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前言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段戰亂紛飛的曆史。在這樣一個時代,誰最終能夠脫穎而出,進而統一天下,比的不僅是上司個人的魅力,還有他們彙聚和拉攏人才的本事。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而我們都知道,曹操陣營的人才,相對于劉備、孫權、袁紹等陣營,毫無疑問是最多的。在文臣方面,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賈诩等人;在武将方面,曹操有張遼、徐晃、典韋、許褚、夏侯淵、夏侯惇等人。曹操陣營的人才,真可謂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給大家談談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他們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在《曹操·武帝紀》篇尾,陳壽這樣說道: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内,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這段話的意思再簡單不過了,就是曹操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能夠戰勝強敵袁紹,成為超世之傑,關鍵在于他善于用人。可以說,會用人是曹操成功的第一秘訣。

所謂“用人之道”,具體來說,無非就是兩個問題。第一,用什麼人;第二,怎麼用人。正是在這兩個問題上,袁紹和曹操的表現完全不同,才會導緻他們的結果截然不同。前者身敗名裂,遭人唾棄;後者英明蓋世,受人崇拜。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首先得肯定一點的是,袁紹這個人還是很有魅力的,也有很多人願意追随。在《三國志·袁紹傳》首段,陳壽這樣說道:

“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

也就是說,袁紹長得高大魁梧,很有魅力,還善待士人,是以很多士人願意追随他。

再據《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記載,袁紹喜歡結交豪傑,手裡還養了很多死士。當時中常士趙忠對别人說:袁本初(袁紹的字),養了那麼多死士,這個家夥是想幹什麼呢?袁紹的叔父袁隗得知後,責罵袁紹:你這樣做,會害得袁家滿門抄斬!袁紹這才有所收斂,為大将軍何進效力。

由此可見,袁紹是非常喜歡結交豪傑和俠士。不難想象,袁紹是很想和先秦時期那些貴族公子的一樣,收買人才,搞成一個小集團,恐怕他還時常以“四大公子”自稱。賈誼在《過秦論》有言: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這四位公子,那真是門生衆多,一呼百應,榮光滿面。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袁紹想必也很向往,他也很有資格向往。袁紹出身高貴,他的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當然了,袁紹也有很多缺點。還是據《英雄記》記載,袁紹用人有個特點,那就是:

“不妄通賓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見。”

也就是說,袁紹用人是要看出身和名望的,不是社會上的出名人士,他是連見面都不肯的。

由此可見,袁紹拉攏人才,并不是真想讓他們為自己做事。而是想讓他們給自己裝點門面,來擡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威望,讓大家羨慕一下。

事實上,袁紹從來就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他從來就不認為誰有他厲害。是以,他“折節下士”不過是裝模作樣,他骨子裡是剛愎自用的。

對于袁紹的用人,還是荀彧評價得準确: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袁紹憑借祖上的威望,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實際上他是在沽名釣譽,是以很多徒有虛名的家夥便都追随了他。

曹操用人則跟袁紹剛好相反。

第一,曹操用人是不看出身,也不看名望的,他更注重實際。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曹操這個人是非常務實的,他很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他也知道隻要是人就會有缺點和毛病。況且曹操也有自知之明,論社會地位,他沒有袁紹好;論出身背景,他沒有孫權好,有一份現成的基業。曹操甚至連劉備都不如,有一張可以炫耀的名片。

是以,曹操陣營是人才如雲,各種各樣的人都籠絡在他門下。有才的人,他喜歡;沒有才的人,他也不嫌棄;徒有虛名的人,他也不拒人門外。總之,多多益善嘛。隻要不公開反對他的人,曹操從來都是來者不拒。是以我們會發現,曹操迎奉漢獻帝到許昌後,立馬網羅了一大批人才,甚至連包括孔融、楊修之流。當然了,這些人并不是來幫助曹操的,他們是來為漢獻帝效勞的。但是朝政大權早就落在了曹操手下,幫助漢獻帝跟幫助他,又有何差別呢?

對此,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話:“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曹操從不愛慕虛名,他把大将軍之職讓給袁紹,就是明證。

第二,曹操用人,隻看那個人有沒有真才實學,甚至連道德都在所不問,這就是所謂“唯才是舉”。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曹操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不會像袁紹那樣“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見”;也不跟很多人主張的那樣“必廉士而後能用”。曹操最需要的,是那些有真才實學,能幫他打下天下的人。是以,我們會發現,曹操先後頒布了三次《求賢令》,明确地告訴天下人:我曹某用人不看道德品質,也不要求這個人十全十美。隻要他是個人才,有超越常人之處,哪怕有污名,甚至不仁不孝,我也會量才而用。

曹操的《求賢令》,在中國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它讓帝王明白了,用人不能求全責備,一定要這個人德才兼備。無德有才的人,也可以重用。魏晉時期,“舉薦制度”取代了漢代的“察舉制度”。隋唐時期,又變成了“科舉制度”。不能不說,是受到了曹操的影響。

當然了,曹操并非不看重道德。事實上,曹操是非常看重德行的。崔琰德才兼備,曹操是敬之又敬;毛玠廉潔奉公,他也是佩服不已。曹操還跟别人說過,崔琰這個人,是可以當做道德模範,為衆人表率的。

但是曹操絕不會“唯道德論”,他也從來沒有認為道德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标準。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以道德為唯一标準,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有些人品質極好,但是沒有才華,啥都幹不了,隻能裝點門面。還有些人很有才華,但是道德有瑕疵,就得不到重用。更為嚴重的是,有人為了被選拔上,以假亂真,沽名釣譽。結果是,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僞君子”。東漢末年,不就是如此麼?

第三,曹操用人,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據《魏略》記載,曹操有個老鄉叫丁裴,喜歡貪圖小便宜,他曾經用自己家裡的一隻瘦牛,換了公家的一隻肥牛。結果被人發現,被免官。曹操發現後,故意調侃地問丁裴:你的官印到哪裡去了呀?丁裴滿臉慚愧地說:拿去換大餅了。曹操嬉笑不已,回頭對身邊人說:毛玠幾次三番要我重罰丁裴,我說他隻是個會抓老鼠又偷吃的貓,留着還是很有用的。

第四,曹操對待降敵的态度,是招降納叛,盡釋前嫌。

張繡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一會投降曹操,一會一背叛曹操,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次。在一次反叛的時候,張繡還讓曹操陣營損失慘重:曹操最喜歡的兒子曹昂戰死,侄子曹安民陣亡,愛将典韋力戰而死。可是後來張繡投降曹操時,曹操還是重用不誤。

這樣的心胸,真是讓人佩服,豈是袁紹之流比得了的?

曹操用人是從來不問出身的,他手下的大将,有很多人都來自敵方陣營。比如張遼,原本是呂布的人;張郃,原本是袁紹的人;徐晃,原本是楊奉的人。樂進和于禁,是曹操從最底層提拔起來的。對于這點,陳壽描述得好:

“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内,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将。”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再舉個例子說明,呂布大家都知道,骁勇善戰,天下無敵,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但是後來被部下出賣,獻給了曹操,最終被殺。但其實,曹操是很想讓呂布為他效命的。

呂布被抓時,對曹操說:現在天下已定,你可以安心坐鎮後方了。曹操就問:你這話什麼意思?呂布回答說:明公你最害怕的人,不就是我嗎?現在我馬上就可以為你效命了。有我在,何愁大事不成!說完,呂布就回頭對劉備說:繩子綁得這麼緊,你就不能幫我說說好話嗎?曹操就說,你是一個猛虎,綁虎能不緊嗎?說完就準備下令松綁。站在一旁的劉備,冷笑道:曹公,你難道忘了丁原和董卓的結局嗎?曹操這才恍然大悟,下令将呂布處死。

再說陳宮,曹操也是很不想殺死他的。但是陳宮不想背上不忠的罵名,隻求速死。曹操無可奈何,隻好成全他。

綜上所述,曹操的胸襟,就像草原一樣,廣闊無邊;就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他是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以,天下人才會像潮水一樣地湧向曹操,曹操也終能“克成洪業”。

結語

曹操和袁紹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處又在哪裡呢?

在用人方面,袁紹完全比不了曹操。袁紹“從容飾智”,貪圖虛名;曹操“唯才是舉”,相容并蓄。兩者對比,高下立判。

參考資料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袁紹傳》、《三國志·荀彧傳》等

易中天:《品三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