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人不凡,朱炳仁與熔銅藝術

我曾以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大抵就是每個凡人每天所做的事情吧。自從見識了朱炳仁的熔銅藝術作品,我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凡人不凡!

凡人朱炳仁與銅熔為一體

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修建海晏堂十二生肖獸首選用精煉紅銅,鑄造卻需要葡萄牙工匠配合完成,标志着中國銅制作技藝徹底衰退。

時隔百年,清朝光緒元年即公元1875年,出生紹興書香門第的朱雨相與朱慶潤兄弟,挂出"朱府義大銅鋪"的牌匾,用精湛的手藝與傳承發展為"朱府銅藝",而朱炳仁自幼随父親朱德源學藝,修複諸多佛寺名刹建築與作品,成為"朱府銅藝"第四代的領軍人物。

凡人不凡,朱炳仁與熔銅藝術

2002年杭州市文物局決定重建雷峰塔,朱炳仁提出再現雷峰塔南宋原有風貌,即用彩銅作為寶塔的裝飾與外結構材料,方案通過也将難題留給朱炳仁,臨近工期如何複原元朝失傳的彩銅?數年來朱炳仁早已與銅熔為一體,再難的事情難不倒他,他憑借對銅特性的熟悉,竟從史籍寥寥數語配制成功,彩銅雷峰塔不僅色彩鮮豔,更兼具耐侵蝕、防火等諸多優勢。

熔銅藝術的誕生

2006年朱炳仁接到中國最高寶塔——常州天甯寶塔整修,接近尾聲時遭遇大火天甯寶塔銅瓦等熔化流淌,工匠替朱炳仁惋惜數月辛勞化為廢銅。朱炳仁卻發現流淌的銅水猶如一個個晶瑩的銅珠,姿态萬千地展現在他眼前,這種自然的流暢之美和人工鑄造的銅是無法比拟的。然而,就是這場大火讓中國五千年的銅文化有了新的突破,從此一個新的名詞——“熔銅藝術”誕生了!

銅鑄天成,緻敬朱炳仁大師

傳統銅雕注重工輕藝,而熔銅則解決了“工與藝”在表現手法上的異質性。2007年朱炳仁首幅熔銅壁畫《阙立》引發關注,展覽結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朱炳仁大師熔銅藝術基于古法制銅技藝,展現出更高水準世界級的藝術鑒賞,《阙立》以熔銅自然流淌挂落而産生的藝術浮雕造型,熔銅氧化後顔色變化寫意與寫實互相襯托的精準掌握,被譽為“銅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凡人不凡,朱炳仁與熔銅藝術

2012年大型熔銅壁畫《含熙》在曼谷展出,引起轟動并被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收藏,2015年大型熔銅壁畫《春和清妍》與2017年“熔古鑄新”朱炳仁新加坡藝術展,新加坡媒體盛贊朱炳仁的藝術成就屬于世界級别。

朱炳仁大師妙手天成,熔銅結晶體在他手下像流暢的筆墨線條,顯得那麼生動且富有活力,深淺濃淡、層疊交錯總相宜!《美術研究》主編邵大箴也曾贊譽他:“說他的熔銅壁畫真是意趣天成!高溫熔化的銅的自然紋理和朱炳仁的傳統銅藝術,再加上中國書法的點綴,運用油畫的手法,就賦予這個作品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凡人不凡,朱炳仁與熔銅藝術

《本是同根生》、《稻可道非常稻》、《秦俑》、《燃燒的向日葵》、《千裡江山圖》、《五牛圖》等,被世界各地知名美術館收藏,朱炳仁大師用作品彰顯新時代中國的風範。

尤其是2018年比利時安特衛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巴特到杭州江南銅屋考察交流,朱炳仁創作的梵高系列作品《融化的梵高》與《燃燒的向日葵》,巴特驚為天物建議朱炳仁到柏林展出,以便讓歐洲看到現代中國真正的藝術品,促成歐洲展覽“中國非遺•朱炳仁銅雕藝術展”。

如果說梵高的向日葵充滿遐想,我了解朱炳仁《燃燒的向日葵》便是震撼,立體的向日葵葉片舒展,顆粒飽滿線條分明象征收獲,金色彰顯富足隐含殘敗之相,底部花瓶拉回到現實擺設,不能完全領會朱炳仁大師的創作意境,但《燃燒的向日葵》帶給世界的經驗毋庸置疑。

凡人不凡,朱炳仁與熔銅藝術

《紅旗頌》是堅韌不屈的革命精神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他的《紅旗頌》參加了“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專題展覽活動。 《紅旗頌》一經展出,立即受到社會各界的一緻好評,這是朱炳仁的匠心力作,他為了做好這款作品夜以繼日的工作,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就想從作品中反映出那個時代的輝煌。

談到《紅旗頌》時,朱炳仁接受了記者采訪,他說:“這件作品的初衷就展現了我黨在前進發展的道路上迎難而上,堅韌不屈的精神,希望通過這件作品表達我們工匠和藝術家對祖國的感恩之情”!

《紅旗頌》在向人們傳遞着一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告誡我們要牢記曆史,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些先輩抛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從2006到2021熔銅藝術已經十五年了,十五年來朱炳仁在熔銅藝術的道路上創造了太多的不平凡!所有這些成就,注定朱炳仁不再是一個凡人!他是中國獨一無二銅文化的代表,他是了不起的銅雕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是中國“熔銅藝術”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