塢堡是什麼?
堡,又稱塢壁,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大約形成王莽天鳳年間,是一種防衛性建築,也稱塢壁。

此類建築之外觀頗似城堡。四周常環以深溝高牆,内部房屋毗聯,四隅與中央另建塔台高樓,其形象可見于河北安平逯家莊漢墓的壁畫及陶質明器,如出自廣州麻鷹崗、甘肅武威雷台及河南睢陽東莊東漢墓的陶質明器。大型的塢堡相當村落,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側另附田圃、池塘。堡門一般辟于南牆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廳堂及樓屋。另有廚房、廁所、豬圈等輔助建築,且多置于北面。後門常位于東牆的北端。
塢堡可以算是一種地方自衛武力,後來演變成南宋的義軍、清代的團練。
塢堡是如何興起的?
這個要從五胡入據中原說起,五胡亂華把中國社會瓦解到無以複加的地步,那段時期可以說是怎個中原的至暗時刻,不僅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群眾更是飽受戰火荼毒,人口極速銳減。
史家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中認為:“西晉末年戎狄盜賊并起,當時中原避難之人民……其不能遠離本土遷至他鄉者,則大抵糾合宗族鄉黨,屯聚堡塢,據險自守,以避戎狄寇盜之難”。
那些互不統屬的民族,猶如一群追逐水草的野馬,恣意縱橫奔突,在如雨的鐵蹄下,中原傳統社會組織随着一個個城邑的陷落而分崩離析,失去任何保護的漢人幾乎是出自求生的本能,紛紛逃離成為戰場的鄉裡,輾轉流徙于各地。他們在西晉殘餘将官或鄉裡豪強的統率下,結成一個個獨立的組織,各自為戰,力求自保。“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自衛性質的塢壁聚壘遍布于中國各地,這是塢壁在地域上廣泛分布的特點。
而塢壁的崛起,造成新的豪強門閥政治格局,由此産生的鄉村組織為國家政權所吸收改造,是中央集權加強與門閥政治衰落的演進過程,表現初國家内在統一的深入發展。
我國的塢堡是封建時代的産物,民族國家形成後,失去了存在的空間。原來遍地的塢堡也徹底銷聲匿迹,隻能在考古中發現蹤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