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靖朝的議禮紛争,是良知與禮教的對抗,還是是權力的角逐?

作者:歐陽明觀天下
議禮紛争的背景

正德皇帝朱厚照死了。他膝下無子,他的堂弟,僅有十三歲的朱厚熜繼承了皇位,這就是明世宗,年号嘉靖。

嘉靖之是以能夠成為嘉靖,這得益于内閣首輔楊廷和。如果不是楊廷和力排衆議,極力舉薦,他成為皇帝的可能不大。事實上,在朱厚照死後,無論楊廷和舉薦了誰,誰都将是皇帝的不二人選。

按理說,嘉靖皇帝受了楊廷和如此恩惠,登基之後自當以師禮相待。然而,兩人非但沒有成為好朋友,楊廷和反而成為了嘉靖皇帝最大的政敵。

話說嘉靖登基後抛給楊廷和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現在當了皇帝,但我爹一輩子隻是一個藩王,我該如何稱呼他?

嘉靖朝的議禮紛争,是良知與禮教的對抗,還是是權力的角逐?

在嘉靖登基以前,先皇朱祐樘是他的三伯。但是按朱熹理學的規矩,嘉靖接過了堂兄朱厚照的帝位,便要以朱厚照的父母為父母。

是以按照這所謂的大明禮制,原來的你三伯現在是你爸,而原來的你爸現在是你四叔。你爸雖然不在了,但你以後見到媽媽不能再叫媽媽,要叫四嬸。

楊廷和的這一番解釋,令嘉靖十分震驚。你們請我來當皇帝,可沒說要把我過繼給别人當兒子,這讓這位明朝最孝順的皇帝無法接受。于是,大議禮事件就在這種場景下,正式上演。

議禮紛争的經過。

朱厚熜非要稱自己的親爹叫爹,但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堅決不同意。

嘉靖朝的議禮紛争,是良知與禮教的對抗,還是是權力的角逐?

這事放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件無聊又可笑的事情。但如果你仔細考究就會發現,朱厚熜未必是對的,楊廷和也未必是錯的。

這是因為,大議禮的内容不光是一個稱呼的問題,更是名分和封号的問題。在朱厚熜取得議禮紛争的勝利以後,追封自己的父親朱祐杬為明睿宗。他這等于是在告訴世人,我爹是皇帝明睿宗,我是繼承了我爹的皇位。

我們知道,明朝根本沒有明睿宗這号皇帝,如果嘉靖認明睿宗為先皇,那麼明孝宗朱祐樘算什麼?明武宗朱厚照又算什麼?至少在理學的名義裡,朱厚熜的這種行為,已經和謀反篡位沒有差別。

如果朱厚熜被定義為謀反篡位,楊廷和就是那個推波助瀾的人,這是他堅決不肯向嘉靖讓步的一個原因。

嘉靖朝的議禮紛争,是良知與禮教的對抗,還是是權力的角逐?

更要命的是,以藩王篡位登上皇位的的事情,朱棣已經幹過一次了,現在朱厚熜要是再來一遍,以後怕是每一代藩王都會對皇位躍躍欲試,屆時,整個帝國的局面,将亂到無法挽回。

于是,楊廷和的反應很強烈:你要非這麼幹,那我就辭職。嘉靖的反應更強烈:辭職就辭職,沒有你,明天會更好!

楊廷和就這麼不明不白的謝幕了。在以他為首的這些理學家的設計裡,朱厚熜成為皇帝是兄終弟及,他盡管實際上隻是堂弟,但名義上必須是親弟弟,這樣才符合名分。而在朱厚熜的概念裡,子承父業更加符合名分,我現在是皇帝,是以我父親必須是先皇帝。

在朱厚熜要給父親上封号的那段時間裡,群臣跪在殿前不肯散去,他們拍打着膝下的磚石,喊着朱元璋和朱祐樘的稱号痛哭流涕。嘉靖徹底憤怒了,他不想再和他們玩下去了。于是,他用了老祖宗朱元璋的辦法,挑選那些哭得最來勁的,廷杖,下錦衣衛大牢。

然後,曆時三年的議禮紛争,算是告一段落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話在這裡也适用。

議禮紛争的本質。

嘉靖皇帝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撤掉了大議禮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露出了這場鬧劇的真相:權力的争鬥。

自古朝堂論理,必有各方利益牽扯其中。這裡不是書院,不是佛堂道場,純粹的學問思辨,不可能出現在朝局。

嘉靖朝的議禮紛争,是良知與禮教的對抗,還是是權力的角逐?

楊廷和選擇擁立嘉靖,不外乎因為他年幼易于操控,對整個文官階層的利益沖擊影響有限。他沒有想到的是,嘉靖這個孩子,遠比他想象中的更強大狠絕。

無論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階層,還是嘉靖帝,都在大議禮這件事上狹路相逢。嘉靖明白,一旦自己退讓,自己日後将處處掣肘于這些文官。文官們也明白,一旦讓皇帝得逞,他就實作了蛻變,再也不會再是那個他們想要去操控的年幼孩子了。

于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看到這段曆史,我更感興趣的是,剝離于理學之外的王陽明,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可惜,王陽明此時正在老家浙江餘姚忙着給學生講心學,沒對這件事有過任何正面回應。但是,我從他的一句詩中,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迹:

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

這句話也可以通俗一點說:天理,不是你們那卑微的欲望,萬事都在本心良知,你們天天在那議禮不覺得很無聊麼?心都被灰塵蒙蔽了,還不趕緊去打掃幹淨。

嘉靖朝的議禮紛争,是良知與禮教的對抗,還是是權力的角逐?

這首詩無疑把這些理學士和嘉靖的臉都給打了,朱厚熜的父親是誰你楊廷和很清楚,這個皇帝的位子到底是從誰那繼承來的你嘉靖也很清楚,摸摸自己的良心,搞這些彎彎繞繞,最終角逐的,還是那卑微的權力最終花落誰家的問題。

凡是從良知而出的,總是能一語言中要害。不過可惜的是,既不站隊理學士也不站隊嘉靖皇帝的王陽明,注定是孤獨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