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豫北小村——二月二龍擡頭

俗說二月二龍擡頭。二月二雖不是什麼大節,可誰家也不會忘記。這一天男女者都不做活。男的下地做活怕碰住了龍頭,自己一年不得安生——遭災。女的做針線怕紮瞎了龍眼,自己眼睛也瞎。不做活就在家攤煎餅,煎粘糕。

圍 囤

二月初一傍晚,家家的男主事人,也有女的,将院子掃幹淨,然後用鐵鍁或木鍁,從竈底下端出一鍁燒過的草木灰,從堂屋門前開始,以自己站的位置為中心,手端着灰鍁,讓鍁挨地,緩慢地轉動身子的同時,讓鍁跟着成弧形移動,還均勻地不停地晃動灰鍁,讓草木灰勻稱地灑落地面,轉夠一圈,地面上就留下了一個完整的圓,同樣的方法,再内套一個圓,再内套一個圓,三個圓套起來,就是像裝糧食用的茓子,這就是糧食囤,用灰劃圓的過程就叫圍囤。

圍囤前,要先有個初步規劃。要看好地方大小,能圍幾個,圍大小,要保證整體均勻美觀。囤圍好以後,還要從大門入口處劃出一架梯子,直抵囤沿,就是從囤的最外圓劃出上寬下窄的兩的兩條直線,代表梯子腿,中間再劃三五道橫線,連接配接梯子腿,代表梯子橕,這象征着糧食豐收,囤滿茓流,需要踩着梯子上囤裝糧食。

囤圍好以後,要在囤的正中心挖一個小坑兒,裡面分别放進不同品種的糧食,放麥的叫“麥囤”,放豆的叫“豆囤”………再用瓦片蓋住。第二天早起掀開,讓自家的雞吃掉。

拍“門礅兒”

二月初一這天,太陽将要落山時,幾歲和十幾歲的男女娃們,便會自動結夥到一塊,臉對臉的做拍“門礅兒”遊戲。

他們一手拿一塊瓦片,兩手一下連一下的往一起碰,發出啪啪的響聲,同時嘴裡還樂呵呵的一遍一遍的唱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囤尖,小囤流……”。“啪,啪拍瓦啊,蠍子出來沒爪啊”,“ 啪,啪,拍門礅兒”,蠍子出來蜇小妮”。這邊女孩聽到了,就立馬對着喊叫:“拍,拍,拍瓦啊,蠍了出來蜇小小。”

“蜇不妮”、“蜇小小”,兩個陣營對壘,邊拍邊喊叫,直到天黑,大人叫回家吃飯,人走完才罷。

拉葫蘆

二月二早晨,太陽未出來前,家庭婦女或大姑娘,拿一個葫蘆頭,拴根繩子,用手牽着,将葫蘆放于地上,人在屋子裡,從這間到那間,東頭西并沒有來回走,或快或慢,或急或緩,人牽着繩子,繩子綁着葫蘆,人走,葫蘆就跟着人來回在地上滾動跳躍,發出“哐、哐,铛铛”的響聲。

這就是拉葫蘆,拉者一邊走,或是蹦跳,嘴裡還不停地在念叨,是念還象唱:

“拉!拉!拉葫蘆,葫蘆拉

十個老鼠九個瞎,

剩下一個還好點,

眼裡有堂棣花。”

拉葫蘆者就這樣邊拉邊唱,葫蘆還不住的哐哐铛铛,一直拉到太陽出來,方才作罷。

有何講究不得而知。有人說這樣能把老鼠眼拉瞎了。老鼠眼瞎不瞎,将老鼠吓得不敢出來是肯定的。

攤煎餅

“二月二的煎餅,攤攤攤”。這時當地很流行的一名俗話。隻要是兌錢攤股湊東西辦事,都會很自然地冒出這句話來,足以說明,二月二攤煎餅,在人腦際中,根深蒂固的程度了。

煎餅面是“雜面”,也叫“筋面”,是用各種雜糧摻和在一起,磨制而成的面粉。或是這個面缸收個底,那個面缸倒個渣,幾個面缸幾樣面粉,都剩一點點,倒出來,摻和在一起,兌上水,放點鹽、蔥花、攪拌攪拌,和成面漿,攤煎餅用。

攤時,要先燒熱鏊子。鏊子是用生鐵鑄造的,三條腿,一寸來高的鐵闆,中間稍鼓。鏊子燒熱後要揩上油,再倒面漿,面漿倒上去就四下漫流,因鐵闆熱,流着流着就熟啦,厚處流不動的,用特制拱棍推一推或拉拉使面漿厚薄均勻,勻稱,稍時,即熟。用特别二三指寬一心多長前端稍尖的淨木闆将餅翻過來,稍頓,挑下來,即是柔軟适口的煎餅,卷蔥,抹卷辣椒醬,醮醬都很好吃。還有的燴煎餅當飯喝,也别有滋味。

煎粘糕

粘糕是黍面做的。

先将黍面做成窩窩,放在鍋裡蒸。

黍面摻棗蒸熟叫“棗粘窩窩”,可即食。

黍面什麼也摻,蒸熟叫“白粘窩窩”,它就是專做粘糕用的,把“白粘窩窩”加面粉在案闆上揉成圓形條長饦,存放到僻靜處,讓其發酵,待一兩天後,用刀将長饦一片片的切下來,再一片片地放到熱油鍋裡煎,煎至焦黃出鍋,吃着是又軟又粘又香又甜,還有勁道。

二月二煎粘糕是提前做好熟蒸的面饦筋兒,到二月二這天才煎。

吃花糕

以往,過年的花糕無論如何也要剩一飥,放到二月二這天吃。說是二月二吃過年的花糕,不害眼。盡管是冷天,做熟的食品存放一個多月,又幹又裂,長了璞也不舍得吃。

新媳婦二月二一定要回婆家“添囤”。并且是二月二以前,由娘家給準備一饦大花糕(大了體面,小了不好看),還有兩饦粘糕帶給婆家,這些禮物就是“添囤”。走婆家,自己拿不了,就由新媳婦的弟或哥相送,父親送往往是到村頭就回去,兄或弟則要送到家,婆家大都用雞蛋水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