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舉制度的創立和發展

一、隋朝初創科舉制度

魏晉以來,門閥士族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他們把持朝政,壟斷仕途,為維護自身的政治特權,推出以門第、“閥閱”(1、功勳、功績和經曆(‘閥’也作‘伐’,指功勞,‘閱’指經曆);2、指有功勳的世家;)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作為朝廷任用官吏和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

随着南北朝以來封建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正相吻合。

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廢除了門閥士族操控選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試選士的科舉制度。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隋炀帝始建進士科,并命按十科舉人。明經、秀才、進士三科的相繼設立,标志着科舉制度的确立。

科舉制度的創立和發展

科舉取士下的選官制度,比較重視才學,而不看重門第,為一般庶族地主參政創造了條件,反映了士族衰落和普通地主向上發展的趨勢。此制産生後,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以後士人仕進的必由之路。

通過分科考試的方式,以才選人,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的人才網絡到官僚集團中來,進而擴大了中央政府的統治基礎。

科舉取士一經産生,便成為選拔官員較為公平、合理的一種制度。以後,曆代王朝遂相沿襲,并不斷對其進行充實與完善,中國古代官吏的選拔制度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唐代科舉制的完善

唐代科舉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将其完備化。科舉考試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

科舉制度的确立,适應了普通地主階級勢力發展的需要,比較廣泛地向地主階級各階層打開了入仕之門。由于考試相對公平,也能将部分平民和寒族子弟吸收進去,使唐朝的階級基礎和官僚隊伍得以擴大,從中吸引一些優秀人才到統治集團中來,對于封建政治的新陳代謝和良性循環具有積極意義。

應當看到,統治階級嚴禁“刑家之子,工商殊類”及部曲、雜戶、奴婢等階層參加科舉考試。而且,科舉用讀書做官來籠絡知識分子,士人汲汲于功名富貴而畢生埋頭于儒家經典,無形中起到了加強思想文化統一,減少統治阻力的作用。

三、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

北宋沿襲前代的科舉制度,又作了發展。大大擴充了選士的科目和名額,每科取士多達數百名。參加科舉的人不再講閥閱、門第,适應了品官地主階級的需要。“殿試”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由皇帝親自進行殿試,錄取士子,進士也就成了皇帝的門生。大量選拔士人進入統治階層,适應了龐大官僚體系的要求。但這樣一個官僚機制,加上濫施恩蔭,帶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即統治層的腐朽和财政負擔的加重。

四、明代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

明代的學校和科舉制度都是官員培養和選拔制度,學校側重在培養,科舉側重在選拔,它們本質上都是為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

學校以官學為主體,有國子學(又稱太學)、府州縣學以及零散的民間社學等。國子監是國家最高教育機關,設有祭酒主管。監生有官生和民生兩種,官生由品官子弟、土司和外官留學生組成,民生由各府州縣儒學推薦的優秀生員組成。明代學校學習内容主要由科舉考試決定,科舉則取決于統治者的思想。各類學校的學習内容大緻相同,均為傳統儒家經典,以南宋朱熹之“四書”“五經”集注為藍本。

科舉制度的創立和發展

科舉分鄉試和會試(殿試)兩級,鄉試的參加者為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生員,即“秀才”,每逢子、午、卯、寅年的秋季八月在各省會舉行(南北二直隸分别在應天府和順天府舉行),故又稱“秋闱”,考中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第二年,即辰、戌、醜、未年的春季二月舉行會試,故稱“春闱”,會試在京師舉行,由皇上親派主考官,禮部負責組織。會試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所有貢士再參加由皇上主持的殿試,殿試主要策問時政,貢生作文應對,然後針對問答情況,由主考官和禮部官員商量确定一、二、三甲,一甲僅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鄉試、會試、殿試均考第一名者稱“連中三元”。

進士為明代最高國家考試,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二、三甲進士可考選庶吉士,選拔年輕、才華出衆者入翰林院以豐富其學習内容,增加行政經驗,彌補八股學習和科舉考試的不足。

鄉試和會試均連考三場,内容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作題,觀點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準,不允許應試者講解自己的觀點。應試文章要以“八股文”為格式,即作文應當用八個排比對偶組成,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等部分。

明代的科舉考試在内容和格式上都有嚴格規定,讀書人隻讀科舉必備要籍,隻去背誦程朱觀點,此外别無所聞,這樣的教育和考試既束縛了讀書人的視野,也僵化了讀書人的思想,它為君主專制統治培養了官員,但對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步和思想文化的普及、提高則缺乏積極意義。

五、清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清朝繼續實行科舉制度,作為培養和選任官吏的“正途”。雖然規定滿漢官員都要經過科舉考試,但實際上滿人做官的途徑較多。

康熙時,為了延攬人才,擴大統治基礎,于正科之外,增加特科,如“博學鴻詞科”“經學特科”“孝廉方正科”。

科舉制度的創立和發展

康熙、乾隆南巡時,還有特别召試。乾隆元年(1736年)又行“博學鴻儒科”,二十六年行“太後萬歲恩科”。

此外,清朝還實行捐官制度(又稱“捐納”)。捐官的實行,為清政府補充了一項臨時性财政收入,開辟了士紳進入仕途的捷徑,但使得官僚機構惡性膨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