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家暴雖鬧“烏龍”,也勝過“視而不見”| 新京報快評

反家暴雖鬧“烏龍”,也勝過“視而不見”| 新京報快評

12月10日,有居民看到男孩獨自蹲在樓下,眼睑和額頭有大片烏青。圖/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近日,湖北武漢一男孩疑似遭遇家暴的視訊在網絡流傳,視訊中男孩眼睑與額頭處有大片烏青。據新京報報道,12月11日,男孩所在漢黃社群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家長說孩子因藥物過敏導緻臉上出現青色,目前派出所民警、社群網格員已陪同母子前往醫院做了檢查。當天下午,社群副主任表示,醫院檢查報告顯示,男孩面部出現的烏青并非外力所緻,不涉嫌家暴。

男孩眼周如此烏青,乍看之下,難免給人被毆打的“觀感”。聯想到男孩曾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且有居民發現男孩曾在理發後被一名女子毆打,社群居民懷疑其被家暴很正常,網絡曝光也是熱心之舉。

更難能可貴的是,此事因小區居民熱心曝光,社群認真履行強制報告義務,警方及時介入調查,整個環節可謂專業又到位。雖然最後事實證明,這隻是一場“烏龍”,但其意義卻不容小觑。

這說明,更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家庭暴力不再是單純的家務事,而是違法行為。特别是面對孩子可能遭家暴的情況,人們已經能夠挺身而出,而不再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反家暴任重道遠,尤其是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在面對家庭暴力時,更加需要國家和社會及他人的幫助和救助。是以,反家暴就該形成這樣的合力——小區居民敏感,社群及時介入,履行強制報告義務,警方及時調查。如此,一旦發現孩子被家暴,就可以趁早解救,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2020年4月,一名4歲女童疑遭繼母虐待緻重傷,警方介入調查。資料視訊。視訊/新京報我們視訊

以往,孩子遭家暴緻殘、緻死悲劇時有發生,令人心痛、惋惜。是以,提前防範悲劇的發生至關重要。與其事後悲歎,不如事前警覺。說白了,甯可多懷疑,不可多漠視。在此問題上,“愛管閑事”的人越多越好,社會也不會怕鬧這個“烏龍”。

更何況,根據我國《反家庭暴力法》規定,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已然是一項法定義務。

此外,《反家庭暴力法》還明确“反家庭暴力是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這是考慮到,家庭暴力發生時受害人很可能因為不懂報警、害怕或者被威脅而不敢報警等,明顯不利于家庭暴力的發現、幹預和處置。

因而,在反家暴面前,做熱心人也是履行社會義務。一旦懷疑有人遭家暴,相關機構要及時履行強制報告義務,個人也要及時履行社會義務,盡快把可能發生的家庭暴力暴露出來,形成全社會對家庭暴力的高壓态勢,讓整個社會對家庭暴力說“不”。

此事經調查,男孩沒有被家暴,當然是再好不過,熱心居民們懸着的心也可以放下了。同時,家庭不是法外之地、家暴不是家務事,這樣的觀念需要深入人心,進而形成社會共識。這自然也有賴于反家暴熱心人越多越好。

作者 | 李萬友(職員)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