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封王落得一敗塗地,劉邦同樣分封諸侯,為何最後能一統江山?
項羽和劉邦争奪天下,最後兵敗自刎于垓下,後人為項羽惋惜不已甚至是不平,覺得劉邦奪得天下是僥幸,其實不然,項羽的失敗是早就注定了的,他的失敗,根子就在于他順從了天下分的要求。

分封既成事實,凡已受封者,無論滿足現狀與否,都不會願意為項羽打仗。但是,戰争卻還要繼續下去。另一方面,戰争的繼續,隻是在軍閥與軍閥之間,純粹是實力較量。不像反秦起義,反抗暴政和複立六國,都肩負着天下的希望。戰争既然要繼續下去,陳勝所說的“王候将相,甯有種乎”,又寄托了多少布衣之士封侯拜相的企盼!推翻秦朝,雖可以說是反抗暴政,但也是牆倒衆人推。當時的各路諸侯,真正強大的,其實隻有項、劉兩家。項羽在巨鹿與秦軍大戰,十幾路諸侯都作壁上觀。項羽的軍隊一以當十,已看得旁觀的各路諸侯軍隊心驚肉跳。
戰勝之後,各路諸侯拜見項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哪有一丁點兒的英雄氣概。還有那幾個秦朝的降将,既為降人,眼看着項羽坑殺二十萬降卒而不敢置一詞,不過是行屍走肉,哪裡還會有一點點氣焰。是以,項羽所封諸侯,少有能不為他人所魚肉的。反秦起義爆發後,多少布衣都将封侯拜相的希望,寄托于複立六國之中。而當項羽分封諸侯之後,這些當初的布衣,為封侯拜相,甚至稱王稱帝,起而争奪天下。
楚漢戰争,劉邦為奪取天下,也是封了好幾個王的。
黥布原本是項羽的部下。後來,他決定背叛項羽,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劉邦答應将來與他裂地分王。投奔劉邦後,他被封為淮南王。韓信原本在項羽軍中,卻得不到重用,就投奔了劉邦。劉邦東進,韓信率軍進攻趙、齊。攻占了齊地以後,要求封“假王”,劉邦卻封他為“真王”。還有彭越,秦末起兵于魏地,曾配合劉邦作戰。劉邦西進,他仍留在魏地,後來也未歸屬項羽。劉邦東進,彭越被任命為魏相。魏豹死後,沒有後代,彭越盼着在魏地封王,劉邦卻沒有遂他的心願。劉邦毀約,窮追項羽,要韓信和彭越與他會師,他們都按兵不動,以至于劉邦在固陵與項羽作戰失利。
韓信知道,劉邦封他為齊王,心裡是不願意的,是以一直心存疑慮。彭越對于自己一直沒有封王,心裡也很不滿。于是,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與韓信和彭越約定,戰勝項羽後,他們各據楚地和魏地一部分,一個封楚王,一個封梁王。得到了劉邦的承諾,韓信和彭越立即率兵與劉邦會師;而黥布此時也從九江發兵前來會合,于是将項羽合圍全殲。
楚漢戰争,劉邦勝利了。戰争過程中,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沒有采取複立六國的辦法來削弱項羽。他封韓信和彭越為王,是出于不得已。他自己的将領中,隻有韓信一人,曾經敢于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這與陳勝稱王後,部下或自己稱王,或複立六國,形勢已大不一樣了。說到底,劉邦的封王隻是一種權宜之計,而且他坐穩天下後就把那些異姓王都殺光了,他從心裡就知道分封對自己沒好處,在之後也一以貫之自己的想法。
劉邦稱帝後,功臣想裂地封王的,大有人在。他們稱頌劉邦:攻城略地,誰打下了就歸誰,“與天下同利”;不像項羽那樣,“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才失去了天下的支援。劉邦沒有理睬這些贊揚,知道這些人其實也都想封土稱王。他告訴他們,自己之是以取勝,就在于用了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他把蕭何立為功臣第一。說蕭何是“功人”,戰将們不過是“功狗”。他的一百三十七名功臣,一律都是封侯,而不予封土。他在消滅了異姓王之後,甚至還與功臣們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項羽順從了天下分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他的貴族身份,使他總是沉浸于對“封建”時代霸主的向往中。雖然他看見始皇帝巡遊時那種備極尊貴的樣子羨慕不已,脫口就說:“彼可取而代之!”但終究還是迫不及待地要分封諸侯,以做一個霸主為滿足。天下有分的要求,分卻不能使天下安定。惟其如此,項羽不僅不能終止戰争,而且也導緻了自己在接下來的戰争中,處于不利地位,并最終輸掉了這場戰争。
與項羽不同的是,劉邦從一開始就具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劉邦為漢王,蕭何向他推薦韓信,說這樣的人物,他如果隻想在漢中為王,那是用不到的;但要想奪取天下,除了韓信,他就沒人可用了。劉邦馬上接受蕭何的建議,“擇良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将軍。
他用蕭何為相,也是看中蕭何一入關,諸将搶的是金銀财物,蕭何卻獨獨把有關天下地形險要、戶口多少、地方貧富,以及人民疾苦的秦朝圖書收集起來;這些都是将來治理天下的寶貴資料。是以,當張良跟他講為什麼不能分封六國的道理,他一聽就懂了。正因為如此,劉邦當我不會順現天下分的要求,一定要與項羽,而且也是與天下諸侯,決一勝負。他後來消滅漢朝的異姓諸王,其實仍是這場戰争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