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貧困的自我循環

作者:婚戀與情感
貧困的自我循環

如果你窮,如果你不成功,人們就會認為你又懶又蠢。但事實上呢?

01

曾經,美國一個著名的專欄作家Barbara Ehrenreich, 深入美國底層,讓自己的角色是個窮人,她想看自己能否擺脫貧困。

為此,她隐姓埋名,先後闖蕩了幾個州,在餐館、旅館、超市打工去做女招待、清潔工、收銀員等。

後來,她寫了一本名為《我在底層的生活》的書,十分暢銷,而原版标題其實是《難以度日》,她發現,在那樣的世界,人們過着一種無論多麼努力都無法解脫,無法停下來的窮困生活。

1.貧困的自我循環。

2.為生存和糊口奔忙,陷入忙碌且貧窮的怪圈。

02

貧窮,不僅僅是缺錢,安全、教育、醫療……這些環境和因素讓貧窮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常态,并且陷入可怕的循環。

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作者遍訪了五大洲18個國家,他們發現,很多時候,貧窮不能單純用金錢去解決。

周保松先生在《貧窮之苦》裡曾談到:“貧窮,除了指基本物質需要的匮乏,更包括一個人的教育、機會、自由、自尊、人生規劃、家庭生活、社會網絡和公共參與。當一個人缺乏這些條件到一定程度,他面對的便不僅是貧窮,而是壓迫,甚至奴役。”

03

想要跳出貧窮這個圈子,何其艱難?

通過學習和努力?沒錯,通過學習和努力,你可以超越自己,但你超越不了别人。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你要從一個很低的起點去努力和超越,再獲得回報,是十分艱難的,有人說那麼白手起家的創業精英呢?任何事沒有絕對,我們隻讨論廣泛表現。況且,創業精英的第一桶金,對很多人來說,就已經無法企及了。

很多窮人的前半生,拼盡全力的努力,隻是為了能夠站在别人出發的起點而已。

于是窮人和富人越來越走向兩個極端。富人的财富像坐了火箭一樣不斷增長,而普通人即便是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也趕不上他們财富的增速。

窮人活着已經很不易,他們每跨過一個台階,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生活中接連的困境讓他們應接不暇,腦子裡每天想的事情80%都是下個月的房租、房貸、車貸,他們的身體和思維都被眼前的謀生所需掏空。

比如一個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輕人,他考慮的是如何穩定工作,攢錢買房子,談戀愛結婚,補貼遠在農村的年邁父母,他已經沒有更多時間去更新和增值财富。

普通人陷入生活成本、房貸、車貸、撫養孩子、贍養老人等基礎生活開支中,他們的财富還沒有來得及積累就陸續不斷地被消耗。而富人則早就超脫這些束縛,他們有資源、時間、籌碼和資格去擷取更多财富,去開拓更快創造财富的新路徑。是以,窮人和富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蜜蜂和工蟻,也許用來形容普通窮人的生活狀态十分貼切。

04

另有研究表明,身處貧窮,會帶來負面消極的影響。

貧窮會降低人的決策能力。

2015年,《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認為,貧窮會損害我們對選擇學校、财務管理和生活做出決策的能力,貧窮帶給人們的精神負擔會讓智商降低13個點。

貧窮會導緻智商下降。

心理學家曾對印度農民在收獲前後進行智商測試,前後智商相差10分。心理學家通過在商場通過房貸、車貸等經濟問題激發被實驗人員等貧窮感,發現因貧窮導緻的智商平均下降13分。

05

沒有選擇的能力,沒有投資的底氣。

不能全身心撲在一件高時間成本的事上,哪怕前途光明,也望而卻步。

牽絆太多,意志無法舒展。

當下與未來,無奈下的選擇。

這恐怕是很多人的困窘。貧窮,不僅限制了想象,更限制了行動,踯躅不前,無法擺脫,循環往複。(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