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崇祯皇帝登基時,明朝還沒到山窮水盡的時候。甚至說,還可以勉力維持,隻要不去折騰,就還可以。天啟皇帝很睿智的和崇祯帝說:“吾弟當為堯舜。”可惜的是,崇祯非得要勵精圖治,想要讓自己當秦始皇。正如同給已經虛弱的病人吃了一劑猛藥,大明朝就在崇祯皇帝的胡亂折騰下完了。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一、天災形成的客觀環境——雖然自己傷了,但敵人也不好過

筆者一直認為,崇祯皇帝是中國曆史上最倒黴的皇帝,沒有之一,最大的理由就是他趕上了中國從未出現過的大型天災。從崇祯一年陝西的大旱開始,到崇祯末年席卷全國的大型鼠疫,再加上中間還有蝗災、雪災、地震,除了開封水災是人禍之外,幾乎能說得出來的自然災害,崇祯朝全都經曆過,時間上更是長達十七年!即使把眼光放到整個人類的曆史上,這麼集中的大型天災也是絕無僅有的。頻繁的天災,讓本就被戰争和貪腐弄得千瘡百孔的大明朝财政,陷入了更大的危機。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天災讓大明陷入了危機,也同樣讓周邊的對手不好過。當時的後金,努爾哈赤剛剛在甯遠城下被袁崇煥一炮轟死,他們也一樣面臨着非常大的麻煩。先是在誰繼承汗位的問題上,雖然皇太極取得了勝利,但是權力必須要和代善、阿敏、莽古爾圖等幾個貝勒分享,難以做到集權;同時,在寒冷的遼東大地,寒流和雪災比大明朝還要嚴重;而且作為缺醫少藥的後金人,對于傳染性疾病的恐懼也比明朝要更嚴重,甚至已經到了讓他們不敢南下劫掠的地步。是以嚴重的天災,對雙方都是考驗,誰活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而且,由于後金是進攻一方,明朝還是有優勢的。

二、明朝的經濟形勢還沒有到被拖垮的境地

人們對明朝天啟年間的印象,從來都是宦官當道、民不聊生。但是實際上,天啟時代風調雨順,國家的手工業、工商業發達,産業結構合理,錢是不愁花的。事實上,從隆慶開關之後,明朝的海外商業發展很快。到了萬曆年間,皇帝的怠政,反倒讓中國南方的經濟在沒有幹擾的情況下迅速發展。天啟時代,朝廷内部雖然黨同伐異,魏忠賢将搞錢的眼光放到了商人們身上,課以重稅,給國家聚斂了不少财富。至少在當時,明朝還沒有大規模的民變,也沒有出現因軍隊欠饷造成的兵變。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三、明朝的邊患也沒有到危機的邊緣

明朝滅亡的最大原因是什麼?是經濟!那麼,明朝經濟崩潰的根源在哪裡?在三饷!而三饷的核心是哪個?肯定是遼饷!而遼饷就意味着邊患,來自後金的邊患。可以說從明朝大将李成梁亡故之後,遼東大地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能夠鎮得住場面的人物。從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之後,邊患可以說一年比一年嚴重。不過在天啟六年,最為銳意進取的努爾哈赤被袁崇煥一炮轟成了重傷,不久就撒手西去了。此時明朝的皮島總兵毛文龍、遼東經略袁崇煥如果能夠合作,就可以對後金朝廷形成牽制。再加上後金朝廷上的重重沖突和自然災害,後金的日子不會好過。此時如果達成某種妥協,雙方各自休養生息,度過自然危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四、明朝的大規模民變還沒有發生

最終讓明朝滅亡的,其實是三股勢力:以後金為首的邊患、以李自成為首的民變、以張獻忠為首的兵變。其實,隻要用一些手段來穩住邊患,民變和兵變并不是太大問題。因為一旦邊患的情況有所改善,明朝那要命的三饷就可以适當減輕,士兵和百姓就不會被逼造反,那明朝的經濟也就不至于崩潰,國家也就不至于滅亡。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五、明朝的大臣間雖然沖突重重,但是也并非沒有團結的可能

明朝的黨政開始于萬曆,到了天啟、崇祯兩朝達到頂峰。天啟時候魏忠賢黨同伐異、蒙蔽皇帝,在朝堂一手遮天,甚至到了賞賜與否不看功勞、隻看派系的地步。崇祯剛剛上台,便以雷霆手段收拾了魏忠賢,這其實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一個錯誤,畢竟魏忠賢是國家貪腐、擅權的核心,如果不把他拿下,不要說大明江山,就是崇祯皇帝自己,恐怕也活不到上吊的那一天。但是,對于除掉魏忠賢之後應該怎麼辦,崇祯沒有主意。隻要他自己能夠明察秋毫,對于日後周彥儒、袁崇煥的專權有一份制約,對于其他大臣有一份寬容,對于天下有一份擔當,不聽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不負責任的煽動,原本這個朝廷也并非維持不下去。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崇祯皇帝不斷犯錯

從以上大緻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實明朝在當時的局面雖然算不上好,但是确實也并非山窮水盡。政策安排得當,甚至可以起死回生。以個人的一些淺見,此時的崇祯皇帝最應該做的就是先和後金議和,将邊境所損耗的錢糧縮減到最小;同時邊境之上,聽從袁崇煥“主守”的建議,不要妄想去恢複什麼,讓他和毛文龍互相呼應,牽制後金;這樣一來,就可以省下大量的财力,盡量改善民生,破壞民變的基本盤。即使民變、兵變真的難以避免,也可以集中精力進行國内的進剿戰争,不用兩線作戰。而境内外的戰事平穩了,朝堂上再做得藝術一些,運用權術将東林黨和閹黨的殘餘力量慢慢消化,甚至僅僅是維持原狀,都可以避免天下的傾覆。這樣一來,邊境、朝堂、天下的沖突是最小的。隻要扛過洶湧的自然災害,然後逐一解決問題,那天下事還有得可為。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切不能太着急。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可是,崇祯皇帝偏偏是個勵精圖治的實幹家,不是一個善于使用政策的謀略家。他的執政風格剛猛激烈,不要說是當時的明朝已經比較虛弱,就是依然強大,恐怕也經不起他的折騰。

他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在殺死魏忠賢之後,沒有認清形勢,放任東林黨那些正人君子對國家的傷害。其實,東林黨的黨同伐異,再狠也狠不過手握錦衣衛的魏忠賢。不過,這幫人卻是善于占領道德制高點的。在他們嘴裡,大明王朝不能向任何困難妥協,哪怕天災酷烈民不聊生,也不能損傷大國的“面子”來換得一個喘息的時機。而崇祯皇帝不敢承擔曆史責任,最終也不得不向這些道學之士低頭。這也變相造成了整個遼東局面的失控。

遼東局面

事實上,作為邊境上的一把手,袁崇煥原本的政策是正确的。在京城探望熊廷弼時,二人曾經深談,熊廷弼問袁崇煥邊境的政策,袁崇煥說:“主守而後戰”。在這一點上,前後的兩位遼東主帥達成了共識。而且,袁崇煥還曾經主動去和後金講和。隻要能維持住遼東現狀,像宋朝一樣用些錢帛穩住後金,那毛文龍的牽制作用就可以發揮出來,袁崇煥也未必非要為難毛文龍。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而崇祯在和袁崇煥談話時,劈頭就問多長時間可以“複遼”。他的這一政策和袁崇煥是根本相悖的。但是很遺憾的是,袁崇煥軟了,沒有将自己真正的遼東戰略和皇帝說明。至于原因,很讓人扼腕歎息:袁崇煥即使不算是閹黨,也算是閹黨的邊緣人物,他曾經給魏忠賢立生祠就是鐵證!如果他和皇帝說,和後金人講和,先保證邊境的态勢,徐圖恢複,不要說皇帝聽不聽,就是東林黨人的口水就能将他淹死。是以,他不得不順着皇帝的意思,說“五年複遼”。這個目标,其實他自己都知道不能實作。

但是,崇祯皇帝卻當真了,給了袁崇煥想要的一切物資,還給了他一把尚方寶劍。袁崇煥知道糊弄不過去了,是以才去和毛文龍談判聯兵。而毛文龍始終不甘心居于袁崇煥之下,結果自然是二人起了沖突,權力更大的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犯下了官場大忌。是以在後來後金軍隊從喜峰口入關,袁崇煥救援北京卻反被下獄冤殺,遼東再也沒有可以支撐大局的人了。而遼東局面的失控,也推到了崇祯朝國内的局勢。

國内局勢

打仗就是燒錢。既然皇帝一心要“複遼”,那增強邊境的軍備是必然的。在國内已經出現旱災、西北大地顆粒無收的情況下,崇祯隻能拆東牆補西牆,想盡一切辦法開源節流。是以,西北的邊防軍軍饷被克扣,百姓身上也被加上了沉重的“三饷”,生活已經不能繼續了。于是,高迎祥、李自成掀起民變,張獻忠掀起兵變,大明天下一下亂了。

崇祯登基時,大明天下到底怎樣?他是否真的無望中興?

而明朝非得要兩線作戰的弊端很快就顯現出來了:面對戰鬥力不強的農民軍,崇祯皇帝也曾經調集重兵圍剿,大臣楊嗣昌也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政策,曾經将農民軍打得僅剩幾十人。但是由于後金經常性的入關劫掠,導緻剿匪軍隊經常打到一半就要去防禦後金。後來的局面,就是農民軍打不幹淨,軍隊卻越來越累,而國家也越來越窮。等到崇祯皇帝徹底發不出士兵的軍饷時,國家也走到了盡頭。

很多人說,明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硬氣的朝代,沒有和親,沒有割地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實際上,明朝的所作所為,如果放在現在的社會上,隻會被稱為“青皮”。是的,青皮,面對外來傷害,有實力頂住的才叫硬氣,沒實力光嘴上硬的隻能叫做青皮。其實,明朝是中國漢人王朝中興的最好時機,已經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大明王朝隻要講一點政策,原本不至于死得那麼難看。而隻要明朝挺住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很可能不會出現!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味地剛猛,有時候根本沒有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