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一下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的結局。
日本在華東地區進攻南京時,組成了華中方面軍。
華中方面軍下轄上海派遣軍(第3師團、第9師團、第11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第16師團),以及1937年10月第10軍(第6師團、第18師團、第114師團),總共有九個師團。
另外在上海派遣軍旗下還有來自台灣軍(台灣守備混成旅團)的重藤支隊,支隊長是重藤千秋,不過該支隊在1937年12月初被編入日軍第五軍作戰序列,并沒有參加進攻南京的作戰。
網上有謠言說台灣兵參與了南京大屠殺,中國人殺中國人的悲劇,這是錯誤的,首先重騰支隊沒有參加直接進攻南京,其次雖然日軍在台灣的部隊名字叫台灣軍,但是兵員都是日本人,主要來自日本九州。
日軍在1942年才開始在台灣實施志願兵制度,到了1945年初才在台灣實行全面征兵制度。據日本厚生省統計,從1942年到至日本投降時止,總計80433名台灣青壯年加入日本軍隊,這些人大部分被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也有一部分到了中國大陸。
另外從1937年-1945年,日本在台灣征集了126750名軍夫(軍屬)。
以上總計有207183名台灣人。

據《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1945年在中國各地受降的日軍人員中有台灣人37700名(其中海南島20335名,廣東9618名),這個數字包括了台籍士兵和軍夫。
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日軍中的台灣人隻以軍夫的形式存在,實際上就是苦力,他們是沒有配置武器的非戰鬥人員,沒有槍支,刺刀和軍刀這些武器。
不僅如此,在現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證言,以及在南京西方人的回憶錄,以及日軍士兵日志以及日軍作戰記錄中,均沒有台灣人參與屠殺的記載。
這九個師團中,進攻南京并且制造大屠殺的主力師團主要是第6師團,第9師團,第114師團和第16師團。除了以上四個師團之外,
第18師團雖然也是進攻南京的主力師團,但是主要在外圍策應作戰,在南京入城式時派了一個聯隊參加,這個聯隊停留的幾天也參與了大屠殺,這個後文會介紹。
然後有三個師團主要是一部分參加了南京戰役和大屠殺。
第5師團國崎支隊(國崎支隊編制為步兵第41聯隊、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欠第2大隊)及騎兵、工兵、辎重兵部隊,由步兵第9旅團長國崎登任支隊長)
備注:日本一個陸軍師團一般為4個步兵聯隊,以及配屬有炮兵,騎兵,工兵,辎重兵等部隊。
第3師團步兵第68聯隊,時任聯隊長是鷹森孝。
第11師團天谷支隊(以第11師團步兵第12聯隊、山炮兵第11聯隊第3大隊等組建,第10旅團長天谷直次郎任支隊長)
最後是第101師團,這個師團主要是駐紮在上海和浙江,隻有騎兵聯隊的一部配合第16師團向南京作戰,這個師團對南京大屠殺的參與最少。
根據日軍101師團師團長齋藤彌平太中将于1940年1月25日在師團番号即将撤銷前遞交的作戰《狀況報告》,記述了該師團在華的作戰過程。
這一報告裡明确記述,1937年12月初101師團還在上海擔任警備,12月10日才從上海朝南京方向出發,18日到達浙江湖州即又轉向嘉興方向,準備參與進攻杭州。12月24日至次年1月中旬該師團都在杭州一帶,1月23日傳回上海,至1938年6月間才接替第9師團警備蘇州,其主力并沒有參與南京進攻戰役。
是以日軍的九個師團裡面,我們一般除開101師團,是以是五個主力師團(第6師團,第9師團,第16師團,第18師團,第114師團)+三個師團支隊(第5師團國崎支隊,第3師團第68聯隊,第11師團天谷支隊)
我們來看一下這些日軍部隊的結局。
注意,實際上日軍在戰争期間存在建制機關和官兵個人在不同部隊間的調動的情況,本文隻追蹤日軍參加南京大屠殺的建制機關和進階将領的情況。
寫這篇文章我閱讀并且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這個過程中發現國内網絡上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結局的文章,基本都寫的比較簡單,有的日軍部隊寫到回日本本土修整之後就沒有下文了,其實後續這些部隊還在參與戰争并且遭遇傷亡。
我在國内網絡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一篇非常詳細的文章來介紹各個日軍施暴部隊的最終結局。我覺得這也是目前的一個問題,對于抗戰曆史,在網上要尋找權威資料總是很難,需要自行整理搜集。
是以,這篇文章會加以補充,本文無需授權請随意轉載,當然由于寫作過程中有大量的資訊需要查證,難免可能有疏漏,也請各位有識之士給予更多資料上的補充和修訂。
南京于1937年的12月13日淪陷,但大屠殺在淪陷之前就已經在周邊地區開始。
先說南京大屠殺的五個主力師團之一的日軍第9師團:
在南京淪陷之前,該師團就已經遭受了重大傷亡,根據日本的“上陸以來の戦(病)死者并戦傷(平病)者一覧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該師團從1937年9月27日登陸開始,至1937年12月南京淪陷,該師團至少戰死4357名,受傷9690名。
在南京大屠殺之後,該師團又參加了1938年1-5月的徐州會戰,以及1938年6-10月的武漢會戰,這兩場會戰都打的比較激烈,
徐州會戰中值得一提的是最為著名的台兒莊大捷,不過在此戰中日方遭受重大傷亡打擊的主要是第5師團(坂垣師團)和第10師團(矶谷師團)。
第9師團傷亡不詳,但根據日本華中派遣軍在1938年5月31日的調查,
參與徐州會戰的第9師團定員不足額3621人,人員不足為戰死,受傷和生病所緻,若再考量日軍在徐州會戰期間所接受的人員補充,是以估計第9師團在戰鬥中也有千人以上的傷亡,畢竟在整個徐州會戰中,日方的傷亡大約在兩三萬人的水準,
而在武漢會戰中,根據《第9師團戰史》,該師團在武漢會戰中死1102人,戰傷2895人。
是以第9師團在華作戰期間,傷亡最大是來自于南京大屠殺之前的淞滬戰役,在南京大屠殺之後在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也遭遇了千人以上級别的傷亡。
但是第九師團1939年就被調回日本國内修整,1940年被調往關東軍,在1945年時本來計劃讓其駐守沖繩,但日本方面判斷台灣将遭受美軍攻擊,因而将其駐紮在台灣,結果錯過了美軍的沖繩攻擊戰,這實在是一個遺憾。
是以在南京大屠殺之後,第九師團除了在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中遭受了累計大概五千人或者以上級别的傷亡之外,未遭受很沉重的打擊。
包括後來第九師團的36聯隊被調往第28師團,并且參加了1945年的沖繩戰役,但28師團在沖繩戰役中駐守的陣地在宮古島,而不是沖繩本島,未遭受美軍正面攻擊,隻是遭受了美軍的轟炸,是以最後直接投降。
作為日軍精銳部隊的第九師團最後是被調往台灣,而不是參加沖繩,日本大學營的許多作戰參謀對于當時把第九師團調往台灣的行為稱之為“參謀本部這輩子最白癡的行為”。認為作為精銳的第九師團,如果在沖繩島參與防禦作戰,會給美軍重大打擊。
我是也是這麼認為,如果第九師團當時了參與了沖繩戰役,集體玉碎了多好。
可以說,在日軍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五個主力師團中,在1938年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1939年之後就沒怎麼打仗的第九師團是運氣最好的部隊。
南京大屠殺中兩個屠殺最兇狠的師團是第6師團(熊本師團)和第16師團,
在南京大屠殺之後,隸屬于第11軍的第6師團相繼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以及作為11軍的主力參加了三次長沙會戰。
其中在武漢會戰和三次長沙會戰,隸屬于第11軍的第6師團都是主力參戰部隊。
武漢會戰日本方面參戰的主要是第2軍和第11軍,其中第11軍是日軍的主攻部隊。
在1938年6-10月的的武漢會戰中,隸屬于第11軍的第6師團也是日軍死傷最慘重的師團之一,按照第47聯隊戰史《鄉土部隊奮戰史》記載:“從8月1日—10月26日,日軍第6師團戰死2308人、戰傷7277人、合計傷亡9585人。”
這僅僅是從1938年8月到10月的傷亡,而如果計算6月,7月的傷亡,則第6師團在武漢會戰中傷亡過萬人。
尤其是武漢會戰中的田家鎮保衛戰,是武漢會戰中最為重要的戰役之一,由于武漢本身無險可守,田家鎮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拱衛武漢的外圍要域,蔣介石曾多次要求國軍固守田家鎮,以保衛大武漢,日軍擔任主攻的就是第六師團,在此過程中遭受了重大傷亡。
1939年9月-1942年1月的三次長沙會戰薛嶽率領的國民政府軍隊都是主要和日軍第11軍作戰,日方僅僅其承認的在三次會戰中的傷亡就有大約1.65萬人,而第6師團作為其中的主力也有不小的傷亡。
不過更為讓人高興的是,在中國戰場遭受了上萬人的傷亡後,1942年第6師團被編入新成立的第17軍,然後被調往太平洋戰場,駐守在所羅門群島的布幹維爾島,就在下圖中的位置,百武晴吉是第17軍的指揮官。
盟軍從1943年11月開始對該島嶼進行進攻,并且不斷的壓縮日軍的範圍,由于盟軍的海空軍優勢,缺乏補給的日軍在島上生存困難,與外界隔絕。
在1943年11月—1944年4月,這期間是美軍在島上負責攻擊行動,根據澳洲情報官員在研究記錄後估計,在美國作戰階段,有8200名日本士兵在戰鬥中喪生,另有16600人死于疾病或營養不良,這其實就是因為缺乏藥品和食物,而被病痛和饑餓折磨而死的。
Australianintelligence officers, after studying records, estimated that 8,200 Japanesetroops had been killed in combat during the American phase of operations, whilea further 16,600 had died of disease or malnutrition.
1944年11月之後,攻擊行動該由澳洲軍隊負責,而到1945年8月日軍投降為止,在澳軍的作戰期間,有516名澳洲人陣亡,另有1572人受傷。同時8500名日軍陣亡,同時因為疾病和營養不良導緻另外9800人死亡。
The lastphase of the campaign saw 516 Australians killed and another1,572 wounded. 8,500 Japanese were killed at the sametime, while disease and malnutrition killed another 9,800 and some23,500 troops and labourers surrendered at the end of the war.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日本士兵是因為饑餓和疾病的長期折磨而死去,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認為這種死法比直接在戰場上被結果要好得多,是令我高興的。
日軍在島上長期作戰時,由于得不到食物,以至于不得不在島上種地,根據戰後對俘虜的審訊,在日軍中甚至發生了搶劫、不服從甚至叛變。數百名士兵逃離了軍隊,并在叢林中以他們能找到的任何東西為生,甚至包括蛇、老鼠和鳄魚。”
根據研究者的資料,“1944年4月開始,每名(日本)士兵750克的正常大米配給減少到250克,從9月開始沒有大米配給。很大一部分必須讓可用的陸軍和海軍人員從事種植糧食的工作。隻要有可能,盟軍飛行員就很樂意在這些花園地塊上投放凝固汽油彈。”
根據澳洲的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軍隊投降時,澳洲人在布幹維爾島統計到有大約21000至23500名日本幸存者,而根據研究者的估計,最初在布幹維爾的日軍有大約65000人,在接近2年的戰鬥中,日軍總共有16700人死于戰鬥,26400人死于疾病和營養不良,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二,超過了60%。
應該說第6師團在南京大屠殺之後,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以及布幹維爾島戰役中大部分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不僅如此,南京大屠殺時第六師團當時的師團長谷壽夫中将,1947年4月被中國軍事法庭處死,下圖就是谷壽夫在南京被處決的照片。
第六師團下面有兩個旅團,其中第36旅團的旅團長牛島滿後來升職,在沖繩戰役時是第32軍的指揮官,上司日本的沖繩防禦戰,戰敗剖腹自殺,剖腹一種非常痛苦的自殺方式,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詢下,我對日本的這種自殺文化表示欣賞,畢竟其使用者主要是日軍的官兵。
再看下第16師團,
第16師團是南京大屠殺中最為罪大惡極的部隊,也是殺人最多的部隊,其次是第6師團。
其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戰後中國本來要将其引渡回中國受審,可惜1945年10月中島即因尿毒症及肝硬化死亡,不過其在南京期間的作戰日記,記錄了是奉松井石根的指令“處理戰俘”,成為了有力的證據,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把松井石根判處了死刑,在南京大屠殺發生時,松井石根是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第6師團和第16師團都歸他管轄。
著名的日本反戰老兵東史郎就是來自第16師團,在東史郎的書中,這個第十六師團在南京之後,又被調往華北地區,其中尤其是徐州會戰打的很激烈,
在徐州會戰中,1938年4月29日東史郎記錄了其所在的第16師團遭遇傷亡的情形,
在戰鬥中其同一個分隊的戰友西谷文正被手榴彈炸傷後,掙紮幾小時後陣亡,這給東史郎帶來很大的影響,用來不少篇幅叙述。而東史郎所在的分隊(相當于中國的班)加上他自己隻剩下了7個人。
東史郎同時記錄了同屬一個大隊的第五中隊(相當于中國的加強連)在徐州會戰遭受嚴重傷亡的情形(東史郎在第三中隊),
這一段是中國軍隊設計的非常精彩的小型伏擊戰,不知道對面的中國指揮官是誰,
這支中國部隊在守衛一個村莊,指揮官巧妙的遇見到日軍會利用一塊墓地作為掩護,提前在墓地埋下了手榴彈,隻待日軍一進入就拉線起爆,同時在陣地前面挖了一條不寬但是卻放滿了水的小河,導緻日軍沖鋒到距離己方陣地僅有20米的情況下,既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又被這條小河擋住無法前進,這給沖鋒的日軍帶來很大的傷亡,日軍第五中隊在一個下午的突擊中就陣亡了幾十人,中隊長也被擊斃了,隻能縮編為一個小隊。
“某日下午,石橋中尉指揮的五中隊奉命占領某村,他們進行了果敢的突擊。石橋中隊長帶領一小隊在平坦的麥田裡前進,大樹掩映的村莊裡,敵人正屏息凝神地嚴陣以待。石橋中隊忽而在麥田裡爬行,忽而快跑一段,接近了敵人。村莊前面有三四塊墓地。墓地坐落在麥田裡,樣子就像個饅頭堆,正是絕好的掩蔽物。
石橋中隊一米、兩米地勇敢前進,就要靠近墓地了,這時,一直悄無聲息的敵人突然發動所有火力,敵彈宛如暴風雨般飛到石橋中隊的身上,就像求血心切的魔鬼一般,敵彈接連不斷地吮吸着鮮血。突擊隊員們在麥田裡拼命奔跑,總算到了墓地。可他們剛到墓地,手榴彈就在腳下爆炸了,幾個人一下子就在痛苦中死去。每塊墓地都是一樣,橫七豎八地躺着死屍。原來敵人預計到我軍進攻時肯定會利用墓地,便在那裡放了成捆的手榴彈,上面系上長線,一直牽到自己的陣地,等突擊兵一到,便拉線爆炸。石橋中隊完全落進了敵人設定的圈套。
如今失去了掩身之處的突擊隊試圖一舉沖進二十米前方的敵陣,遺憾的是,敵陣前面挖了一道雖不寬卻貯滿了水的小河,擋住了他們勇敢的沖鋒。在他們咬牙切齒、東奔西跑的過程中,兩個、三個、四個、五個……一個個在小河前含恨而死,幾乎全被送進了地獄。石橋中隊長也悲慘地死去,就這樣,第一次突擊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由三小隊突擊,友軍的炮兵進行了掩護射擊,但第二次突擊也在全軍覆沒的悲慘命運中失敗了。現在已經知道白天突擊是不可能的了,便決定夜間奇襲。
到了晚上,活下來的突擊兵們趁着夜色把戰友的屍體扛了回來。二小隊趁着夜色收容了包括中隊長在内的幾十名陣亡者的屍體,但還有五六人的屍體不知是被炮彈炸飛了,還是被敵人搶去了,沒能找到。
這樣,五中隊人數急劇減少,縮編後僅成了一個小隊。僅一次突擊便蒙受如此巨大的損失,而且是以失敗告終。迄今為止我們記憶中還從未有過如此凄慘的境遇。”
而在調往徐州會戰戰場之前,東史郎所在的部隊在華北地區駐防,他也記載了被遊擊隊襲擊的情景,發生在1938年3月6日的華北戰場。
東史郎在書中并沒有寫明對方究竟是八路軍還是國民黨的殘軍,總之中國軍隊先把連接配接汲縣與道口鎮的鐵路破壞(我查了下,汲縣在河南省衛輝市,道口鎮在河南省安陽市),他們還通告村民可以把枕木當柴燒,一直為燃料發愁的村民們就争先恐後卸下了枕木,導緻這一路段陷于癱瘓,鐵軌則被散亂地扔在一邊。
40多個日本工兵,同時強制征用了附近的大約50個村民修複鐵路,由于較長時間未曾遇到有力抵抗,幾十個日本工兵竟然把槍放在一百多米遠的地方,自己拿着十字鎬作業。
中國士兵身着便衣,僞裝成村民逐漸靠近,而日本士兵竟然以為這些人都是自己征用的苦力,因而沒有注意,結果被突然襲擊,手裡又沒有槍,最終37名日本兵被殺死,隻有六個工兵和一個少尉小隊長逃脫。
在東史郎的日記中寫道:
“被殘酷殺害的三十七名士兵的屍體,讓人慘不忍睹,敵兵的暴行令人發指。士兵們有的被剜去眼睛,有的被削下鼻子,有的生殖器被割下,有的腦漿迸裂,還有的缺胳膊少腿。他們全被扒光衣服,赤裸裸地躺在那兒。救援隊的隊員們眼噙着哀悼的淚水,心頭燃燒着憤怒的火焰。就這樣,三十七具全裸的屍體被并排擺上無蓋列車,身上蓋上了茅草運了回來。”
東史郎還在書中憤怒的指責少尉小隊長居然抛下部下獨自逃命。
是以,隻要這些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還在繼續作戰,哪怕是跟遊擊隊打治安戰,而不是大型的戰鬥,也一樣會不斷的遭遇傷亡。
在中國戰場作戰之後,第16師團1941年被編入本間雅晴上司的第14軍,參與對東南亞方向的進攻作戰,之後一直駐守在菲律賓,最後在菲律賓的1944年10月開始的萊特島戰役中被進攻的美軍徹底殲滅。根據日本厚生省的資料,美軍奪取萊特島之戰,第十六師團共有13158人戰死,幸存者僅62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熱帶雨林中飽受饑餓、瘧疾、脫水的折磨後死亡。
日本第114師團,這是日軍一個戰鬥力較弱的師團,也參與了南京大屠殺。
在南京之後,1938年2月,被調派至華北地區,與第5師團和第10師團一同參加徐州會戰,第114師團在這期間也有傷亡,此後114師團在華北負責治安作戰任務和八路軍作戰,其師團長沼田德重在1939年7月16日由聊城向東撤退時被魯西軍區部隊伏擊殲滅200餘人,沼田重傷,8月死于濟南日軍陸軍中心醫院,該師團1939年7月回國後撤編。
當然注意,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該師團師團長是末松茂治 。
以上的伏擊戰鬥,說明了敵後小規模作戰一樣可以不斷的讓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遭遇傷亡。
我在網絡上查詢到的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結局的文章,關于114師團一般到回國撤編這裡就沒有了,這自然無法滿足我進一步探索其結局的願望,經過繼續尋找資料。
第114師團其下面的4個步兵聯隊,1940年7月步兵第66、102、115聯隊再組建為第51師團,先是東北駐紮隸屬于關東軍,後來在1941年調往廣東省隸屬于華南第23軍作戰。
1942年該師團被配置設定到第18軍,并被派往太平洋戰場,并被派往巴巴新幾內亞的拉包爾,這個師團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吊打。
第一次嚴重損失是從拉包尓轉移到萊城,這個需要坐船穿越俾斯麥海,這在美軍的絕對的壓倒性海空軍優勢下,是非常危險的。
一開始還比較順利,到1943年2月28日,第51師團的部分兵力已經轉移至萊城。
拉包尓和萊城都屬于巴巴新幾內亞,下圖就是這兩個地方在地圖上的位置。
但在1943年3月2日,這天盟軍飛機攔截了運輸船隊(也就是俾斯麥海海戰),我們從下圖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俾斯麥海的位置,就在拉包尓和萊城之間。
在盟軍的強大空襲下,最終6900人的隊伍中僅有1200名士兵抵達萊城,
另外有來自第115步兵團的800名士兵被雪風号和朝雲号驅逐艦救出并運送到芬什港(萊城旁邊大約100公裡的一個港口),然後從陸路前往萊城。
可以說俾斯麥海的空襲是美軍對日本運輸船隊的一個單方面的大屠殺,美軍僅僅損失了幾架飛機,就在海上擊斃了日軍差不多一個步兵聯隊的兵力。
我在看俾斯麥海戰的資料時,能夠體會到空中優勢有多麼重要,在絕對的優勢下,日軍戰鬥意志再強也無濟于事。
另外,第51師團的其餘部分于1943年5月乘坐登陸艇從馬當和丹皮爾海峽沿着新幾内亞海岸抵達萊城,該師團在付出重大代價後完成了海上轉移。
下圖看拉包尓,俾斯麥海和萊城的地點更加清楚。
1943年9月4日,盟軍在萊城登陸,第51師團被指令撤離到休恩半島北海岸,是以第51師團不得不試圖越過薩魯瓦吉德山脈,由于精疲力竭和饑餓,該師失去了所有的重型裝備和大部分步槍。而同時随着盟軍在猩紅海灘登陸,芬什的疏散港也已經無法使用,導緻日軍無法撤離回本土。
就這樣随着1943年9月的盟軍登陸,51師團被困在了巴巴新幾內亞的休恩半島荒涼的北海岸群山中,而盟軍也認為沒有必要再追擊已經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的日軍,該師團的人員在饑餓和疾病中大量死亡,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該師團隻有2754人幸存。
第114師團的四個步兵聯隊中,除了組建成第51師團的三個聯隊之外,還有個步兵第150聯隊參與組建第52師團,日本戰敗時該師團駐在太平洋中部的特魯克群島,該島嶼被美軍采用蛙跳戰術直接跳過,是以特魯克島在太平洋戰争中不太有名,但其實這裡的軍港是太平洋戰争中最大的船舶墓地之一,美軍在1944年2月17日-18日策劃了冰雹行動,對該島進行大空襲,擊沉了大量的日本船隻,美國海軍将領切斯特尼米茲在1944年2月19日的美國海軍公報中稱“作為對日本艦隊1941年12月7日來訪(珍珠港)的回應,太平洋艦隊對特魯克進行了回訪,并奉還了部分欠債”。
該島嶼從1944年6月開始就被嚴密封鎖,島上的駐紮日軍包括52師團在内有數萬人,由于長期缺乏食物和藥品,1945年9月投降時,島上有大約2400人已經死于營養不良或者其他疾病。
然後是五個參加南京戰役的主力師團之一的第18師團,
1947年,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對戰犯谷壽夫的判決書提到:“日本軍閥以我首都為抗戰中心,遂糾集其精銳而兇殘之第六師團谷壽夫部隊,第十六師團中島部隊,第十八師團牛島部隊,第一一四師團末松部隊等,在松井石根大将指揮之下,合力會攻”。
“即應就全部所發生之結果,與松井、中島、牛島、末松、柳川各将領,共同負責。”
判決書提到了第18師團,不過該師團盡管是主力師團,但并沒有直接參加對南京的攻擊戰役,而是主要負責在外圍的策應,該師團在12月17日南京淪陷之後的入城式中,派出了一個聯隊(步兵114聯隊)參加入城式,在南京停留了幾天,而此時正是南京大屠殺最嚴重的時期,是以該部隊也參與了南京城内發生的大屠殺,而且在南京外圍發生的屠殺,其實也是南京大屠殺的一部分。
關于第18師團的是否參與南京大屠殺的考證,可以看盧彥名唐恺寫的文章
《侵華日軍第十八師團南京大屠殺罪責再考證》
https://m.fx361.com/news/2021/0507/8309972.html
在中國的網絡上,有寫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部隊18師團到了緬甸作戰,然後被孫立人活埋了1200名俘虜的文章,這個本文不去考證,100%是個謠言,别的不說,日軍的狂熱加上中國軍隊當時的戰鬥力哪有能力一次性活捉1200名日軍俘虜。
但是日軍第18師團在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确實投入了東南亞方向作戰,長時間在緬甸和中美軍隊作戰,其中也包括和孫立人部隊作戰,在緬甸作戰中遭受了盟軍重大打擊,根據戰後統計,18師團投入緬甸戰役的31444名士兵中有2萬人以上戰死。
其中1944年著名的密支那戰役,日軍防守的部隊就是到過南京城的第114步兵聯隊,以及第113聯隊,盟軍經過幾個月進攻終于攻下,接近4000名日軍除了幾百人逃出外,大部分被殲滅。114聯隊的一部分還參加了騰沖戰役,在盟軍進攻下騰沖縣城被盟軍攻下,守城的日軍2000多人除了幾十人被俘之外,全員玉碎。
第5師團國崎支隊(國崎支隊編制為步兵第41聯隊、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欠第2大隊)及騎兵、工兵、辎重兵部隊,步兵第9旅團長國崎登任支隊長)
南京大屠殺時第5師團主力正在山西忻口、太原方面作戰,第5師團就是著名的坂垣師團,師團長是九一八事變的主謀坂垣征四郎,1937年9月林彪指揮的平型關大捷中八路軍消滅的辎重部隊就是來自于第5師團。
多說一句,坂垣征四郎戰後被判處了絞刑,作為甲級戰犯1948年在東京被處決。
主力在山西的第5師團,單獨抽出了國崎支隊在南京方向作戰,在南京淪陷後,國崎支隊1937年12月底傳回華北侵占青島,不久歸建第5師團。
除了在山東作戰之外,第5師團之後參加了徐州會戰,其中的台兒莊戰役中我們總是能看到坂垣師團和矶谷師團的名字,在徐州會戰中第5師團遭受了較大的傷亡。
根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撰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二卷第一分冊》P41引用華北方面軍第三科的資料:第五師團(1938年2月20日-5月10日)戰死1281,戰傷5478人。
這個時間正是徐州會戰的時間。
之後1939年12月-1940年1月的昆侖關戰役,日軍參戰部隊也是第5師團,中國方面稱之為昆侖關大捷,中國方面在此戰攻克了昆侖關,擊斃了第5師團的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将,日軍有兩個步兵聯隊被打殘。不過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第41聯隊不在日軍作戰序列中。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第5師團被歸屬于山下奉文的第25軍參加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作戰,而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步兵第41聯隊1942年4月後脫離第5師團,調往菲律賓戰場,我隻要一看到太平洋戰場,再加上1942年這個時間點,就知道日軍在強大的盟軍面前兇多吉少。
第41聯隊之後被調入百武晴吉上司的第17軍,在巴布亞半島參加莫爾茲比港進攻戰慘敗,這場戰役中日軍傷亡了1.2萬人,之後傷亡慘重的第41聯隊殘部,被調到北韓進行修整,補充兵力後參與組建第30師團。
下圖就是莫爾茲比港的位置。
而30師團在1944年10月增援萊特島再遭慘敗,其先期派出了第41聯隊的2個大隊到萊特島配合守島主力第16師團防禦美軍進攻,在美軍對萊特島的壓倒性攻勢下全軍覆沒。
注意,萊特島戰役中日軍的守島主力就是南京大屠殺的主力部隊第16師團。
第30師團的剩餘部隊和日軍其他部隊一起防守棉蘭老島,在1945年美軍對棉蘭老島的進攻戰役中,守島的4.3萬日軍大約10,000名在戰役中陣亡,超過7,000人受傷及另外8,000人因饑餓及疾病而死,其餘的日軍選擇了投降,美軍隻損失了820人及有2,880人受傷。
第3師團步兵第68聯隊
第3師團是位于第9師團之後的二線兵力,步兵第68聯隊經曆侵華戰争全過程,
淞滬戰役中著名的上海寶山縣城保衛戰,姚子青營長以下500人全員殉國,進攻方就是日軍的第68聯隊,聯隊長是鷹森孝,在描述姚營保衛寶山的電影《捍衛者》裡面就出現過鷹森孝。該聯隊在南京大屠殺之後,持續七年多的中國戰場作戰中也不斷遭受傷亡。
在淞滬戰役和南京戰役之後,又參與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随棗會戰,豫湘桂戰役中在廣西和湖南作戰,日本投降後從湖南嶽陽雲溪轉至江蘇鎮江繳械。
隻要日軍在持續的作戰,不管是在中國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都會遭受重大的傷亡,太平洋戰場不說了,就拿中國戰場來說,
南京大屠殺主要發生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而日軍公布其在中國戰場總共陣亡了四十多萬人,戰争全面爆發的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總共就半年,這期間陣亡的日軍士兵人數是幾萬人的規模,占日軍整個抗戰期間陣亡的比例大約10%左右,也就是全面抗戰期間總體來說日軍90%的陣亡發生在南京大屠殺之後。
第11師團天谷支隊
天谷支隊未參加南京攻城戰,1938年1月16日接替第16師團擔任南京警備,雖然此時南京陷落已經一個月以上了,天谷支隊還是參與了對南京無辜百姓的大屠殺。
天谷支隊以第11師團步兵第12聯隊、山炮兵第11聯隊第3大隊等組建,第10旅團長天谷直次郎任支隊長,占領上海後第11師團主力因為準備參加廣東作戰,留下天谷支隊參加南京外圍作戰,南京陷落後擔任南京警備,1938年3月回國歸建。
第11師團後來長期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遭受的作戰傷亡較小。
然後在1944年2月,第11師團抽調了一部分兵力,和第1師團的一部分編成了第6派遣隊,前往太平洋關島,改稱獨立混成第10聯隊,在關島戰役中全軍覆沒,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步兵12聯隊的第3大隊也被在被抽調的行列,該大隊在關島戰役中全隊玉碎。
關島戰役是太平洋戰争中一場“玉碎”戰役,由于日軍頑固的拒絕投降,守島的一萬八千多名日軍幾乎全部陣亡,甚至還有一個日本兵躲藏到1972年才被發現,在山洞裡面過了二十多年。
第12聯隊餘部跟随11師團在東北地區駐屯到1945年4月,遺憾的是在蘇聯紅軍進攻的前夕,第11師團被調回日本本土設防。駐守四國島直至日本投降。
可以說在所有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師團中,第11師團就是運氣最好的,前面的第九師團雖然躲過了沖繩島戰役,但是至少也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
日本第13師團,這個師團一直在中國大陸作戰,南京大屠殺時,該師團組成了山田支隊(由步兵第65聯隊、山炮兵第19聯隊第3大隊、騎兵第17大隊于12月12日編成),以支援南京大屠殺主力部隊第16師團的右翼,山田支隊12月2日出發,13日攻占烏龍山、幕府山。12月20日山田支隊從下關過江在安徽全椒歸還建制。
在南京大屠殺之後,該師團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豫湘桂戰役等役,
1945年夏季,該師團在長沙向中國軍隊投降,由于一直處于和中國軍隊的作戰和行軍中,該師團在八年中也遭遇了很大的傷亡,根據日本戰後出版的部隊史《若松聯隊回想錄》,13師團中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第65步兵聯隊在華作戰八年期間,可确認之戰死人數為3765人,可确認之病死、意外喪生、自殺身亡人數為907人,合計該聯隊在抗戰期間可确認之死亡人數為4682人,這裡還不算那些在戰争中終身殘疾的日本兵。
備注:日軍一個師團有4個步兵聯隊,另配屬有炮兵,騎兵,工兵,辎重兵等部隊。
查詢了各種資料,日軍一個聯隊的人數大約四千人左右,不同的狀态下人數會有不同。
除了以上的主要部隊之外,還有一些不同編制的日軍部隊,包括航空兵,海軍艦艇,獨立輕裝甲車部隊,以及各種支援部隊等參與了南京大屠殺。
我們再說下抗戰勝利後,南京大屠殺的主犯的結局,
由于中國當時國力孱弱,國民黨自身的不堅決,以及美國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扶持日本,不審判皇族)等等,戰後審判是不令人滿意的,由國民政府判處死刑并且處決的隻有4人(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以及田中軍吉,向井敏明,野田毅三名百人斬軍官,其中隻有谷壽夫是進階主犯),由遠東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隻有2人(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華北方面軍參謀副長武藤章),由荷蘭的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1人(南京大屠殺時第十軍參謀長田邊盛武),由新加坡的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1人(原田熊吉,南京大屠殺時是日本駐南京大使館的武官)
另外還有一些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進階别日軍将領在戰争中戰死,病死,或者戰敗時自殺了,但有相當數量的進階别将領逃脫了懲罰,在戰後的日本繼續生活,這是讓人不爽的。
我們整理下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元兇和著名兇犯的結局
其中隸屬于第16師團,南京大屠殺中著名的兩個百人斬日本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本來已經在戰争結束後傳回了日本,戰後在路邊擺攤做小生意,逃過了懲罰,實際上他們犯下的罪行一開始中國方面也并不知道。
事情的發現是源自于中國參加東京審判工作的成員中一個年輕的英語翻譯和秘書,名字叫做高文彬,出生于1921年12月,畢業于東吳大學法學系,英文水準很好,而且剛好是學英美法學的,東京審判用的就是英美法系,是以被派到日本擔任翻譯,後來擔任中國參與東京審判的檢察官向哲浚的秘書,當時才二十多歲。應該說國民政府對于東京審判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據高文彬回憶中國方面參與東京審判的人員總共才十來個人,作為二戰日本侵略最大的受害國,中方參與東京審判人員還不如蘇聯和美國多,尤其是美國方面有幾十個人。
高文彬回憶說,
“1947年上半年的一天上午,我作為秘書,收到法庭送來的上一天的庭審記錄後,有空就到國際檢察處的圖書館裡查找資料。偶然間在圖書館内發現了一份1937年東京《日日新聞》報紙,上面刊登了一張照片,裡面是兩個日本下級軍官在南京大屠殺中舉行殺人比賽,一個殺了106人,另一個因為刀口卷了隻殺了105人輸了。日本的報紙把這兩個殺人犯當作英雄。我那時已粗通日文,基本讀懂了報紙的意思。發現這張照片,我高興極了。
馬上到檢察處的資料室影印了三份,一份我們自己留底,另二份交到中國駐日本軍事代表團。他們有定期班機飛國内,然後通過他們把照片交到南京司法行政部。當時上海正在審判日本戰犯,看到這張照片,非常高興。
他們馬上通過南京國防部駐日盟軍總部,請他們查抓這兩個人。盟軍花了半年時間才抓到這兩個人。是從日本投降後回國人員簽到名單中發現,最後在日本中部的崎玉縣抓到的。這兩個人是同鄉,回國後一時找不到工作就穿着白衣服,在路邊擺地攤做小生意。兩個戰犯就這樣被抓到。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南京的法庭上,兩個日本戰犯都百般辯解,說自己隻是向記者吹噓,并沒有屠殺戰俘和平民,并且在遺書中依然否認屠殺事實,但是最後無法洗白罪行,1948年1月被槍斃在南京雨花台。
另外在戰後的南京大屠殺追查中,田中軍吉的落網具有戲劇性,是谷壽夫的第6師團的一個中隊長(相當于中國的加強連),一個師團兩三萬人,一個中隊幾百人,是以一個師團有幾十個中隊長,算是一個進階軍官,他是因為吃飯不給錢最後送了命。
此人在戰後也傳回日本,在東京居住,但1947年的一天,他在東京赤坂路的一家魚丸店因為不願意付錢,和店家打了起來,在拉扯過程中田中軍吉高喊說他在“支那”打仗的時候,一天就殺了100多個支那人,還敢跟他要錢。剛好國際憲兵隊路過這個魚丸店,了解情況後把田中帶回調查,結果在審訊調查中發現此人确實有嚴重屠殺記錄。
之後被引渡到中國南京受審,有力的證據主要來自三個,
其一是田中使用的“助廣”軍刀的照片,
其二是當時日本随軍記者拍攝的田中軍吉在南京揮刀斬殺中國百姓頭顱的照片,
田中辯解說他當時穿的是襯衫,顯然是在夏天,可攻占南京在冬天,不能夠證明他在南京殺了300餘人。但當時的法庭認為,被告在揮刀猛斬之際,為便利動作,即使在冬天脫掉外衣也是正常,況且在連續斬殺人的情況下,身體會熱,駁回其辯解。
第三個證據是因為田中軍吉殺人數量很多,結果被一個日本人山中峰太郎寫的書給記錄了,此書名字叫《皇兵》,本來是宣傳日本皇軍如何作戰英勇,書中收錄了田中軍吉的這把軍刀的照片,并在下面配有“曾斬殺300人之隊長愛刀助廣”的說明,這成為了有力的證據。田中對此辯解說山中峰太郎不過是為了宣傳進行了杜撰,但法庭不予采納。
1948年1月,田中在南京被執行槍決。
再說下南京大屠殺的進階主犯的結局:
分為方面軍,軍和師團三級軍事機關來看,在方面軍層面:
最高司令官是華中方面軍的司令松井石根,1948年12月在東京被執行絞刑,在審判時松井石根辯解說進攻南京的時候自己生病在蘇州休養,但南京陷落後第四天(12月17日)他就到南京參加了入城式,而大屠殺在那之後還持續了幾個星期,是以他無法洗白自己的罪行。
華中方面軍的參謀長冢田攻,由于當時進攻南京的時候松井石根在蘇州養病,冢田攻也是在當時實際負責前線指揮,他沒有能夠活到戰後,1942年12月已經是第11軍司令的冢田攻中将,從南京飛往漢口途中在安徽境内墜機死亡。
華中方面軍的參謀副長武藤章,作為甲級戰犯,于1948年12月在東京被執行絞刑,正是此人直接指令日軍官兵可以在南京市内随意選擇宿營地,而不是在城外住宿,這大大的增加了南京城大屠殺的規模。
華中方面軍作戰參謀公平匡武,後來任第31軍參謀副長,在太平洋戰場塞班島兵敗自殺。
應該說在最高指揮的華中方面軍層面,司令官,參謀長和參謀副長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再看華中方面軍下轄上海派遣軍(第3師團、第9師團、第11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第16師團),以及1937年10月第10軍(第6師團、第18師團、第114師團)。
南京大屠殺時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是朝香宮鸠彥王,本來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是松井石根,但在華中方面軍成立後松井石根擔任總司令,于是方面軍麾下的上海派遣軍司令由朝香宮鸠彥王接任。
這個人是皇族,由于美國方面處于戰後對日本統治改造的考慮,決定對皇族進行赦免,而朝香宮鸠彥王由于其皇族身份,逃脫了戰後審判,并于1947年10月遵盟軍指令脫離皇族,這個王八蛋活到了九十多歲。
有看法認為是朝香宮鸠彥王頒布了“殺掉全部俘獲人員”的指令,釀成了南京大屠殺,也有人認為是陸軍參謀長勇在朝香宮鸠彥王的授意下釋出的這個指令。然而不管如何,指揮官朝香宮鸠彥王都和松井石根一起是南京大屠殺的兩個最核心主犯,他逃脫了真的是個遺憾。
長勇,這個日本人罕見的兩個字的名字,此人後來任第32軍參謀長在沖繩島戰役中兵敗自殺,同時一起自殺的32軍軍軍長牛島滿,在南京大屠殺時是第6師團第36旅團的旅團長。
至于負責上海進攻方向的松井石根本人,雖然是在大屠殺開始之後幾日才到達南京,但也同樣地他也沒有阻止大屠殺,他默許了朝香宮鸠彥王的行為。
作為皇族的朝香宮鸠彥王最後逃脫了懲罰,他和松井石根是南京大屠殺的兩個最主要的元兇,并且有人認為盡管在職位上低于松井石根,但具備皇族身份的朝香宮鸠彥王才是最主要的元兇,他直接下令釋出了屠殺指令,而松井石根默許了他的行為。
上海派遣軍參謀長飯沼守,1942年進入預備役,1945年擔任第96師團師團長,駐紮在北韓半島,此人戰後一直活到了1978年。
而華中方面軍下轄的另外一支部隊,第10軍軍長柳川平助,已經在1945年1月病死。
第10軍參謀長田邊盛武,戰争結束時是在蘇門答臘的日本第25軍司令,中國方面準備将其引渡回中國受審,但是荷蘭方面稱其已經在軍事法庭受審,并将其在1949年7月予以處決。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後,1938年2月日本方面撤銷了華中方面軍,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的編制,同時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鸠彥王,以及第10軍軍長柳川平助均召回日本國内,松井石根和柳川平助均再未任軍職,而朝香宮鸠彥王至日本戰敗再未任實職。
這種撤銷作戰編制,最高指揮官退出軍隊的做法,相信跟日本方面刻意想掩蓋南京大屠殺也是有關系的。
好總結下,方面軍和軍方面:
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1948年12月被處決
華中方面軍參謀長冢田攻:1942年墜機死亡
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鸠彥王:被開除皇籍,活到了1981年
上海派遣軍參謀長飯沼守:活到了1978年
第10軍軍長柳川平助:1945年1月病死。
第10軍參謀長田邊盛武:1949年7月被處決。
方面軍和軍方面六個最高指揮官,死了四個,活了兩個,死亡率67%。
再往下是五個主力師團,其中屠殺最為兇狠的第16師團和第6師團:
上海方面軍下面的第16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也是南京大屠殺中殺人最多的部隊,在戰後中國本來要将其引渡回中國受審,可惜1945年10月中島即因尿毒症及肝硬化死亡。
第6師團長谷壽夫中将,1945年8月12日任廣島第59軍司令,1947年4月中國軍事法庭處死。
第9師團長吉住良輔,第114師團長末松茂治,均未受到審判,這兩人在1939年就退出了日軍現役,未再被召集入現役參加作戰行動。
負責在外圍策應的第18師團,其步兵114聯隊進入了南京城,沒有查到時任聯隊長是誰,但當時的師團長牛島貞雄戰後活到了1960年。
南京大屠殺五個主力師團的師團長,2死3活,死亡率40%
然後是另外三個師團的各個支隊,這個比較遺憾,這些支隊進階軍官幾乎全部順利的活到了戰後。
第5師團國崎支隊:支隊長國崎登在1941年退出現役,進入預備役,之後未再參加作戰,1945年投降是是留守日本的第7師團師團長,死于1960年。
第5師團當時的師團長是坂垣征四郎,不過他當時是在華北作戰,未參與南京大屠殺,1948年12月被處決。
第3師團步兵第68聯隊聯隊長鷹森孝,1945年在中國河南向中國投降,1946年傳回日本,死于1968年,當時的師團長是藤田進,在戰後活到了1959年。
第11師團天谷支隊:天谷直次郎,1938年傳回日本,後出任第40師團師團長,1941年退出現役,進入預備役,死于1966年。
第11師團的師團長當時是山室宗武,他活到了戰後的1963年。
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山田栴二,他活到了1977年。
是以簡單的做個總結,日軍參加南京大屠殺的部隊,絕大部分都受到了正義的懲罰,有以下三個原因:
1:日本有17個甲種師團,後來因為抗戰全面爆發擴編到了21個(增加了第13師團,104師團,106師團,116師團),參加南京大屠殺的五個主力師團中,除了18師團和114師團外,有三個(第6師團,第9師團,第16師團)都是日本的甲種師團,而三個有支隊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師團,第3師團,第5師團,以及新增加的第13師團都是甲種師團。
日本作為戰敗國,必然是因為其精銳主力損失嚴重,無力再戰的結果,不可能說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六個甲種師團,在以後的戰争中全部沒有受到什麼傷亡,日本就投降了。
2:南京大屠殺發生于全面抗戰爆發的初期(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而不是中後期,其後還有八年的全面抗戰,以及1941年開始的太平洋戰争,這就為正義國家在戰場上不斷消滅南京大屠殺的日軍官兵提供了很長的時間,這些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官兵們,很大一部分無法在長期的戰争中存活下來到戰後。
像東史郎日記中記載的,他所在的第16師團,除了徐州會戰中傷亡嚴重,東史郎所在的分隊隻剩下7名士兵之外,在敵後遊擊作戰中中國軍隊一次襲擊,就殺死了其37名日本工兵。
而這兩件事都是發生在1938年的中國戰場,是在南京大屠殺之後。
實際上整個二戰期間(1937年7月-1945年8月),日本公布其陣亡了185萬左右的軍人,這裡面陣亡于1938年1月南京大屠殺之前的估計就是四五萬人的水準,占比不過3%左右,也就是日軍97%的陣亡發生在南京大屠殺之後的各個戰場。
3:在盟軍火力優勢更大的太平洋戰場,五個參與南京大屠殺的主力師團中,有四個被調到了太平洋戰場(第6師團,第16師團,第18師團和第114師團),
其中犯下最為嚴重罪行的第6師團和第16師團都遭到毀滅性打擊,
第6師團所在的布幹維爾島守軍最後投降時已經有超過60%的島上士兵死亡,而第16師團最後盟軍發起的萊特島戰役中負責守島,陣亡了90%的士兵。
在緬甸和中美聯軍作戰的第18師團也陣亡了2萬人以上,占兵員總數的60%以上。
而從114師團分拆出來的部隊在俾斯麥海遭遇盟軍空襲大屠殺,以及在休恩半島的叢林裡面飽受差不多2年的饑餓疾病折磨後,最後投降時隻剩下不到3000人,日軍一個師團通常有兩三萬人的兵力,死亡率也高達百分之八九十。
隻是南京大屠殺的五個主力師團之一的第九師團,南京大屠殺後在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中傷亡了幾千人後,長期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二戰末期沖繩戰役時又被派往台灣,沒有和美軍作戰,這個比較可惜。
而在有支隊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三個師團中,也有2個師團(第5師團,第11師團)有部分部隊被調往太平洋戰場,也遭到了慘重的傷亡。
在日軍參加南京大屠殺的五個主力師團+三個支隊部隊方面,兩大遺憾,
第一個遺憾是五個主力師團中,第九師團在徐州和武漢會戰後,長期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而且在最後時刻被調往台灣,既在中國戰場長期沒有作戰,又躲過了1945年蘇聯紅軍的進攻,又躲過了1945年沖繩戰役美軍的進攻,損失較小
第二個遺憾三個支隊中,隸屬于第11師團的天谷支隊,1938年回國,之後長期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中間除了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第12聯隊中的一個大隊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在關島全員玉碎之外,其他部隊在中國東北地區常駐,然後又是在1945年蘇聯進攻前夕被調往日本本土駐防,躲過了中國戰場,蘇聯進攻和太平洋戰場。
另外讓人非常不爽的是一批日軍進階将領逃脫了懲罰,畢竟在戰場上越是下級的日本官兵死亡率越高,而越是進階的日本将領死亡率越低,而在戰後國民政府又由于各種原因無力懲罰所有的戰犯。
其中核心的是以下15人,6人死亡,9人逃脫了懲罰,死亡率僅40%,這是令人遺憾的。
第16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1945年10月中島因尿毒症及肝硬化死亡。
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中将:1947年4月被中國軍事法庭處死。
其他被處決的進階将領還有華中方面軍的副參謀長武藤章,以及當時日本駐南京的武官原田熊吉(不要覺得隻是個武官,他是個進階将領,1939年被任命為中将,後擔任日本第35和第27師團長,日本戰敗時是第55軍的司令官,1947年在新加坡被處決),不過此二人這裡先不計入,我們隻看方面軍和軍的司令官+參謀長,以及師團長+支隊長。
其他還有些旅團級别軍官,例如步兵第6旅團長秋山義兌,戰敗時在北韓任第137師團長,1945年8月自殺。
步兵第19旅團長草場辰巳,戰敗時是關東軍大陸鐵道司令,關押西伯利亞,東京審判期間1946年9月出庭作證前自殺。
步兵第30旅團長佐佐木到一,1945年任關東軍第149師團長,1955年死于撫順監獄。
這些旅團級别的軍官也不計入。
逃脫懲罰的有:
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鸠彥王
上海派遣軍參謀長飯沼守
第9師團長吉住良輔(南京戰役五個主力師團之一)
第114師團長末松茂治(南京戰役五個主力師團之一)
第18師團長牛島貞雄(南京戰役五個主力師團之一)
第5師團國崎支隊支隊長國崎登
第3師團步兵第68聯隊聯隊長鷹森孝
第11師團天谷支隊支隊長天谷直次郎
第13師團山田支隊山田栴二
第101師團主要是駐紮在上海浙江一帶,這裡就暫時不計入。
回顧南京大屠殺的曆史,參加了屠殺的日本戰鬥序列總計在10萬人以上,
盡管在1938-1945年的戰争中,這些制造了屠殺的日本軍隊大部分都在戰場上面受到了懲罰,尤其是在盟軍占據火力優勢的太平洋戰場,但還是有些人活到了戰後,畢竟即使隻有20%的人活下來,那也是2萬人的規模了。
而且在高層最為核心的十幾名進階别元兇方面,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活到了戰後,隻能說最後攻占日本本土的不是中國,是以帶來了很多遺憾,尤其是最核心的兩個兇犯之一的朝香宮鸠彥王在美國庇護皇族的決定下逃脫了,這是當時中國的國力限制使然,如果最終轟炸并且占領日本本土的是中國,那麼相信對于南京大屠殺的複仇會更加徹底。
為什麼我要整理本文的資料,因為我覺得對待這種外來侵略者,至少對我而言,最能讓我心理得到慰藉的,不是日本人是否道歉,而是是否殺了回去,殺死了多少屠殺的兇手,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也發現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大量的在中國各個戰場的會戰,以及緬甸戰場,太平洋戰場戰死,玉碎,我覺得讓人知曉這一事實,比單純的憤懑于日本未對此道歉要有用。
不僅如此,中國最終是戰争的勝利者,這一點也非常重要,我查閱了那些制造南京大屠殺的進階将領,這些人可以說基本是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作為戰敗者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在戰争中幸存,并且逃脫了審判,這雖然讓我們不舒服,
但我不覺得作為戰敗者,尤其是狂熱的軍國主義的戰敗者,他們的心裡會有多好受,畢竟自己不少上級,同級和下屬戰死或者被戰勝國處決了,而自己的國家也在戰争中把明治維新以來的掠奪成果全部輸的精光,北韓半島和台灣這些已經并吞的領土又吐了出去,并且國家被作為敵國的美國占領,而且在有生之年看不到翻盤的希望。
如果放到中國身上,那就是中國打輸了抗戰,永久的喪失了一些土地,然後國家被日本占領了,而且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逆轉的希望的話,這反正換我是無法接受的。
是以當戰勝國國民,是比當戰敗國國民在心理上要好不少的,我覺得抗戰是中日國運的一個轉折點,這之後兩國的命運已經完全的逆轉了,盡管由于國民黨的能力水準限制,我們赢的很慘烈,但終究中國是戰勝國,收回了大量的國土,這點很重要。
我們不僅在當年的抗戰中戰勝日本,今天還要在和平中通過産業競争戰勝日本,把原本屬于日本的經濟收益轉移到我國,這其實也是一個新的戰場。
當然,如果日本不能吸取當年輸掉戰争的教訓,比如還想在台灣方向介入幹涉中國統一什麼的,那麼日本會從實際的結果中體會到中日的國力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