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及秦漢的社會形态和思想
戰國在曆史上的分期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這段時間,共計254年。從春秋到戰國是中國曆史社會劇變的時期,和春秋時期相比,戰國在各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春秋講“尊王”,戰國則無人再說“尊王”。春秋各國為貴族世祿制,戰國則開了布衣卿相之局。普通讀書人經過遊說講學,一經賞識可入堂做官。國君選拔賢能的背景是舊貴族和士階層的興起。孔丘、最翟的聚徒講學,對文士階層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孔丘的弟子也多入仕做官,管理國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急劇變革,各種社會問題都提到了思想家面前,要他們作出解釋和提出解決方案。這個時期湧現出衆多的著名的思想家,他們提出各種學說,進而形成了我國古代百家争鳴、燦爛光輝的學術文化。
春秋時“田裡不徹”,戰國則上地可以買賣。“悝以溝洫為墟、自謂過于周公。”這裡的潤洫實際上是指井田制的田界,在《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裡有詳細說明。李悝的“以浏洫為城”,就是廢除了農村公社的上地共耕制度,允許土地私有。春秋“商食官”,戰國則民間工商業大興,貨币也普遍使用。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戰國則學在民間,百家争鳴。

春秋,奴隸制統治的象征周王室日漸衰微,些諸侯|園在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強大起來,互相間不斷地進行争奪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戰争。經過200多年的争戰,100多個諸侯國多數滅亡,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對峙和争雄的局面,再經過200多年的争戰,終為秦所統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形态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急劇變革時期,也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兒個曆史時期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人才自由交流,學術思想活躍,百花齊放,百家争鳴。
戰國以後,生産工具主要使用鐵器,被考古學上稱為“鐵器時代”。此一時期鐵器的運用,特别是鑄鐵農具的推廣使用,成為社會生産力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标志。鐵器給農業也給手工業生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廉價高效的工具,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産率,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不斷增多,出現了以一家一戶為機關,以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階層和依靠私有土地暴富的剝削階層,進而為新的封建制生産關系取代舊的奴隸制生産關系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急劇的社會變革和新的封建制度的建立,反映在思想戰線上、呈現出“諸侯異政,百家異說”的空前活躍的“百家争鳴”的局面。--些封建統治者、如齊威王、齊宣王、呂不韋等比較注重“禮賢下士”,網羅知識分子著書立.說,制造輿論。“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學術下移,社會上出現了一個為數較多而又比較活躍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注重自然科學和實際生産技術,著書立.說,四處遊說。
秦末連續八九年的戰争之後,人口銳減,“大城名都散亡,戶門可得而數者十二三”的情況出現了。“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純驷,将相或乘牛車。”經濟遭受極度破壞,社會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期。清靜無為的思想适應了這種需要,黃老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漢初黃老思想的清靜無為,看似一種退卻,卻是積極的退卻,是在退卻條件下的進取。
休養生息、休息是一方面,生息是更主要的方面。在經濟上,它包含着多種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實質則是,開放切緻富門路、放手讓民間經營鹽鐵等各種生産事業,而政府不加限制和幹涉。“漢興,海内-統,關梁開放、山澤馳業”,鹽鐵私營,富商大賈周流夫下,促進了工商業和農業生産的迅速恢複與發展。
黃老思想的聲醬盡管在《論六家要旨》中達到了頂峰,其中的的反人文主義的實質,它的崇尚自然,儉樸而反對文教、文化、生活享受和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思想,終歸是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背道而馳的。在漢初君臣上下俱欲休息無為的特殊形勢下、黃老的思想适應了社會的需要,促進了生産的恢複、政治的安定。形勢的發展變化使黃老思想不能适應社會的需要了,時代要求新的思想和政策取代黃老思想,而新的思想和政策就出現了,它就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和天人感應的新儒家哲學體系的出現。
漢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神學經學哲學形态的建立,不僅是漢初社會政治、經濟及儒家思想發展的結果,也是自然科學對哲學産生決定性影響的結果。哲學是社會知識與自然知識的概括與總結。哲學脫離了自然科學的成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由社會生産發達的需要導引出來的,其次則是商人地主的主觀要求。天文學在漢代特别發展,這與農業生産的發達是相适應的,因為隻有更精确的天文學,才能更正确地推算出與農業有關的季節來。醫學上,華佗在2000多年前已發明和使用了麻醉藥劑,并能施行剖腹開腸的大手術。
中國屠滅古典文化的主犯,當然是秦始皇和他的丞相李斯,但平心而論,漢高祖劉邦也罪責難逃。秦代統治者因在位時間短,還沒有容得他焚盡天下之書,坑盡天下之儒,自己就火亡廠。他們火廣之後,尚有珍藏在皇家圖書館的全部古典文獻,并手沒有焚毀;許多博士和生,也沒有坑盡。然而這些秦代的文化兇手留給後來中國人的惟一文化遺産——僅有的一庫中國古典文獻和那些殘餘的知識分子,卻被“先入關者”視若無睹、“不加重視”,而被“後入關者”項羽的一把大火,連同阿房宮一道,徹底毀滅了。
我們不能不責怪漢代的太祖高皇帝。他本是一位毫無文化教養的小地主,在攻占鹹陽後,隻知搜集阿房宮中的珍寶、美女和戶籍。倘若這位當時先入關者、也能把這庫古典文獻和珍寶、美女、戶籍同時搬走的話,先秦的文化也許可完好地儲存。西漢的這位以“儒冠為溺器”的皇祖痛恨文化,并不遜色于他的前輩秦始皇和李斯。據史料記載,“偶語語書者棄市”這一條知識分子懲治法,在漢高祖的時代,還是繼續有效的。
漢代425年的曆史,不但奠定了“漢族”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而且也确立了“漢文化”的基本架構,在藝術思想上也因藝術實踐本身的拓展和深化,多有發明。漢代正統的主流藝術思想仍然恪守着先秦諸子所公認的“政教功能”。在音樂上漢尚“南音”,鄙“北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曾大力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雖然秦國曆史不長,但它實施的政策卻在客觀上有利于國内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文化正是如此。當時秦代的統治者以為經過他們的文化大屠滅以後,天下後世将永無文化。曾兒何時,一旦陳涉起義,而孔鲋便出現為陳王的博士。即至楚漢之際,豐衣博帶而道儒墨者,遍天下皆是。當漢高祖舉兵圍魯時,魯國諸儒正在互相講誦習禮,弦歌之聲不絕。“春常自綠,春水自波”、文化也是這樣,任何人為地禁止和屠滅文化的倒行逆施都是不能長久的。從始皇帝焚書坑儒到項羽大火焚盡古典文獻,幾十年後到漢武帝時文化由大火燒過的夾縫裡又生長出了翠綠一片,諸子百家的學說,又風靡一時、我們可以從武帝罷黜百家的事實得以證明。
冶鐵技術和鐵器的廣泛使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生鐵(即鑄鐵)冶鑄技術的國家。中國在商代已對鐵有所認識,并能利用隕鐵鍛制鐵刃銅钺等器具。《禹貢》有梁州(秦嶺以南,陝南川東地區)貢鐵的記載。
鐵器的出現和大規模的應用,成為生産力發展到新階層的重要标志,改變了社會的發展程序。鐵器給農業和手工業生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廉價高效的工具,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大量過去無力開繕的土地因鐵農具而得以開墾,私田不斷增多,出現了以家戶為機關的、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階層,出現了依靠土地增多而矮富的剝削階層,進而為新的封建制生産關系取代的奴隸制生産關系準備了條件,也為農業富餘人員從事手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生鐵冶鑄技術是冶金史土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我國古代的生鐵,最早為白口鐵,質硬而脆,斷呈白亮色。在1150度至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冶煉為液體,可澆鑄成型,制作形狀較複雜的器物,所含夾雜物少,含碳量超過2%,優點是耐磨。
當鐵可以鍛造各種農具、手工業工具和兵器時,已是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了。這個時代,我國真正進入了鐵器時代。柔化鐵(俗稱熟鐵)是将生鐵進行柔化處理,是我國冶鐵史上的-項重大發明,出現于戰國早期。洛陽出土的戰國早期鐵鎊和空首鐵,都經過柔化處理。中國之是以能在較短的時間裡,實作由塊煉鐵到生鐵冶鑄的技術突破,是與我國商周時期高度發展的青銅冶鑄技術分不開的。
青銅冶鑄從采礦燃料﹑熔爐、鼓風、冶煉、燒鑄等方面,尤其是提高冶煉溫度的鼓風技術的提高,為生鐵冶鑄準備了條件。生鐵冶鑄所需的溫度比青銅冶鑄要高得多(青銅為800度),工具的改善提高了、冶鐵所需的高溫由排橐(砣)的使用而達到。排橐是一種特制的大皮囊,囊上有柄,以人力推動,這種排橐即演化為後來的風箱,北方-些農村今天仍用于炊飯。不過當時大型冶鐵爐“鼓橐裝炭”要用300人、那麼鼓排橐的也就有數十人了。
戰國時認為鐵工具是必須的。《管子》的作者認為必須有鐵工具、“然後成為農”,“然後成為車”,“然後成為女”,“不爾而成為者,天下無有”。
冶鐵業已成為各諸侯國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由于冶鐵工序多,需要巨大的熔爐和鼓風裝置等,其規模十分宏大。齊都臨淄冶鐵遺址面積達40萬平方米,燕下都(今河北易縣)三處冶鐵遺址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
戰國冶鐵還可私營,是以産生了一批私人大工商業主,如郭縱、卓氏、孔氏、程鄭等,富比王侯。此時主要農具有來、耜、銻、鐮、耨、鏟、鋤、耙。戰國時,鹽鐵也被民營的大手工業者所經營。
這種情況一直到漢代初期還是如此,所謂“非豪民不能通其利”。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鐵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鐵犁。雖然構造簡單,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改變了農具的破土方向,可以由後向前連續作業,犁和牛結合在-起,是農業史上的一場革命。
手工業工具有斧、鋸、錐、鑽、鑿、錘、針、刀、削、锉等,這些工具基本上滿足了現實生活中一切使用工具的需求。鐵工具在當時各行各業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秦代冶鐵業屬官營,設有鐵官、對冶鐵生産實行統制和征稅。秦統一六國的戰争,曾一度挫傷了當地的手工業(如中原黃河流域的冶鐵業),但同時又賦予了原來各個相對封閉地區的手工業以交流融會的機會。《史記》載,秦每得地,必先将該地的冶鐵業強制地遷徙到秦的大後方或認為統治穩固的地區,如卓氏、程氏遷于四川,孔氏遷于南陽等,目的是通過集中地控制冶鐵業,徹底繳除斷絕六國敵對勢力的武裝,同時供應補充自己的軍事戰争的需要。
冶鐵業在秦時屬官營,漢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可分為官營和私營兩大類。秦代包括采礦鑄鐵在内的其他手工業如鑄銅錢、兵器、車輛、用具、漆器、陶器制作等主要由官府經營,但冶鐵業仍是最主要的手工業。中央由丞相,郡由郡守,縣由縣令、縣丞負責監造手工業品,如司馬遷的先輩“為秦主鐵官”,說明當時國家對冶鐵及其他手工業的重視程度。
官營手工業勞工除工師(師傅)外,還有征調來的民間工匠,以及刑徒、奴隸等。官營手工業各有專職,管理嚴格,産品不合格者,師傅和各工序的勞工都要受到責罰。嚴格的管理制度保證了秦代官營手工業産品品質很高。這一時期手工業主要為官府所控制,私營手工業僅僅隻是一些必要的補充。民間的手藝人是農民中有手工業技術專長者,農閑時出來做工,做的多是些來料加工,如打制鐵器、銅器制作、竹木器制作、編織鞋帽、縫紉衣服、修理等。
結語
秦漢時期經濟空前發展,大量地使用鐵器,有力地推動了冶鐵業的迅速發展,使之成為手工業中最主要的生産部門。冶鐵業規模宏大,遍布全國。鐵器種類齊全,應用廣泛。東漢時生産工具和兵器已全部鐵器化,鐵器和冶鐵技術已推廣普及到邊遠地區。
參考文獻:《論六家要旨》《史記》《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