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湯靜諾
圖/來源于網絡,侵删
導讀:
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中,作者講述了一個出身普通但想要過上流社會生活,最後讓自己過得更加貧苦的女孩的故事。她出生普通,渴望上流社會的浮華生活,但由于沒有嫁妝,沒有人脈,最後隻能嫁給一個小公務員,每天都為自己過不上浮華的生活而痛苦。有一天,丈夫得到了一場上流社會舞會的邀請函,她開心地借了條項鍊去赴會,但途中将這條項鍊弄丢了,最後,她不得不花十年的功夫去做苦力,以此償還給對方。十年後,她又遇到了曾經借給她項鍊的貴婦,對方這時候告訴她,項鍊其實是假的。這個故事,對如今的女孩來說,是告訴女孩要建立正确的金錢觀。
1.消費主義時代,物質的多少成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準。
無論在什麼時候,物質基礎都是幸福的基本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精神上再富有,都是一場空。
但故事中的女主角馬蒂爾德她并不是一個出生于貧寒家庭的女孩,她所處的階級是小資産階級,家裡還有一個保姆。
這就說明,她家裡的錢财是夠用且有一定的盈餘。她之是以為金錢而苦,完全是由于她自己的虛榮心,想要過上流社會的生活。
故事中的馬蒂爾德完全是一個世俗且傳統的女孩,是以,她的愛慕虛榮之心,其實也是當時的消費主義風氣帶動的。
在那個浮華的時代,擁有金錢的多少成了衡量幸福的唯一标準,這樣的時代,生命已經淪為了外在表演。
2.消費自己擔負不起的物質,會讓自己變得不幸
擁有更多的物質基礎,會給人更多的快感,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快感不是幸福感,有也可以,沒有也行。
如果一個女孩,她沒有購買奢侈品,過上上流社會的能力,卻偏偏要提前消費,那就會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如今非常多的年輕人被消費主義侵害,她們提前消費,借了很多的網貸,最後被催收的時候才悔不當初。
這樣的舉動,和《項鍊》中的馬蒂爾德并沒有兩樣。馬蒂爾德也是,她的遭遇的本質,就是提前消費,導緻自己用十年的青春來償還。
女孩子要樹立正确的金錢觀,不要盲目攀比,如果非要得到自己負擔不起的物質,那就會讓自己堕入深淵。
3.真正的幸福,是将生命本身作為消費品
馬蒂爾德真正的悲劇,是她完全受了消費主義的侵蝕,她把消費的快感作為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以至于她那麼想過上流社會的生活。
是以,在舞會中,她會那麼享受和别人跳舞,被别人注視的快樂,以至于丢了自己身上的珠寶。
馬蒂爾德是一個沒有找到真正存在意義的人,是以才會把消費作為幸福。一個真正找到了存在的意義的人,他們會安于過上一種不浮華的生活。
而這些人,都是把生命本身作為一種巨大的消費品,像一些科研工作者,他們把生命的熱愛作為存在的意義。
當然,在馬蒂爾德那個時代,作為女性的她,并不會有這些覺醒,但現代女性可以。一個過得從容幸福的女性,都知道,生命本身,比任何外在的消費,都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