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可以沒來由,吃好便有講究。
準格爾有野趣,這野趣來自風俗。地廣人稀,物産也算豐饒,走口外的漢子一紮出泉水,便也紮下了身子。食飽了心安,暖也就自然而然來了。
天寬地闊,豬大骨與羊棒骨豪放,有一骨子豪邁氣。這先是地理,然後才是物産,地理物産往往在飲食上展現的很細微。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曾是我們生活的最高願望。

準格爾人說河曲人食飯細緻,是講究文化。這話聽起來極有邏輯,但細究起來,一句“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一下子見出了真谛。河曲人的飲食細緻,來自節儉。無須諱言,豪放不起來,也是底氣不足。否則,也便沒有艱苦圖存的走西口。所謂文化便是行為,化鐵為水,就是道德,至高無上。
飲食一但風格化,風俗也就形成了。豬大骨和羊棒骨皆是風格化的飲食,造化立形,豐儉有神。與豬大骨和羊棒骨比對的,還有蹄髈,一樣碩大,講究味厚油潤,本色蘊味。這的确是準格爾人的吃法,由來已久。
一個人的氣質,有飲食的滋養。群體人格,往往彌散着地氣。豬大骨和羊棒骨講究肉嫩,并非一味的大。大有莽氣,也便元氣充沛,味道捏緊,鮮香松開。食有壯客,可下十裡荒寒。一百多年前,墾荒就是這麼完成的,準格爾風味也由此形成。準格爾人的細緻,不計較一域一地的得失,這也是豬大骨和羊棒骨的文化來由罷。
大就不可能鮮,香便是終極标準了。香與鮮,見出了食材與烹饪的殊異。香要有彈性,才能滿足衆口,故調料簡單,肉香本色才能完整豐滿。野趣不能被野氣壓住,味道均衡了,肉香彈齒,原香盈腔。原香是一切烹饪的共同邏輯和原則。
由半農半牧進入工業化的準格爾,飲食越來越精細。豬大骨和羊棒骨多少還可以窺見已逝生活和時光的鴻影爪泥。我甚至想,這還是我們生産、生活方式在飲食上的一個副标本。天上人間,楚河漢界,泾渭并不分明。
吃飽壓倒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吃好有很多種定義。食無定法,但有法門。法門不潤,可以絆人跟頭。度物便是度人度世,豐儉開悟,味蕾承露。
人生總有起落,世事也有沉浮。豬大骨和羊棒骨風味濃郁,依然暢市。有這一味在,任憑浮雲,隻要碗裡有此,心中有天,身邊有你,人生又何嘗缺過什麼?
關于作者:
王建中,準格爾旗人。著有長中短篇小說《山河謠》《往米年》《第三十七計》等。作品曾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新華文摘》等轉載,并入選年度小說選。曾獲《草原》文學獎、索龍嘎文學獎、鄂爾多斯文學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