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劇場·大碼頭|評梨園戲《陳三五娘》:“荔枝若有墜樓恨,拼向瑤階碎玉琴”

作者:文彙網
小劇場·大碼頭|評梨園戲《陳三五娘》:“荔枝若有墜樓恨,拼向瑤階碎玉琴”

“荔枝若有墜樓恨,拼向瑤階碎玉琴”是陳三與五娘的定情詩,也是引出本場《陳三五娘》高潮段落的一句重要唱詞。

本場的新編整理版《陳三五娘》并非完整的劇目,僅因送哥嫂、賞燈、投荔、磨鏡、賞花、留傘、孤繡鸾等折。劇終于陳三五娘在逼親之下決定私奔,而将明朝嘉靖本中原有的後半劇情略去。所略的“途中遇捉、叙别發配、問革知州、衣錦回鄉、合家團圓”等劇情,是反映封建社會律法壓迫二人的部分。本場演出便是把這“玉琴碎”革去,隻将“墜荔枝”的美好愛情展現給觀衆。

本場的《陳三五娘》雖然極大程度地保留了傳統劇目的經典面貌,但仍有一些創新元素。比如樂器編制在司鼓+南音下四管的編制中,還加入了鳥鳴器,用于《賞花》一折。而吹管樂不僅由場面區分,還随角色改變:喧鬧場面、小生“陳三”由嗳仔主奏;細膩場面、旦角“五娘”與“益春”則由笛子主奏,兩位吹奏樂師不同時演奏。部分唱段還使用南音上四管進行伴奏。

小劇場·大碼頭|評梨園戲《陳三五娘》:“荔枝若有墜樓恨,拼向瑤階碎玉琴”

自由戀愛、千裡奔赴的主題今日也許已成無人動容的老生常談,但曾幾何時,它卻是與是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束縛的一場博弈。曾經的《荔鏡記》是思想前衛、主題激進的“當代作品”,據傳其“自由愛情故事與中國傳統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沖突,是以此劇在明清兩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但如今的觀衆在享受他們共同營造出的輕松觀劇氛圍之餘,隻覺得劇中人太癡、太可笑。

現場的觀衆在陳珞所飾演的陳三化作磨鏡師傅、賣身為傭時産生了一陣騷動;又因林秋韓所飾演的五娘之嬌羞姿态感到新鮮;或在許幼娟飾演的益春賣力奔走、似笑似唱中爆發笑聲。

小劇場·大碼頭|評梨園戲《陳三五娘》:“荔枝若有墜樓恨,拼向瑤階碎玉琴”

卻有幾人能夠了解陳三自毀前程的癡情和五娘不敢認愛的煎熬?

或許隻有愛情是亘古不變的永恒主題,反叛和鬥争卻隻能由陳三和五娘來背負。仔細想想,這些人物的每一步,其實都走在傳統社會裡的所留給他們的唯一一條道路上。陳三和五娘,從心不由己,到身不由己,他們從始至終都别無選擇。五娘投荔枝,陳三碎寶鏡,五娘家中的傳家寶鏡,或許是封建禮教的象征。但二人勢單力薄,若是沒有益春從中推動,他們的愛情隻能成為年少時一場刻骨的情愁。

作者:林潔羽

編輯:王筱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