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毅
12月1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其中,科技政策方面強調,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産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态,形成紮實的科研作風。
幾天前的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同樣強調,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繼續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作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兩次會議均重點提到了“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示出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過程中,企業的“基石”作用十分關鍵。
目前,我國的科技創新工作主要由各大高校機構、科研院所承擔,企業與高校之間缺少鍊條式聯系,難以直接實作從科技創新成果到生産力的轉化。在今年9月27日召開的“2021科創領軍者峰會”上,數十位科創闆上市公司董事長及業内專家共同呼籲:我國須建立完整自立的科技創新體系,産學研合作已經成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主要路徑。
事實上,産學研合作目前還存在一些待解難題,比如科研院所與企業因需求、理念存在差異,難以有效比對對接;産學研各主體間資訊不對稱、融資管道不夠順暢;企業在成果轉化方面的“二次創新”不夠等。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如何才能推動科學研究向高精尖發展,加快應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打通産學研用通道?
轉變傳統理念,培養創新思維。在新時代,企業創新的核心在于“更新”發展思維,側重點需從以往的硬資源(土地、裝置、廠房等)轉向軟資源,知識、技術、管理、資料、企業家精神等應受到企業的格外重視;同時,需要改變零和博弈思維,形成雙赢、多赢、共赢、全赢的格局。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咬定”人才不放松。人才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原動力,也是科技創新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得人才者得天下”,企業在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建設一流人才隊伍的同時,要拓寬科研人員發展通道,完善薪酬、股權等多元化激勵機制。企業“咬定”人才,才能在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占得先機,實作人才強企目标。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企業要在各自主營賽道上紮根市場,發現一線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科研問題,進而通過對接科研院所形成科研課題,使得産學研各方能夠有的放矢。創新成果更貼近需求,更具有實際價值和現實意義。
資金精準投入,加快産品轉化。2019年,科創闆的設立拓寬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管道,進一步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2021年北交所成立,着眼于解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的力度也不斷增強。下一步,科創企業需要将募集資金精準投放,立足創新成果轉化,不斷做精産品、做強品牌影響力。
企業要做好“科技強國”基石,前提是強化創新主體意識,“更新”思維、“咬定”人才,立足市場主動促進産學研結合,最終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助力下,用産品力打造品牌核心,增強國際競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