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24章《母與子》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24章《母與子》

第1頁 作者介紹

《母與子》作者是羅曼·羅蘭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鎮克拉姆西。是人道主義家、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從小愛好音樂,醉心于托爾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也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人道主義作家。一生為争取人類自由,羅曼與黑暗進行不屈的鬥争。

他是傳記文學的創始人,其小說特點常常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羅曼·羅蘭早期寫了7個劇本,以曆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并于1915年因《約翰·克裡斯朵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認他有什麼别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争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鬥争。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蘭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1915年,獲得了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于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蘭将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蘭與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幹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7年9月,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從瑞士傳回故鄉定居。1940年,德軍占領巴黎,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羅蘭重獲自由。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24章《母與子》

第2頁 内容概要

《母與子》主要講述 “一戰”前夕的巴黎,建築師的獨生女安乃德·李維埃在二十幾歲時突然失去了相依的父親: 年輕無牽挂的酣睡被死亡的噩夢粗暴地打斷。她隻身投向愛情的幻象,卻在身懷未婚夫的孩子之後拒絕婚姻,固執地獨自離開。

父親留下的遺産在公證人的背叛和投機之下不見了蹤影,這個失去了栖身之所的私生子的母親以孤立的、然而令人驚訝的堅韌開始了與命運的頑抗。安乃德的倔強傳遞到了兒女們的性格中,而戰争的到來也将他們愛與恨的圈子擴大。

兒子瑪克這個反法西斯的青年戰士,将自由和真理作為内心的目标,他在佛羅倫薩的街頭被黑衫黨的暴徒刺殺。于是母親踏上了灑滿兒子血迹的道路,加入了群衆鬥争,站上了群衆大會的演講台。疾病将要奪去她不到六十歲的生命,卻從未有人能夠阻止她視為本分的搏鬥。

羅曼·羅蘭在自述的導言中明白地寫道: 小說的主人公安乃德每次開始一場新的幻夢,總要感到歡欣鼓舞,如同受到魔法的魅惑一樣;等一場美夢幻滅之後,她又開始另一場美夢,于是又受一次魅惑,又歡欣鼓舞一番;就這樣連續不斷地從一場美夢過渡到另一場美夢,直至生命終結。

羅曼·羅蘭告訴讀者:“請不要在這裡尋找什麼命題或理論。這不過是一個真摯、漫長、富于悲歡苦樂的内心故事。這生命并非沒有沖突,而且錯誤不少。它雖然達不到高不可攀的真理,卻一貫緻力于達到精神上的和諧,而這和諧就是我們至高無上的真理。”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24章《母與子》

第3頁 寫作背景

羅曼·羅蘭是法國當代重要作家,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著作甚豐,文學作品題材多樣。《母與子》是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記錄了一個堅毅的女性的靈魂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

主人公的姓氏“李維埃”象征她的生命如同一條漫長的永不靜止的河流,布滿生氣和希望,克服着自身的弱點和缺陷,永遠不屈不撓,排除一切障礙向前奔流。作品既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法國社會現實,又以理想主義的筆調,塑造了一個堅強有力量的靈魂。

《母與子》描述安乃德在父親死後繼承了大筆遺産,本可以安閑度日,但她性格獨立不羁,酷愛自由,不願受這些東西的束縛。大學時代與意中人洛瑞訂婚,後主動毀約,但毀約之前又委身于洛瑞,私生子名叫瑪克。她不顧世俗的非難和冷落,深居簡出,一心撫養孩子,替她經管财務的公證人破産了,以至影響到她的家業,她突然變得一貧如洗。她帶着孩子自食其力,度日維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安乃德從事反戰活動。兒子已長大成人,打算過獨立生活。她忍受着彷徨、迷惘、苦悶的歲月。後來受到勞工活動家的影響,傾向于進步政治。瑪克跟一名俄國少女阿西娅結婚後,和她一道積極參加反戰運動,在一次鬥争中打死一名特務,隻得偕家去意大利,後來不幸被法西斯褐衫黨暴徒用匕首刺死。安乃德和阿西娅悲痛欲絕。母親繼續兒子未竟的事業,直到生命盡頭。

《母與子》是在“火辣辣的現實生活和社會鬥争的豔陽照耀下”(羅大岡語)寫成的作品,兌現了羅曼·羅蘭“打算讓這部未來的小說中的主人公走出個人生活的小天地,參加到社會生活的群衆活動中去”的意圖,在小說的後半部分,安乃德和她的兒子已經走到了十字街頭。

羅曼·羅蘭自己說:“你不關心政治,政治會上門來找你。”戰争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單調的日常生活擴大了。愛與恨的圈子也将要擴大……”這裡沒有什麼全身而返,卻是成長了的走向人生内部的兒子和永遠凝神觀照的母親之間關于“他們在同一片烏雲下行走”的信念互相扶持。

當瑪克故意逞能地吸一口污濁的空氣說道:“在我的血液中,我有我的李維埃。”我們以為,他已用心靈的秩序對抗了世界的複雜。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24章《母與子》

第4頁 讀者評論

羅曼·羅蘭以其一以貫之的,對内心世界最大限度的細察和最誠懇的告白,挾起讀者的臂膀,一同走進主人公安乃德生命的最後時刻,這裡仿佛存在着幻夢和呓語般的交鋒。安乃德仿佛峭立的黑影,“一個人朝着道路的終點踽踽獨行”,她對自己内心力量的近乎癡迷的忠誠,将這最後的掙紮拉長——

“我決不允許别人打斷我的搏鬥。我的本分就是搏鬥。”羅曼·羅蘭正是交給了安乃德令人驚訝的韌性、毋庸置疑的赤誠和永不懈怠的青春——即使她曾經閱盡至親的離散、曆盡慘烈的悲劇,也決不磨損;于是我們并沒有被殘酷地拉扯着去看夢想者被搜出夢想并加以踐踏,卻隻見一顆驕傲的心在空中飛舞,永不跌落腳下。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24章《母與子》

第5頁 名言佳句

1、必須自己和自己搏鬥,才能夠征服自己。

2、生命很快就過去了,一個時機從不會出現兩次。必須當機立斷,不然就永遠别要。

3、人不能光靠感情生活,人還得靠錢生活。

4、即使在最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

5、一個人隻要在思想深處保留着自由與真實,即使他罪行累累,也還 是沒有整個完蛋。

6、憐憫是一筆借款,為小心起見,還是不要濫用的好。

7、自由向來是一切财富中最昂貴的财富。

8、善與惡是同一塊錢币的正反兩面。

(未完待續)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24章《母與子》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