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曾提出的“南遷計劃”,能夠挽救大明國運嗎?

自萬曆朝後,随着内閣首輔張居正的改革相繼失敗,明王朝逐漸走向了衰亡之路,國家面臨着空前的危機。外有東北女真部落的迅速崛起,對明朝邊境構成着極大的威脅,内有無休止的黨争之亂和财政之患充斥朝野,屋漏偏逢連夜雨,地方上也頻頻遭遇大規模的自然災害,而在此絕境下官吏依舊橫征暴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明朝陷入了生死存亡的掙紮線上。

明朝的積弊在晚明時期毫無保留的呈現了出來,就如同一個晚期的癌症患者,可治愈的幾率堪稱渺茫。崇祯時期,浩浩蕩蕩的農民運動席卷全國,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基本上已經土崩瓦解,但明王室救亡圖存的掙紮卻未曾在治階級内部停止,他們想盡了一切可行的辦法,最終遷都南京成為了一個看似可行的辦法。

明末曾提出的“南遷計劃”,能夠挽救大明國運嗎?

為什麼選擇南京?

在李闖大軍在進入山西的前夕,皇帝就有了效仿宋高宗趙構衣冠南渡的打算,而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湖光山色的杭州而是虎踞龍盤的南京。

南京,這裡地理位置四通八達,還是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曾是數個封建王朝的國都所在地,有一條寬闊的長江天塹是北方騎兵難以逾越的自然障礙,更為重要的是這裡曾經譜寫下了朱明王朝輝煌的發家史,當了洪武和建文二朝的國都,後來被成祖皇帝設為陪都,是以有着一套可以随時拿來用的行政體系。由此可見,遷都南京占有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利,倒不失為末代王朝的明智抉擇,加之崇祯皇帝也是位渴望有所作為的勤勉之君,自然希望能夠偏安求存東山再起。

遷都的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很骨感,連朝堂上的官員都成為了崇祯帝的政治阻力,當然裡面有大臣的個人私利作祟,也有為了推卸責任的原因在裡面,最後在文官集團的争執之中大明錯過了遷都南京的絕佳機會,留下了崇祯帝煤山自缢的千古悲劇。

明末曾提出的“南遷計劃”,能夠挽救大明國運嗎?

遷都真能救國嗎?

想知道遷都能否救國,首先要搞明白明朝因何而失掉的江山?有黨同伐異、有外寇入侵、有政治腐朽、有君主失策、也有民生凋敝,這些因素中無論是哪一條的擴大,都會産生不堪設想的後果。而此中最為核心的當屬民生問題的解決不善,尤其是激烈的土地兼并,導緻了階級沖突的擴大,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正如李自成的一句“均田免賦”便可聚衆百萬農民大軍傾覆了大明王朝,階級沖突的背後乃是大半個國家民心的喪失。

統治階級認為南遷還有一個利處,那便是可緩和朝廷嚴峻的财政危機。明末發生财政危機的原因和很多末代王朝相似,那便是各地土地兼并導緻的稅收縮水嚴重,而邊疆和内亂的軍費支出數額龐大,朝廷舉全國之力都無法彌補赤字。當江北戰亂頻頻時,江南卻鮮有戰禍,成為當時國家财政的一個有力支撐,而江南地區雖然相對富裕,但在朝廷的重稅盤剝下民怨沸騰,與此同時江南的土地兼并也很激烈,相比起國家财政虧空數額江南稅賦簡直就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挽回全局。

明末曾提出的“南遷計劃”,能夠挽救大明國運嗎?

明朝之積弊是數十年乃至百年積澱所成,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系統的量變紊亂,進而經濟制度質變率先崩盤。蔚然成風的官場腐敗和明争暗鬥的黨同伐異無疑加速了王朝的滅亡,把明末農民運動提上了日程,并不是換個君王或是遷一座都城便能簡單解決的,即便是遷都成功也隻是短暫的延長明朝的國祚時間罷了,最後的結局是可以預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