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生的戰将,張國焘最看重的遊擊天才
1932年3月,21歲的餘天雲接替負傷的徐海東,擔任紅四方面軍12師36團團長。而此時12師34團的團長也很有名,少林和尚出身的許世友。許世友一把大刀從不離身,自稱“專職敢死隊長”,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氣。但據餘天雲的老鄉和戰友胡奇才中将回憶:
“性格張揚、打仗勇猛、喝酒海量的許世友,無論在脾氣還是在酒量上,都畏懼餘天雲三分。”

紅軍兩大“刺頭将軍”齊聚12師,作為師長的陳赓又憂又喜。憂的是這兩人都是出了名的打仗不聽指揮,敢頂撞上級。而喜的是12師有了這兩員虎将,就沒有拿不下來的硬仗狠仗。特别是餘天雲更是天生的将帥之才,張國焘甚至曾将他與毛主席比較,稱兩人都是“遊擊天才”。
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餘天雲率部橫沖直撞,在棗陽、新集、漫川關連破強敵,為全軍開辟通道。後來對抗川軍的“三路圍攻”,餘天雲又創造了以一個團擋住一個師圍攻的軍事奇迹。在殺牛坪陣地,他親率兩個連與川軍一個半旅鏖戰三天三夜,殲敵1500餘人,更是名震川陝。
柳林河戰役,四方面軍被衛立煌幾乎逼入絕境,總指揮部被敵軍包圍,張國焘和徐向前都親自拿起槍上了前線。危急關頭,在外線作戰的餘天雲發現敵情有變,在沒有接到指令的情況下擅自率部回援,全殲侵入之敵,使指揮部轉危為安。
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在木門擴軍,27歲的餘天雲升任30軍軍長。當時30軍中帥才雲集,李先念、王建安、程世才、杜義德都是有名的戰将,後來的開國元勳。不到30歲成為軍長,能攻善守的餘天雲是紅軍之中最為耀眼的一顆将星,而他的麾下的30軍,則成為了四方面軍中戰鬥力最為強勁的一支絕對主力。
二、霸道的軍長,隻重視“槍杆子”的
四方面軍無論從人數還是實力上,都位列紅軍幾大方面軍之首,但這支部隊又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弱點,那就是大多數指戰員文化水準并不高。四方面軍的将領大部分來自黃麻起義和鄂豫皖根據地的農民自衛軍,知識水準有限,擅長遊擊戰,但整體的軍事水準并不高。而更為嚴重是,一些将領因為年少從軍,長期在山區遊擊,是以身上江湖習氣很重,為人處世不免有些霸道蠻橫,而餘天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餘天雲出身貧苦農民家庭,隻讀過幾年私塾,16歲就參加了黃麻起義,從士兵一直做到軍長。因為軍旅生涯太過于坦蕩,加之性格剛烈,年少氣盛,又争強好勝慣了,成為軍長的餘天雲也是天不怕地不怕,行事作風十分霸道。
一次部隊在山路上行軍,餘天雲因為馬腳打滑而摔下馬來,他便将怒氣發在馬夫身上,将其打成重傷。炊事員給他做的面條裡有一根牛毛,他就認為這是有意要害他,又要斃了炊事員。動辄打人、罵人,小題大做,餘天雲身邊的警衛員、通訊員,無一例外都曾被他打罵過。而即便是同級和上級的指戰員,餘天雲也是口不留情。
89師政委杜義德調任31軍,臨行前來道别,餘天雲居然因為看上了這位老部下的配槍,幾乎動手強搶,搞得兩人最後不歡而散。274團團長周時源,把繳獲的一頭騾子送給了朱老總,也莫名其妙被餘天雲打了一頓。
1935年9月,紅四方面軍召開擴大會議。餘天雲看到總政委陳昌浩表揚和自己關系不和的第9軍軍長何畏,一下又氣上了頭,在會上破口大罵。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叫人一把摁住餘天雲,批評他不尊重戰友,又有随意打罵士兵的不良習慣,當場撤了他的軍長職務,讓他到紅軍大學受訓學習,好好磨砺一下脾氣秉性。
三、英雄殒命丹巴河,一個誤會困擾兩位元帥20年
進入紅軍大學深造,接受更加系統的軍事教育訓練,對于草莽出身的餘天雲來說,其實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但是這位紅軍中的虎将,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入校學習後,餘天雲看到自己的同學都是營團級軍官,隻有自己是軍級幹部,便大為不滿,覺得掉了身份。而更為難堪的,是餘天雲看到自己的老對頭何畏在紅大擔任校長,又高出了自己的一頭。餘天雲抵觸情緒極大,經常借故不去上課,還嚷嚷着要教訓何畏。
餘天雲在紅大期間,仍然顯擺着自己的軍長架子,除了随身的警衛員之外,還叫了一個機槍排作為衛隊。再加上餘天雲一直輕視知識分子,在30軍時就和擔任政委的李先念合不來,到了軍校更是如此。
一次彭紹輝将軍作為講師授課時,餘天雲就直接在課堂上大吼到:
“什麼勞什子的軍事理論,打勝仗就是硬道理,老子不學習照樣打勝仗。”
後來郭天民上防空課,餘天雲又再次大放厥詞:
“這沒有什麼可學的,我們都認識飛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四方面軍又不像一方面軍一樣怕死。”
數次擾亂課堂,餘天雲把自己的江湖氣帶到了紅大,也讓當時紅大總教官劉伯承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劉伯承不僅命人下了餘天雲的配槍,還在四方面軍的《紅爐》報刊上發表文章,言明必須抵制這種紅軍中的霸道作風、軍閥作風。
但餘天雲不僅沒有體會到劉伯承的良苦用心,反而大為惱火,又嚷嚷着用拳頭來解決問題,誰都勸不住。張國焘聞訊後,也是特意剛到紅大,将這位愛将嚴厲訓斥了一番,讓他向劉伯承道歉,并将他關了短期禁閉。
這次事件之後,意氣風發的餘天雲變得非常消沉,太過于順利的前半生,讓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些挫折和沖突。而在這人生最為低谷的時期,餘天雲又遭遇了另外一個重大的打擊。他的妻子劉伯新,當時擔任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第二團團長,因為在過草地不忍屬下的戰士挨餓,擅自宰殺了老百姓的一頭牦牛,被張國焘執行了軍法,年僅22歲。
仕途受挫,愛妻亡故,性情剛烈,心理又過于脆弱的餘天雲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1936年4月,在四方面軍向北轉移,行進至西康省(四川) 丹巴馬河鐵索橋時,餘天雲乘人不備,從高崖縱身跳入河中,結束了自己年僅30歲的生命。
餘天雲自投河自盡的消息震動全軍,這位四方面軍最年輕的軍長,戰功赫赫的戰将,居然選擇了這樣一種極端的結局,誰也沒有料到。因為特殊的曆史背景,餘天雲的犧牲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最為公正和公開的解釋,很多紅軍指戰員對這一事件了解得也并不全面。
1958年5月,彭德懷元帥就不無可惜的說:
“劉伯承在紅軍時期也有過教條主義,傷害了自己的同志。”
因為長征時期一直跟随中央紅軍轉戰,彭德懷對于四方面軍了解得并不多,才會産生了錯誤的判斷。20多年,彭德懷一直誤會是劉伯承的那一次批評讓餘天雲尋了短見。
到了最後,還是毛主席為劉伯承說了公道話:
“餘天雲還是個娃娃,想不開,尋了短見,怪不得誰。”
餘天雲的悲劇,源自于自身性格的缺陷。少年從軍便一帆風順,争強好勝的性格讓他在戰場上無所畏懼,也讓他在戰争之外過于地霸道獨行。餘天雲曾說自己是“天之驕子”,這樣的比喻并不過分,他過人軍事天賦,累累的戰功,都足以證明這一點。
鋒芒畢露的英雄卻過早的隕落,除了痛惜之外,還有太多值得去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