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什麼事都喜歡緊跟潮流,以前喜歡曬美食,曬風景,現在又開始在朋友圈曬起了步數,為了能夠排在榜首,甚至花幾十塊錢去買個自動計步器,一天兩三萬步,不在話下。但是真要你走這麼多步,你覺得你能堅持下來嗎?
人們常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略帶了些誇張的成分,但也意味着,在我們老百姓的傳統觀念中,走走更健康。
今年63歲的張大媽也是這麼認為的,于是退休後的她,天天都會出門快走,一萬步走起,除了刮風下雨天,其餘一概不落。
最近天氣轉涼了,張大媽從原來每天早起走路,改成每天吃完飯後走路,還會跟幾個老頭老太較勁,看看誰走得更快。
前段時間,張大媽在小區跑道快走的時候,也不知怎麼回事,忽然感覺膝蓋一陣發軟,然後她來不及反應,一下摔倒在地,送到醫院後診斷輕微骨折,問題不大,但是醫生建議短時間内不要再運動了。
張大媽有苦難言,明明隔壁徐阿姨也會每天走兩步,身材身體保持得都不錯,怎麼到了自己這,就成骨折了?難道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一、時機把握得不對
很多人喜歡晨練,每天早起吃過飯,就出門哼哧哼哧一心走路,這是不對的。
如今大雪已過,萬物收藏,天氣越發寒冷,清晨從溫暖的室内出來,冷風一吹,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蹭蹭漲。更何況後面還要運動、呼吸,寒風吸入,心跳加速,對老人來說就會增加心源性猝死風險,這不是危言聳聽,每年都會有這樣的案例。
此外,不要以為早晨的空氣是最清新的,錯!
自然界的植物經過一夜,會産生大量二氧化碳,清晨反而是一天中空氣最渾濁的時候。在日出之前,植物沒有光合作用,不建議出門運動。如果遇到上班高峰期,到處都是汽車尾氣,隻會更污濁。
建議:每天早上十點左右,或者是下午三四點出門鍛煉比較好,最好挑有陽光的溫暖天氣。
二、飯後立即步行
所謂的“飯後走一走”,不是飯後立即走,而是應該讓身體先緩和一會兒。
一方面,人體血液會在飯後集中到腸胃,促進消化,此時突然運動,人體需要大量氧氣,心髒需要加大泵血量,但是血液又不夠用,這就會增加心肌缺血的風險,嚴重的還可能誘發心肌梗死,當然,這僅限于對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
另一方面,飯後立即走路,食物還在胃裡,颠簸之下會增加胃下垂的風險,尤其是那些吃撐的人。而且血液加速之後,也不利于消化,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胃病。
建議:飯後先休息15到30分鐘,消除飽腹感,之後再出門運動。
三、走路強度提高了
雖說走路本身不是什麼劇烈運動,但是也分散步、慢走、快走等等,有的人為了追求更高效率,不僅是選擇快走,而且還日行萬步。但是中老年人的半月闆是很脆弱的,長時間磨損膝蓋,容易引起關節積液、半月闆損傷,是以量還是要控制好。
強調一下,快走本身是沒問題的,日行萬步也可以,但是要因人而異。
建議: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一萬步這個起點高了,從四千步走起比較好,後續看情況再慢慢疊加,走路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四、被忽視的其他細節
比如說走路的場地,要選擇開闊平坦的地方,不建議走馬路邊,比如說走路雖然是較為舒緩的運動,但該熱身也要熱身。另外還有一些十分不起眼的細節,比如走路時不宜穿太緊的褲子,走路時鞋子的選擇,走路之前不宜喝太多水,走路的時候最好控制好節奏等,這些細節如果能夠注意好,走路則可以達到一個更好的鍛煉效果,而不是越走身體越差。如果是比較粗心的人,兩腿一邁出門就走,運動效果自然會比細心的人差一點。
是以,總的來說,走路雖然沒什麼門檻,但是想要高效率走路,走得比别人好,還是需要做下功課的,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适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參考資料 [1] 《同樣是走路!有的人越走越長壽,有的人卻走出一身病!原因在這!》.健康時報.2021-05-13 [2] 《科學走路才能強身健體》.人民網.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