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伐三個月即告慘敗,化妝和尚隻身逃回,陳慶之為何被稱為名将?

想當初,北魏宣武帝元恪在位之時,恰逢南朝齊梁交替,政局不穩之際。元恪趁勢南征,幾乎把整個中原都奪了過來。

可等到爾朱榮亂政之時,北方開始大亂,而南方的梁朝卻已經穩定了下來。在這種背景下,梁武帝蕭衍打算北伐,動手把丢失的中原搶回來。于是乎,名将陳慶之橫空出世。

帝以魏北海王颢為魏王,遣東宮直閤将軍陳慶之将兵送之還北。——《資治通鑒》·梁紀八

北伐三個月即告慘敗,化妝和尚隻身逃回,陳慶之為何被稱為名将?

陳慶之率軍北伐,一舉收複了整個淮南地區,并且越過淮河,收複了廣闊的淮北地區。收複淮河流域之後,陳慶之又率領七千将士,一鼓作氣攻入了北魏都城洛陽。

慶之以數千之衆,自發铚縣至洛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資治通鑒》·梁紀九

陳慶之絕對是南朝曆史上當之無愧的優秀統帥,但史書在記錄陳慶之的戰績時,從來都不肯好好說話,而是喜歡編造各種神話。以至于陳慶之的地位被無限拔高,最後甚至到了誇張離奇的地步。

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将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铚縣至于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等

客觀地說,陳慶之的戰績雖然了不起,但實在談不上有多神奇。換言之,陳慶之可以算是名将,但在中國曆史上,能與之比肩的名将并不少,超過他的名将也不是沒有。

因為洛陽是北魏的都城,是以後世讀者總喜歡把陳慶之收複洛陽的事迹吹得神乎其神,更是把收複洛陽的難度和戰略意義吹得無比重要,這種做法實在是太離譜了。

關于洛陽和中原地區,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複強調過:這個地區的象征意義遠高于戰略意義。甚至可以說:以洛陽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根本就沒有什麼戰略意義可言。

在天下統一之後,洛陽自然可以作為都城,因為洛陽被稱為“天下之中”,是中原王朝威服四方的象征。但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洛陽的地位就會下降,淪為一塊雞肋地區。

西晉滅亡後,洛陽的地位一直無法與長安和邺城相提并論,亂世枭雄們會圍繞長安和邺城進行反複争奪,卻很少有人會在洛陽一帶大打出手。

随着魏孝文帝革俗漢化,北魏進入全盛時期,洛陽的地位再一次被提高。可在北魏風雨飄搖的時候,洛陽的地位又一次下降了。

爾朱榮和高歡都是北魏末年的亂世枭雄,但他們從來都不認為洛陽有多重要,也都不願意親自坐鎮洛陽。

了解到上述史實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陳慶之收複洛陽,就會發現其實并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戰略意義。

更重要的是:北方當時的重要軍閥爾朱榮并不在洛陽,陳慶之趁勢偷襲,難度自然會降低一些。

而且陳慶之攻打洛陽的時候,一直都有帶路黨在前面引路。在攻陷洛陽之前,以元颢為代表的北魏舊勢力一直與陳慶之維持着合作關系。

如果掐頭去尾地看,陳慶之的北伐雖然算得上成功,卻也談不上神奇;如果完整地看,陳慶之的北伐恐怕隻能算勉強合格,說成功都有點勉強。

無論我們把陳慶之的北伐說得多麼了不起,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陳慶之的北伐隻持續了三個月,然後就被爾朱榮打敗了。

陳慶之的北伐,與前朝東晉的曆次北伐并沒有本質差別。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北伐的最大成就隻局限于黃河以南地區(中原),從未越過黃河以北。而随着北軍重兵集結,南軍想長久占據黃河以南地區也是很難實作的。

北伐三個月即告慘敗,化妝和尚隻身逃回,陳慶之為何被稱為名将?

史書習慣于把陳慶之的失敗,歸咎于元颢的從中作梗,如果不是元颢,陳慶之的北伐成果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這種說法對也不對,我們先說不對的地方。

在此次北伐失敗之後,陳慶之還活了十多年。如果陳慶之真有帶領幾千人打敗十幾萬人的超能力,梁武帝蕭衍沒理由不派陳慶之繼續北伐的。

五年十月,卒,時年五十六。——《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

在這種背景下,蕭衍或許會給陳慶之配備更多的軍隊和更多的補給,以便陳慶之發揮更多的才能。可事實卻是:陳慶之始終都是南梁最優秀的将領之一,卻再也沒有直搗黃龍的機會。

對于這個事實,史書總是把責任歸咎于蕭衍晚年的愚蠢和糊塗。但隻要我們看一下南朝曆史,就應該明白一個事實:作為整個南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蕭衍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是絕對不容低估的。

蕭衍為什麼隻給陳慶之七千人,而不是三萬人或五萬人甚至更多呢?原因很簡單,如果南梁出動一支龐大的軍隊,陳慶之肯定無法在北方立足。

元颢之是以能成功登基稱帝,離不開南梁的大力支援。但問題是:南梁對元颢的支援隻能停留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内。

北伐三個月即告慘敗,化妝和尚隻身逃回,陳慶之為何被稱為名将?

如果南梁派出大量軍隊支援元颢,結果會怎麼樣呢?

首先元颢就不敢接受這種援助,因為元颢很清楚: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南梁今天可以派出十萬大軍,熱心地幫助自己,明天也可以用這十萬大軍吃掉自己。

而北方的各大實力派,也絕不可能支援元颢登基,反而會立刻與元颢劃清界限。因為這支規模龐大的南梁軍隊,絕不會心甘情願地跑到北方來替元颢打白工。

在大敵目前的環境中,北方各大實力派必然會組成聯軍,共同抵抗來自南梁的威脅。如果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那就是南北亂戰了,這并不符合南梁的利益,更不符合元颢的利益。

而蕭衍隻給了陳慶之七千人,還打着元颢的旗号,自然可以迅速在中原地區打開局面。

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之是以會出現南北朝長期對恃的罕見情況,原因絕不是因為缺乏軍事天才,而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态過于複雜,往前一步或後退一步都要反複思考,稍有不慎則滿盤皆輸。

那是一個戰争頻繁發生的時代,那是一個對于權力平衡追求到極緻的時代,那是一個對人性重重考驗的時代,那是一個看不見前路的時代。

我認為:能夠在南北朝那樣的時代成為統治者,而且實作長期統治,必然要有非常優秀的個人素質。

從這個角度來看,南北朝的統治者雖然普遍名聲不顯,但顯然要比明清時期的大多數統治者高明得多。明清的統治者之是以大多善終,主要得益于制度和生産力的進步,但他們未必能在紛亂如麻的南北朝闖出一片天。

陳慶之能在北伐過程中取得輝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勇氣和軍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梁武帝蕭衍梁制訂了一個切合實際的戰略。

七千人說多不多,可以被北方的大多數利益集團所接受;七千人說少不少,在名将的率領下,可以形成獨立的戰鬥能力。

我認為:南梁在決定北伐軍統帥和軍隊規模時,肯定經過了詳細地分析和細緻的規劃。幫助元颢在北方打開局面沒問題,努努力也能在北方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但南梁千算萬算,就是沒算準爾朱榮的軍事能力。趁爾朱榮奔赴河北平叛之機,陳慶之打下了洛陽。但爾朱榮本身也是一個軍事能力超強的人,他迅速平定了河北叛亂,回師找陳慶之算賬。

在這種背景下,兵力嚴重不足的客将陳慶之被打得異常狼狽,最終不得不削掉頭發,假扮成和尚的樣子逃回南方。

北伐三個月即告慘敗,化妝和尚隻身逃回,陳慶之為何被稱為名将?

史書習慣于把陳慶之的失敗,歸咎于元颢的從中作梗,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來分析一下有道理的地方。

如果元颢積極與陳慶之合作,陳慶之的确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内失敗。可問題就在于:元颢為什麼要積極與陳慶之合作呢?

南梁雖然國号為“梁”,卻并不是梁山的梁,梁武帝蕭衍更不是人稱“及時雨”的宋江哥哥,他們怎麼會這麼熱心呢?

元颢在南梁的幫助下成功複國,但南梁幫助元颢的動機卻并不純粹。基于南梁的利益,顯然是希望借助幫助元颢複國的機會,趁勢控制元颢建立的北魏。

對此,元颢肯定是非常明白的。他想中興北魏,卻并不想給南梁當傀儡。在這種背景下,元颢在登基之後處處掣肘陳慶之,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雙方本就是互相利用的關系。

說得再難聽一點,在北魏舊勢力看來,陳慶之的軍隊就和傳說中的鬼子侵略軍差不多。當北魏舊勢力得知元颢帶着陳慶之回到北方的時候,所用的詞是“入寇”。

魏元天穆将擊邢杲,以北海王颢方入寇,集文武議之。——《資治通鑒》·梁紀九

日本人扶植汪精衛當總統,隻是為了友善征服中國;南梁扶植元颢當皇帝,隻是為了友善在北方建立傀儡政權,進而光複中原、統一天下。

雖然一個是征服一個是光複,但這兩件事的性質,在北魏舊勢力看來是一樣的。

汪精衛借着日本人的勢頭風光無二,于是成為了衆人唾罵的漢奸;如果元颢借着南梁的勢頭呼風喚雨,那麼在北魏舊勢力的眼中,元颢和汪精衛之流能有多大差別呢(雖然他們不認識汪精衛)?如果元颢真的混成了汪精衛之流,他還怎麼在北方登基稱帝呢?

北伐三個月即告慘敗,化妝和尚隻身逃回,陳慶之為何被稱為名将?

甚至都不需要說那麼遙遠的事,隻要看看梁武帝蕭衍去世之後的局面就知道了:蕭衍的兒子和孫子們為了争奪皇位,紛紛向北朝尋求援助,而北朝也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

北朝援助蕭衍的兒子和孫子們争奪皇位,當然不是發揚什麼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隻是為了在江南謀求最大利益罷了。後來的南朝之是以會越來越衰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朝在江南扶植了一個傀儡國家(後梁),而南陳直到滅亡,也無法占據整個江南地區。

隻要厘清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元颢絕不可能全心全意地與陳慶之合作,如果合作得過于投入,必然會使得自己“叛徒”的名聲越來越響亮。

我們之是以會非議元颢,隻是因為我們站在南梁的立場上看問題:元颢作為北魏皇族,居然不願意和南梁實作全方位合作,我們都覺得元颢的良心大大滴壞。

這樣先有立場再有結論的曆史觀并不可取,因為這無益于我們客觀冷靜地分析曆史。

北伐三個月即告慘敗,化妝和尚隻身逃回,陳慶之為何被稱為名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