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代宮廷創造出了這樣一些消暑飲食!

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人亦畏絺綌,況乃服冠袍。廣廈雖雲托,呼風不動毫。未知林泉間,何以異我曹。蠅蚊更晝夜,膚體困爬搔。四序苟疊代,會有秋氣高。

梅堯臣的一首《和蔡仲謀苦熱》,讓筆者隔着24℃空調就感受到了夏日酷暑逼人的難耐。今年夏季的天氣也确實如此,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周四釋出的6月份《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發現,全球陸地和海洋溫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準高出0.95攝氏度。這聽起來可能并不令人印象深刻,但就全球氣溫而言,這種溫暖異常使其成為自1880年以來地球上最熱的6月。

筆者不禁思索,在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代,曆朝曆代的一國之君是如何消暑的?今天我就以飲食的角度,帶各位領略一番别樣的宮廷消暑飲食(手段)。

先秦——冰鑒

關于冰鑒的記載,先秦諸多史書中都有所提及,其最早或許可以從《周禮·淩人》中窺見一斑:

“春始治鑒,凡外内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

有了它,周王室的貴族們就可以在炎熱的夏季乘了涼,順便品嘗一杯冰鎮老酒,體驗凡人不曾想過的待遇。後期的考古發現也證明了冰鑒的真實存在,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對冰鑒缶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重視,據考古專家介紹冰鑒缶分為内外兩層,外層為方鑒,鑒内有一方尊缶。專家推測,缶可盛酒,兩層的間隔之中,冬季可放炭,夏日可放冰。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代宮廷創造出了這樣一些消暑飲食!

而冰鑒的使用方法,則是在尊缶内裝酒,在鑒、缶壁之間的空間放冰塊。這也不偏不倚的印證了當時楚國政治家屈原所記載的“挫糟冰飲,酌清涼兮”。

然而冰鑒充其量也隻是一個保溫工具,冰又從何來呢?好在筆者在《詩經·七月》中發現了一絲線索: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早在先秦時期,聰明的中國人就已經懂得嚴冬之時鑿取山谷的寒冰,藏于冰窖中,以備夏用。為了保證夏天可以享用到冰塊,周王室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冰政”,負責掌管冰塊藏取的專職人士也被喚作“淩人”。當然,這也隻是周王室的專屬消暑手段,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即。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代宮廷創造出了這樣一些消暑飲食!

秦漢——湯餅

秦漢時期除了繼承先秦的工具以外,自己也是“發明”了一道可以消暑的美食——“湯餅”,這是一種放在水裡煮熟的面食。其做法《齊民要術》中亦有記載:先用冷肉湯調和用細絹篩過的面,再“揉搓如箸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铛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從類型上看,湯餅本身并不是清涼食品,很難和消暑相挂鈎,但在盛夏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餅卻能出一身大汗,利用蒸發的原理帶走體内大量熱能,進而達到消暑的目的。是以說,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消暑方法未嘗不失為古人的智慧的展現。

隋唐——槐葉冷淘

隋唐的宮廷消暑美食對前代也是一種沿襲和發展。保溫工具自然不說,從詩人張仲素的作品《雜曲歌辭·宮中樂》中我們就能窺見一斑:

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曉光凝。

宮中金盤的“井冰”就是最好證明,然而說到最佳消暑佳肴,那還當屬貴賤皆宜的“槐葉冷淘”。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代宮廷創造出了這樣一些消暑飲食!

唐朝的槐葉冷淘就是采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面粉内,揉成面團團做成細面條煮熟,放入冷開水中浸漂,再撈人篾盆中,澆以熟油抖拌,然後存放井中或冰窖冷貯,食用時取出再調以作料。食後清香而涼爽,實為消暑的不二之選,是以掌管肴僎的太官令,每逢夏日供九品以上官員朝會時,必會準備槐葉冷淘。

當然,作為體面的宮廷人,他們除了可以吃到正餐槐葉冷淘外,亦可享受彰顯身份地位的冷飲甜點。詩人韓偓的《櫻桃詩》中就有過描述:

蔗漿自透銀杯冷,朱實相輝玉碗紅。

這種冰鎮的甘蔗汁淋澆在紅透的櫻桃上面,誰都禁不住誘惑。吃上一口,已然抛卻所有的心煩與燥熱,當屬皇室必備消暑甜點。

宋朝——各類冷飲

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宋朝的市井文化達到有史以來的頂峰。夜市的開張,讓本就繁華的汴京城更加熱鬧非凡,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國際大都市。

關于宋朝的消暑美食則又在唐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之前李唐王室成員才能享用的冷飲到了宋朝已“飛往尋常百姓家”,盛夏時節的市場上均可看到商販們售賣各種消暑冷飲:荔枝膏水、苦水、江茶水、楊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紫蘇飲、香薷飲、梅花酒、皂兒水、漉梨漿、姜蜜水、綠豆水、椰子水、甘蔗汁、五苓大順散、乳糖真雪、金橘團、甘豆湯……種類繁多,《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金瓶梅》中也提到西門慶之輩,一到夏日就“冰盆裡浮瓜沉李”,還有“冰盤”冰鎮着酸梅湯,這說的就是達官貴人消暑的情況。《宋史》中甚至記載孝宗暴飲冷飲導緻拉肚子影響朝政的故事: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代宮廷創造出了這樣一些消暑飲食!

孝宗對禮部侍郎施師點的說:“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複。”施師點奉勸說:“你是國家最高統治者,一舉一動都關系到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千萬不能再憑自己喜好亂吃冷飲了。

這種“似膩還又爽,才凝又欲飄”的口感簡直叫人欲罷不能,似有升仙之感,也難怪孝宗對其如此癡迷。

總而言之,現今人們能夠品嘗到的消暑冷飲,在宋代的集市上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它們的影子。也正是這樣,宋朝的平民百姓相對于其他朝代而言,享受到帝王級待遇。

明朝——梅醬

到了明朝,消暑也不僅僅局限于飲食之類的餐飲行為,為了擷取長久的冰爽體驗,明朝貴族也是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如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寫道:

“霍都别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镂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這種類似現今時代的制冷裝置,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但也隻有皇室貴族可以縱情享用。

飲食的話,也是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明代的飲料,花樣品種更加豐富,在遠離京城的農村地區,老百姓喜好一種叫做“梅醬”的冷飲:每年5-7月份,他們将成熟的梅子果實打碎晾曬,然後将風幹的梅幹加上鹽和紫蘇,共同研磨作成梅子粉,三伏天來臨之時,用透心涼的井水一沖泡,就成了消暑解渴的“梅醬”。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代宮廷創造出了這樣一些消暑飲食!

梅醬雖然是作為民間的大衆冷飲,但宮廷也絲毫沒有因為特立獨行的飲食風格而對其置之不理,在冷飲這方面也是趨向平民化。

清朝——烏梅湯

到了清朝時期,基于曆史各朝代消暑手段的發展,愛新覺羅家族的消暑方式順勢到達頂峰,冷飲、冷庫自然不在話下,皇室成員甚至都可以做到就地取材,随時消暑的境界了。

無論是在清廷大量斥資的承德避暑山莊,還是紫禁城中的皇家園林,都盛産着“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的蓮藕,每逢酷暑難耐口幹舌燥之時,宮廷之人就會就地取材,生吃解暑。

此外,皇宮内有多處儲藏冰塊的深井,各地邦國進貢的奇異瓜果都被放置于此,冷藏保鮮,随吃随取。

如要說一種代表性冷飲的話,當屬酸梅湯了。清朝郝懿行寫的《都門竹枝詞》就提到這種消暑冷飲“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瓯冰水和梅湯”。酸梅湯不僅原材料簡單易得,而且制作簡單。但也就是這樣一道不起眼的市面飲品,當時卻一度風靡了整個清宮。禦膳房的禦廚們将其改進成為宮廷禦用飲品,所謂“土貢梅煎”即是。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代宮廷創造出了這樣一些消暑飲食!

因其具有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又被譽為“清宮異寶禦制烏梅湯”,後來走出皇宮,傳入民間的大街小巷,讓每一位品嘗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随着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每年夏季的消暑工作已然不是當今時代室内工作的人們所關心的重點。就算沒有這麼多先進裝置,秉持着“心靜自然涼”的心态,亦可度過盛夏。白居易在《消暑》:“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