的傲人外觀,特色是諾曼、拜占庭及伊斯蘭三種風格的建築物并存,一些建築物還具有濃厚的阿拉伯色彩,比如圓柱及牆壁雕刻,意大利文豪但丁稱贊這裡是“世界上最美的回教城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