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公元前359年,在赢得秦孝公絕對信任後,商鞅開始在秦國實施變法,頒布了第一套改革法令。十年後,即公元前350年,商鞅繼續深化改革,推出了多項制度性變革:統一度量衡,廢井田、開阡陌,強制群眾分家析戶,以及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縣制改革等等。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雖然早在秦武公時代,秦國就有設縣的記載,但那時縣制究竟是如何運作,後人并不清楚。通常都認為,商鞅變法才是秦國全面推行郡縣制改革的起始。而秦國郡縣制,又是之後兩千多年中國曆朝曆代政制的基礎,一直發展演化到今天。由此可見,商鞅郡縣制變革影響之大。

然而,雖然商鞅的縣制改革影響巨大,但縣制的創立者卻并非商鞅。正如前文所述,即便是在秦國,秦武公時期就有設立縣制的記載;如果從東周範圍來看,最早建立縣制的諸侯國也不是秦國,而是南方的楚國。

《左傳·莊公十八年》記載:“初,楚武王克權,使鬥缗尹之。”楚武王弑侄篡位後,在早期的對外擴張中吞并了權國,立即把權國改成權縣,并讓鬥缗擔任權縣縣尹。

楚武王之是以要創立縣制,就是為了克服分封制的弊端。

自建國以來,周王室長期踐行分封制,以緻實力每況愈下。是以在西周晚期時,周王室就被小小的西申國聯合犬戎一舉擊垮,一個時代至此終結。有了周王室的前車之鑒,楚武王才毅然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統治制度——縣制。

縣制與分封制的最大差別,就是縣邑的官長無法世襲,而是由國君任命,随時可以撤換。後來鬥缗因反叛而被殺,楚武王改任閻敖為縣尹;楚文王時閻敖失職,又被公室所殺。通過對各縣官長的直接管控,公室就能将全國的官爵、名利、資源完全掌控在手,大大增強了國家的集權程度。

能大幅增強中央集權,正是春秋戰國時郡縣制開始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表面上看,商鞅的縣制改革沒有任何特殊之處,不過是沿用舊制。可實際上,商鞅卻悄悄地推出了一項關鍵性變革。

在楚武王建立縣制時,分封制正大行其道。是以,楚武王所創立的縣制,不可避免地會遺留部分分封制的影子。在擔任權縣縣尹後,鬥缗據城而叛,楚武王被迫派大軍圍而殺之。雖說鬥缗身後的若敖氏家族勢力龐大,但鬥缗叛亂顯然沒得到若敖氏族人支援。因為與鬥缗同一時期的鬥伯比、鬥祁都深受楚王室重用,絲毫沒有受到鬥缗叛亂的牽連。是以,鬥缗據城而叛,就隻能是率領權縣士卒造反。這也意味着,鬥缗不但掌管了權縣的行政權,還掌控着權縣的軍事大權!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事實上,脫胎于分封制的楚國縣制,縣尹就是本縣的最高長官,完全掌控本縣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等一切權力。在春秋初吞并了南申國與息國後,楚人也分别将其改成申縣與息縣。此後楚國參與中原争霸時,申、息之軍長期都是楚軍主力,而其軍隊統帥分别就是二縣縣尹。

楚武王初創縣制,并沒有意識到有剝離行政權與軍事權的必要,也就讓縣尹繼承了分封制下的一切權力。

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縣制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楚靈王時期,先後滅了陳國與蔡國,并将其納入楚國,成為兩縣。為了加強對此二地的控制,楚靈王又把自己小弟公子棄疾任命為蔡公,駐守在蔡國舊地。公元前529年,在庶人觀從的推動之下,公子棄疾趁楚靈王領軍外出,率蔡、陳二地的軍隊攻入郢都,輕松推翻了楚靈王的統治,翻身成了楚平王!

楚靈王的倒台,最主要原因是自己不得人心。但如果沒有軍隊的支援,那麼楚平王篡位的難度勢必要大得多!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正因楚國縣制沒有剝離軍事權與行政權隔離,而其縣尹又往往是由公族擔任,是以縣尹才能對公室造成巨大的威脅。也就是說,這種縣制依然能威脅到中央集權。

雖然楚國縣制在提升集權方面還存不足,但相比分封制,顯然更有利于上層的統治。意識到這點後,東周其他國家也逐漸效仿楚國,開始引入縣制。

讓人意外的是,最積極推動縣制改革的國家恰恰正是楚國長期的争霸對手——晉國。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晉國的分權體制與楚國完全不同,可對于縣制,晉人卻是頗為肯定。大約是在晉平公前後,晉人也逐漸推行了縣制。栾氏被滅後,州縣(今河南沁陽東南)就成了無主之邑。範氏、趙氏、韓氏都想将其據為己有,一度為此産生争執,可礙于情面,最終誰都不敢公然據為己有。韓起擔任正卿後,先推動晉君将州縣封給鄭人伯石,在伯石去世後才通過種種手段将州縣納入懷中。随後,怕人說閑話,韓起又把州縣換了出去。

出現了州縣,證明晉國正在向競争對手學習,推行縣制了。後來祁氏與羊舌氏被滅,晉人又将這兩家的封邑分成十個縣,分給了十位晉國大夫。這表明,縣制已然在晉國普遍實施了。

然而,晉國的縣制,有沒有将行政權與軍事權剝離開呢?史料并無明确記載。

公元前552年,栾盈被晉國驅逐出國。公元前550年,在齊莊公支援下,憤恨不平的栾盈偷偷回到了晉國,陰謀造反。為此,栾盈先到了栾氏封邑曲沃(今河南陝縣的曲沃鎮),拜訪了曲沃大夫胥午。在胥午組織下,栾盈成功地與曲沃群眾會面,并赢得了曲沃人的全力支援。在曲沃大軍的支援下,栾盈一路殺入晉都绛邑,差點就挾持了晉平公!曲沃,應該是與州縣一樣,是栾氏下屬的縣邑。栾盈能組織曲沃大軍殺入绛邑,說明晉國縣邑大夫與楚國縣邑縣尹一樣,同樣掌管着本縣的軍事、行政、經濟等等一切權力。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公元前500年,因為不滿族人趙午(邯鄲午)辦事拖沓,趙鞅怒而将其殺死。為此,邯鄲午之子趙稷與家臣占據邯鄲城發動了反叛。最終,邯鄲叛亂引爆了六卿一場長達八年的大混戰,讓晉國霸業徹底落下了帷幕。

栾盈叛亂與邯鄲叛亂,充分證明晉國縣制是完全抄襲楚國,絲毫沒有改變。

進入戰國後,三家分晉,東周局勢又發生了全新的變化。三晉中的魏國,在魏文侯時率先變法成功,國力大大增強,一度稱霸東周。既然魏國是戰國列強變法的先鋒,那麼魏人是否會對楚國縣制進行深入變革呢?

魏文侯執政後,魏國人才出現了井噴式的大爆發。衆多人才當中,魏文侯最為倚重的就是李悝。正是李悝變法,才讓魏國踏上了富強之路,在三晉中一馬當先。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李悝成為相國之前,曾擔任過上地(今陝西榆林、綏德、富縣一帶)郡守。由于上地處于秦、魏邊境,時常遭遇秦軍入侵。為提高上地軍民的軍事技能,李悝特地釋出了一條“習射令”:“不論誰有是非難斷的争訟,都必須以射箭裁決。射中箭靶之人得勝,射不中之人敗訴!”

在“習射令”鼓勵之下,上地士卒紛紛練習射箭,日夜不休。在這種你追我趕的氛圍下,上地士卒的射術短期内得到了大幅提高。此後每次秦軍入侵,往往都會被射得大敗而逃。

身為上地郡守,李悝還要負責上地士卒的軍事技能,說明魏國郡縣制依然沒有将行政權與軍事權分離開來。另一曆史名人的經曆,也直接證明了這點。

衛人吳起曾擔任魏國西河守,不但負責河西的行政事務,還需承擔起軍事防衛重任。為防範秦軍入侵,吳起還親自建立了令列國都聞之色變的“魏武卒”,天下聞名。魏武侯之時,吳起甚至率五萬魏兵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大破五十萬秦軍,取得了魏國對秦國一場空前絕後的大勝!

無論是李悝還是吳起,在擔任地方郡守時都掌控軍權,這充分證明魏國的郡縣制,依然沒有剝離行政權與軍事權。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從楚武王一直到戰國,縣制(郡縣制)被沿用了近四百年,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那麼商鞅在推行縣制時,是否已經發現了以往列國郡縣制的短處?他是否會對此進行變革?

長平之戰一年後,秦昭王決心再次攻打邯鄲。然而,在趙國上下衆志成城的頑強抵抗下,秦軍進展并不順利,屢遭挫折。因為戰事異常艱難,秦軍士卒怨聲不斷,對後勤補給也變得更加吹毛求疵了起來。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軍中怨聲四起,秦軍前線補給基地的河東郡自然就撞在了槍口上,屢遭投訴。河東郡的郡守不是别人,正是相國範睢之友王稽。目前範睢正受重用,在秦昭王面前說一不二。連著名的“戰神”白起,都因得罪了範睢而被迫害緻死。有了這麼強大的背景,王稽自然心高氣傲,誰都看不起。對于來自前線軍士的抱怨,他一概選擇無視。

這時,身邊有人勸他:“您為什麼不賞賜那些軍中官吏呢?”

王稽卻大大咧咧地回道:“我與大王之事,還輪不到别人來插嘴!”王稽以為,隻要範睢在,天王老子都扳不倒他,更何況那些卑賤的軍吏呢?

這位身邊人聽了,繼續耐心地勸道:“不是這樣的啊。如今您雖然得到大王寵愛,可感情卻無法超越父子;軍中官吏再怎麼卑賤,畢竟是人言可畏。難道您沒聽說過‘三人成虎’的故事嗎?您大權在握,卻長期蔑視軍中官吏,能保證他們口無怨言嗎?又能以軍命來堵住他們的嘴嗎?衆口要移動的東西,就算是沒有翅膀也會飛起來!是以,還不如賞賜軍中官吏,對他們以禮相待!”

可惜,王稽把這些話都當成了耳邊風。

後來,惱怒的秦軍将士到處宣揚王稽私通諸侯。正被邯鄲戰事折磨得焦頭爛額的秦昭王聽說後,一怒之下就把王稽給殺了!王稽被殺,預示着範睢勢力在秦國的大潰敗。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作為河東守,王稽主要從事日常行政事務,并不需要上前線領軍打仗。這說明,秦國郡守已不再掌管軍事!這可是一次劃時代的大變革,後世曆朝曆代的郡縣制,到了戰國後期終于完全成型。

那麼秦國郡縣制軍事權與行政權的分離,是否由商鞅變法開始?

商鞅變法,最為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獎勵農、戰。為激勵秦國百姓,商鞅設定了二十個爵位等級,将底層群眾的晉升道路明确化了。當爵位達到五大夫級别,就能獲得三百戶的“稅邑”;爵位達到庶長級别,能得到三百戶的“賜邑”,另賞三百戶的“稅邑”。(《商君書·境内》)所謂“稅邑”,就是賞賜地稅;所謂“賜邑”,就是賞賜封邑。雖然不能确定“賜邑”是否還包含軍事權,但“稅邑”概念的出現,說明商鞅在改革過程中已經在刻意剝離各郡縣的行政權與軍事權了。

縣制并非商鞅首創,卻由他做出關鍵變革,奠定兩千年郡縣制基礎

由此斷定,在郡縣制的發展過程中,是商鞅首次剝離了郡縣的行政權與軍事權,在楚武王之後做出了關鍵變革。商鞅之是以要剝離郡縣的行政權與軍事權,根本目的還是要加強中央集權,使得各郡縣難以再擁兵自重、威脅到國君的統治了。

在商鞅的這次關鍵變革後,郡縣制就此基本定型。此後兩千多年,郡縣制基本被沿襲了下來。

——完——

作者|欲雲:喜歡曆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檔| 來自網絡,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曆史

以古喻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