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适合繼承大統?

李世民作為衆所周知的賢君明主,其繼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李世民能開創貞觀之治已是實屬不易。但是,以唐朝當時的發展趨勢,若有明君把舵,更進一步并非難事。

那麼,若論個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與李治誰更有資格繼承大統呢?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适合繼承大統?

李承乾,年少時頗有治世之才,但後期耽于美色,行事不端。

作為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自出生時便被寄予總領乾坤的厚望。李世民将李承乾視為儲君,有意鍛煉其政治能力。杜如晦病重之時,李世民便派李承乾去慰問。李淵病逝時,李承乾暫攝朝政,将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此時的李承乾已經展現出他經國安邦的才能。但是,李承乾身患足疾後,性情大變,開始蓄養男寵。此男寵被李世民殺死後,李承乾為他立碑,還時常為他哭泣。有師長責備李承乾時,他還派出殺手前去刺殺。李承乾耽于美色,又心胸狹隘,已經不适合作為儲君。

李泰,才華橫溢,有稱帝之心,卻無帝王城府。

李泰乃是長孫皇後的次子,他自小聰穎,因而備受李世民寵愛。他雖然在文學藝術方面頗有建樹,卻實在沒有心機。李承乾剛剛因為逼宮被廢,李泰就迫不及待去向李世民讨要太子之位。李泰許諾,百年以後,會殺死自己兒子讓皇弟李治繼位。但這般殺子傳弟的謊言很快被褚遂良戳穿,李世民也深知此事不可能,沒有讓他如願。李泰有争奪皇位之心,卻不知道韬光養晦,無帝王城府。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适合繼承大統?

李恪,善于察納雅言,又有政治實踐,頗有明君風範。

李恪雖然不是最受寵愛的皇子,卻曾被李世民親口稱贊“英果類我”。李恪曾酷愛遊獵而毀壞農田,被禦史所彈劾後罷官。但是李恪并未懷恨在心,反而對權萬紀這類直言勸谏的臣子十分敬畏,願意察納雅言。除此之外,李恪曾出鎮宋州,選賢舉能,将宋州治理得很好。僅就這兩點而言,李恪确實擁有繼承大統的資格。李世民也曾考慮過讓他繼位,但長孫無忌力挺外甥李治,此事最終作罷。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适合繼承大統?

李治,寬厚仁愛,頗有才能,是守成之君,卻無進取之心,太優柔寡斷。

李治繼位後,雖然創造了“永徽之治”,但也隻不過是延續李世民所制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他唯一一次乾綱獨斷便是在立武則天為後這件事上,除此之外,行事都頗有些優柔寡斷。李治因為頭暈目眩而影響處理政事,武則天慢慢把控朝堂。李治察覺此事後,有廢後之心,但被武則天所知曉。武則天一番哭訴便讓李治收回此心,連為他做廢後诏書的上官儀也被族誅。仁愛無疑是人君獲得支援的重要原因,但是太過仁愛反而走向了優柔寡斷和舉棋不定,這是為人君主的大忌。

李世民四子雖然各有優勢,但文治武功皆不如李世民。相較之下,其實李恪在治世方面要更勝一籌。隻是李世民作為賢父,總想保全衆皇子的性命,加之長孫無忌力薦,仁厚的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