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前言

在上篇文章中,我給大家分析了曹操和袁紹用人的特點。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曹操用人要遠遠勝過袁紹。其實,不要說跟袁紹相比了,曹操有可能是三國時期最會用人的主公。

那麼,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跟大家仔細回答這個問題。

一、曹操能籠絡衆多人才,最重要的當然是他個人的品質好。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我們都知道,曹操手下的謀臣和武将,真是數不勝數。文臣有郭嘉、荀彧、程昱等人,武将有典韋、許褚、張遼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是主動投靠曹操的。比如荀彧,他原本是袁紹的人,後來投靠了曹操。袁紹出身世家大族,門第高,威望好,門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而曹操當時隻是個東郡太守,出身不好(宦官之後),也沒有多少資本。

那麼,荀彧為何要選擇曹操呢?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原因是荀彧發現了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度紹終不能成大事)。袁紹不能成大事,曹操就能麼?按照當時的情況,答案當然是不一定。但是荀彧是這麼想的。從後面他對袁紹和曹操的評價,就可以看出。

在荀彧看來,袁紹表面上寬宏大量,實則度量狹窄(貌外寬而内忌);任用别人又懷疑他(任人而疑其心);喜歡謀劃,做事又不果斷,總是錯過戰機(遲重少決,失在後機);放縱士兵,不依法治軍,雖然士兵多,但是不會用(法令不立,士卒雖衆,其實難用);愛慕虛名,憑借祖上的威望,收買人心(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曹操跟袁紹恰好相反,他是明達事理,唯才是舉(明達不拘,唯才所宜);多謀絕,善應變(能斷大事,應變無方);賞罰嚴明,令行禁止(法令既明,賞罰必行);真誠待人,從不虛情假意(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

後來,荀彧給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郭嘉、荀攸就是他推薦的。曹操見到郭嘉後,跟他談論天下大事後,對他是稱贊不已:“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對曹操也很滿意:“真吾主也。”

荀攸一開始,以道路不行拒絕到任。曹操就給荀攸寫信:如今天下大亂,正是需要有能力、有智慧人的時候,先生您怎麼能袖手旁觀呢?荀攸收到信後,立即赴任。曹操大喜,對荀彧說:公達(荀攸的字),是非常之人,我有他在,何愁大事不成呢?

程昱的到來,就更能說明問題了。當時兖州刺史劉岱召見程昱,他不去。後來曹操來到了兖州,召見程昱,他立馬赴任。程昱的同鄉感到很奇怪,于是問:你為什麼前後判落兩人呢?程昱隻是笑而不答。

但是郭嘉是說了為什麼的。據《三國志·郭嘉傳》記載,郭嘉曾經勸辛評和郭圖離開袁紹:

“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由此可見,在郭嘉看來,想和袁紹共謀大事是不可能的。雖然袁紹想效仿周公,但是隻學到了一點皮毛,并不知道用人之道。

以上事迹充分證明,荀彧、郭嘉、程昱等人,之是以追随曹操,是因為他是個值得信賴的人。事實上也是如此,曹操是個雄才大略之人,他懂軍事,會用人。

二、曹操是怎麼用人的呢?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對此,我将曹操的用人,概括為以下五點。

知人善任,唯才是舉

所謂“知人善任”,就是要知道一個人是不是人才,在哪些方面有才能,怎麼用才能夠發揮出他最大的功效。這一點,曹操就做得很好。比如崔琰和毛玠品行端正,廉潔奉公,從不徇私枉法,曹操就讓他們選拔官吏;棗祗和任峻做事一絲不苟,從不抱怨,曹操就讓他們負責屯田。

是以,陳壽在評價曹操用人時,這樣說道:

“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

所謂“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就是“知人善任,唯才是舉”。郭嘉和荀彧對曹操的評價,也有這樣的意思。郭嘉說曹操,是“唯才所宜,不問遠近”;荀彧說曹操,是“明達不拘,唯才所宜”。

對于這點,就連看不慣曹操品行的宋朝人洪邁,也不得不予以稱贊,他評價道:

“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所謂“唯才是舉”,就是不管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如何,隻要他有才華,就任用。

這一點,曹操也運用自如。曹操陣營真的是群英荟萃,什麼樣的人都有。有品行不好的,如丁裴,愛貪圖小便宜;有反複難養的,如賈诩,勸張繡投降又反叛。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用人的原則,首先就是要遵循這一點。縱觀曆史上那些善于用人的人,無一不是這樣做的。但是對于曹操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曹操生活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而亂世的特點就是:人心浮動,道德動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脆弱,基本連信任都很難建立。用曹操的話說,是“上下相疑之秋也”。并且曹操的身份,也極為特殊,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不管曹操本人怎麼看,至少很多人是這樣看的,也是這樣說的。比如劉備集團的人就動不動就打着“誅殺曹操,複興漢室”的旗号,興師動衆。有很多追随曹操的人,也不見得就是真心幫助他,大多數還是為了實作個人的抱負和野心。

曹操雖然可以利用天子的名義,招募賢才,但是卻不能判斷這些人中,誰才是真正忠心于他的。再一個,曹操陣營的人,還有很有來自敵方陣營的人。總之,曹操陣營難免存在猜忌。

是以對于曹操來說,信任别人就非常重要了。事實上,曹操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會發現,曹操對很多背叛他的人,是信任如故。比如魏種,當時兖州出現叛亂的時候,曹操對别人說:不管誰背叛我,魏種一定不會背叛我。後來,魏種還真就叛逃了。曹操大怒道:就算魏種跑到天涯海角,都要給我抓回來。等到真的生擒魏種,曹操卻說:他真的是個有才的人!随後親自給他松綁,照用不誤。

再說張繡。張繡也背叛過曹操的,還殺死了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将典韋。等到張繡再次投降曹操時,曹操非但沒有殺了他,反而又是封将軍,又是給地盤。

曹操對很多背叛過他的人,都那麼寬容和慈愛。曹操這麼做,無非想證明一點:你們都來吧,我曹操會真心實意待你們的,即使被你們背叛,也絕不後悔。

令行禁止,賞罰嚴明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我們都知道,曹操治理軍隊是很嚴格的,凡事都依照法律的規定。無論是将軍還是士兵,隻要違反了規定,都要受到懲罰,就連他本人也不例外。有一次,曹操下令:行軍時不能踩到麥田,違令者斬。沒想到的是,曹操的馬受驚,一下子踩到了麥田。結果,曹操割發代首。

這個事例,曆來被用來證明曹操狡猾和虛僞。其實不然,在古人看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之”。曹操割掉頭發,是一種很嚴重的刑罰,也就是“髡刑”。這種刑罰,帶有侮辱人的性質。可見曹操那樣做,不能說他是裝模作樣,自欺欺人。

有罰有賞,曹操賞賜起來,是一點也不吝啬的。用郭嘉的話說,是:

“恩之所加,皆出所望;慮之所周,無不及也。”

也就是說,曹操每次的賞賜,都能超出立功者所望。

徐晃曾經深入陷境,擊敗了關羽,解了樊城之圍。曹操出營七裡相迎,大擺宴席,犒勞三軍,還說:我帶兵打仗三十餘年,從來沒有見過将軍您這樣深入敵軍突出重圍的,就連孫子也比不了您呀。

像曹操這樣的人,有誰不願意真心追随他呢?

虛懷若谷,見賢思齊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麼,為何他能籠絡一大批人才呢?

曹操作為三軍統帥,他是很聽得進勸谏的。看過《三國志·武帝紀》的人,都會經常看到這幾個字,“太祖聽之”、“太祖從之”“太祖善之”。

當然了,曹操也有不聽勸阻的時候,但是如果後面打了敗仗的話,他一定會自我檢討,并向提建議的人道歉。

三、曹操用人的“術”和“道”

易中天先生在評價曹操用人之“術”時,這樣說道:

“一,真心實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三,開誠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緻,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依法制人;六,設身處地,以寬容人;七,揚人責己,以功歸人;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緊接着,易中天先生又說,用人最重要的不是“術”,而是“道”。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是八個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對此,我是完全贊同的。曹操知道,每個人都是需要信任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得信任别人;你要想别人為你赴湯蹈火,就要以情感人;你要想别人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就得賞罰嚴明,等等。總之一句話,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是用人之道的核心要義。

結語

曹操是英明的,他識人之深,用人之準,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郭嘉傳》、《三國志·程昱傳》等

易中天《品三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