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放棄自己想嘗試的大部分職業,專心緻志地去實作一個目标。在人生的早期,我們并不懂得這一點。在一個年輕人看來,他們想象中的職業都可以試一試。如果要他們進行選擇,就會感到猶豫不決。但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才明白,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需要對許多事物權衡比較,做出适當的取舍。
時光是不可倒流的,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如果成年男子還試圖像小男孩那樣開心快樂,成年女子還希望像小女孩般無憂無慮,那就可以說,他們都患上了幼稚病。他們并不明白,許多願望對人生早期來說是合适的,在以後就顯得極不合時宜了,而是應該适時地放棄。要步入人生的新階段,我們必須告别過去的生活,這樣才能打開新生活的大門,進而讓自己變得成熟起來,實作自己的人生願望。
一個人應該明白做哪些事适合自己目前的身份,而哪些是不适合的。這樣的話,他才能做到真正尊重自己。長大成人以後,他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他會選擇自己的愛情、職業、愛好,在做出這樣的選擇以後,就該努力在既定的條件下發揮自己的才能,實作既定的人生抱負。“我不再是一個與他人無關的獨立原子。”他不僅應該有勇氣這麼說,而且應把這種思想紮根在内心的最深處,“我所做的一切,會深深地影響他人。”
要放棄過去的觀念是令人痛苦的。我們常常會固執地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中,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們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為情場高手、偉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學家,我們希望自己今後成為這樣的人。我們在這樣的白日夢裡尋找安慰,進而讓自己免受傷害。但在可能和現實之間是存在着鴻溝的,企圖越過這道鴻溝,去實作少年時的空想,這不僅是徒勞無功的,也是很危險的。
此外,我們不該向我們的孩子、朋友和夫妻索取太多。我們應該寬宏大度,像卡爾·沙堡所說的那樣:“松開你的手,随他們去吧!”對于不可實作的願望,我們不可以言不由衷地随便說說,我們應該發自肺腑地大聲說:“不!”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放棄意味着什麼,進而從自身尋找新的力量,奮力向前。
舍和得,就如因和果,是相關又互動的。世間萬物,凡有所舍,必有所得。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我們,姑且不談玄機妙理,“舍得”又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谛呢?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将剛買的新鞋從視窗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一隻也扔了下去。衆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說:“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拾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老人在丢了一隻鞋後,毅然扔掉另一隻鞋,這便是成熟而理智的表現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飄飄然于擁有的喜悅,而戚戚然于失去的悲傷。老人非以從容的達觀之态,超越于世人之上。的确,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舍去或這會給别人帶來幸福,同時也使自己心情舒暢。老人這種舍得的做法令人頓生敬意,也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傳說有一天,閻羅王正分派小鬼們投胎的去處。閻羅王撫尺一拍:“張三你到東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投胎做人”………隻聽到堂中的撫尺聲此起彼落,閻羅王依序分派。等在一旁的猴子忍不住開口抗議。“阿羅王無論張三還是李四,你都讓他們到人間投胎做人,請你發發慈悲,也讓我這
隻猴子嘗嘗做人的滋味吧。”
閻羅王說:“猴子啊,人的身上沒有長長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的。怎麼到人間做人呢?”猴子說:“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間去做人了嗎?”閻羅王拗不過猴子的再三要求,答應幫猴子拔毛。閻羅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吱吱叫,一溜煙逃之夭夭。閻羅王歎了口氣說:“連一
毛也舍不得拔,怎麼有資格做人呢?”
我們能在人間為人,必定是前世做過許多善事。如果今生吝啬,一毛不拔,不肯與人分享錢财和成果,不肯與人為善,怎麼有資格做人呢?
“舍得”并非是盲目的,“舍”是有目的地舍去,“得”是有選擇地得到。其實,凡事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師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擁有。如果我一個人占有便宜,則他人皆與我結怨;我不占便宜,則别人對我的怨氣便消除了。輕利足于聚衆,

忍受小氣,才不會招來大氣;吃小虧,才不會引來大虧。舍得,并不是純粹為了舍棄而舍棄,有時往往為了得到而有必要地舍棄。
有位居士向禅師訴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啬,不但對慈善事業毫不關心,甚至身邊親威朋友遇到困難也不肯接濟。請禅師到我家開導開導她。”禅師就跟随這位居士來到他家中。果然,居士的妻子十分小氣,僅僅給禅師倒了一杯白開水,連一點茶葉也舍不得放。禅師并不計較,但是,不知為什麼,禅師兩個拳頭夾着杯子喝水。居士的妻子撲哧一聲笑了。禅師問她笑什麼?她說:“師父,你的手是不是有毛病?怎麼總是攥着拳頭?”禅師問:“攥着拳頭不好嗎?我若是天天這樣呢?”“那就有毛病了,天長日久,就成了畸形。”“哦——”禅師像是恍然大悟,伸開手,卻又總是跷着五根手指頭幹什麼也不肯合攏。居士的妻子又被他的滑稽模樣逗樂了,笑着說:“師父,你的手總是這樣,還是畸形啊!”禅師點點頭,認真地說:“總是攥着拳頭或總是攤開巴掌,都是畸形。這就如同我們的錢财,若是隻知死死地攥在手裡總也不肯松開,天長日久,人的思想就成了畸形;若是大撒手,隻知花用。不知儲蓄,也是畸形。錢,是流通的,隻有流轉起來,才能實作它的價值。”居士的妻子臉紅了,因為她明白了,禅師所做的一切,都是變相在說服她不要吝啬。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壑難填,欲望常常使人對“舍”與“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過,于是産生了許多本來不應該發生的悲劇。
該舍的,一定要舍。我們常說,會生活的人,或者說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幾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隻要我們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鑰匙。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放棄和壓抑之間是存在着原則性差別的。一個人如果壓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認為它們根本不可能實作,那麼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條悲劇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膽放棄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很清楚地認識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實作的,沒有任何價值,在放棄之後,他們的内心變得更為堅強有力。他們敢于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那麼做。“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裡仍然存在許多不成熟的觀念。如果我放棄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會破壞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為了長久永恒的幸福,我甯願放棄這些暫時的誘惑。”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對自己說,那麼他便懂得放棄中也包含着豐富的人生智慧,就不會再壓抑自己。我們敢于直面人生中的誘惑并能放棄它們,堅信隻有這樣才能實作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這樣的話,我們便不會再感到内心的沖突和精神上的重負了。
然而,人們在心情不好時,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牢,進而無法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這就是因為不懂得割舍。
有一位旅者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樹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營救,這時佛陀真的出現了,伸出手過來接他,并說:“好!現在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執迷不松手,他說:“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粉身碎骨。”旅者這時反而更抓緊
樹枝,不肯放下。這樣一位執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
一個人不可能擁有他想要的所有東西。有時候需要适當地割舍,放棄一些利益,這樣才能得到應該得到的東西。不懂得割舍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發展道路,面臨着人生無數次的抉擇。當機會接踵而來時,隻有那些樹立遠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運。
樹立了遠大目标,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就有了明确的衡量準則。孟子曰:“舍生取義。”這是他的選擇标準,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标。著名詩人李白曾有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名句,潇灑傲岸之中,透出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憑借妙筆生花,他很快名揚天下,榮登翰林學士,這一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事業巅峰。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不過是替皇上點綴升平的禦用文人。這時的李白就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安享榮華富貴,還是走向江湖一路漂泊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準,李白毅然選擇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棄官而去。
一些看似無謂的選擇其實是奠定我們一生重大抉擇的基礎,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多麼遠大的理想、偉大的事業,都必須從小處做起,從平凡處做起,是以對于看似瑣碎的選擇,也要慎重對待,考慮選擇的結果是否有益于自己樹立的遠大目标。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隻老鷹被人鎖着。它見到一隻小鳥唱着歌從它身旁掠過,想到自己卻……于是它用盡全身的力量,掙脫了鎖鍊,可它也是以折斷了自己的翅膀。它用折斷的翅膀飛翔着,沒飛幾步,它那血淋淋的身軀還是不得不跌落在地上。老鷹向往小鳥的自由,掙脫了鎖鍊,卻犧牲了自己的翅膀。自由和鎖鍊本來就是孿生兄弟。在革命的年代,“若為自由故,兩者曾可抛”的氣概無時不在。“不自由,毋甯死。”自由是人生最佳境界,提起自由,無不為之悠然神往。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自由似乎都被鎖鍊拴着。
“魔擊長空,魚期淺底”這都是真的嗎?我問自己。就讓自己活在夢境當中,當它是真的吧,可長空的老鷹掙脫有形的鎖鍊之後,卻不知自己又被内心的欲望這條無形的鎖鍊鎖着。當它饑了、渴了,回到的還是那條鎖鍊之旁。
有句俗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個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揀瘦,朝三暮四為了什麼,還不是為自己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鎖鍊嗎?古人雲;“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催。”當你名利雙收之際,也就招來了雙重的據綁,戴上了雙重的鎖鍊。這就是自己的代價。是以一個人應該學會取舍,把握命運。
古時有位高人在給慕名前來學習的人第一次講道理時,他先拿了一滿杯黑顔色的水,然後再往這杯子裡倒清水。杯裡的水不斷外溢,而杯中水仍有黑顔色混在其中。這時,高人對求學者說:“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先倒掉髒水,洗淨杯子,學習也是如此。”
有追求必有所放棄,學習也是如此。要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就需要不斷抛棄陳舊的觀念,更新知識,不斷調整改變思維方式。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愛因斯坦也說過:“我不久就學會了識别出那種能導緻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隻是充塞耳目、會轉移主要目标的東西撇下不管。”
放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放棄意味着永遠不再擁有,但是,不去放棄,而想擁有一切,最終你将一無所有,這是生命的無奈之處。
你必須學會放棄,選擇你自己應該擁有的,否則,生命将難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