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受害者孫卓不應該被指責

作者:掌上青島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受害者孫卓不應該被指責

“親愛的小孩終回家”

打拐電影《親愛的》在上映七年後

真正意義上趨近大結局了

.

但“回家”對于孫卓

也許就像突然發現世界是一個巨大謊言後

“楚門”所投身的新世界

倉促到了眼前

在實體坐标上,一個家庭團聚了

心理坐标上,面對重逢

他們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人販子殘忍分隔的不隻是一個家庭

十四年離散

還搶占了一個孩子18歲前

全部的人生記憶和親情歸屬

被拐賣的家庭如何面對重逢?

12月6日,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故事原型孫海洋的兒子,在被拐14年後被找到,一家人團聚認親。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受害者孫卓不應該被指責

不論是認親現場一家三口的擁抱與眼淚,還是回溯孫海洋一家人多年來西西弗斯式的尋子路,這個失去與尋回的故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支援買賣同罪”“被拐兒童新身份怎麼來的”……關于拐賣兒童背後社會、性别與法律問題一再被讨論。

與此同時,那個被尋回的孩子也面臨着一場巨大的颠覆:突然得知自己是一個被拐賣的兒童,一切都是假的,身份、名字、父母親人。

孫卓選擇留在山東與養父母生活以及表示不恨養父母的新聞一經曝出,引起許多網友“恨鐵不成鋼”式的熱議。

對于網上衆多旁觀者而言,這是一個有“标準答案”的判斷題,甚至是“送分題”:不論從被拐賣的背景,還是養父母(“買家”)養“兒”的動機、父母多年尋子的愛……來看,許多人認為一定要回到親身父母身邊。

而孫卓這位大家眼中的“被拯救者”似乎沒有交出一個大衆認可的滿意答卷。但他又做錯了什麼呢?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題,18年的感情也無法一夕抹去。

“認親後如何面對重逢”是孫卓一家人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沒有人能代替孫卓去面對,對于個體的選擇,我們應當祝福、了解而非指責。

“楚門離開後如何?”現實比電影更複雜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受害者孫卓不應該被指責

《楚門的世界》電影劇照,出生起就被凝視的楚門

經典電影《楚門的世界》裡,從出生起整個人生就被“展示”給觀衆、30多年一直活在全世界的目光下而不自知、父母朋友甚至人生的軌迹都是被導演設定……的主人公楚門,拼命逃離了那個關住他的“世界”。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受害者孫卓不應該被指責

突然得知真相的楚門

電影結尾,在觀衆的歡呼聲中步入真實世界的楚門,要重建自己的人生。

在某種意義上,孫卓就是現實世界的“楚門”。

從被告知自己身份開始,真與假的邊界就模糊了:血緣是假的,14年來的親情呢?即将認親的父母是真的,也是陌生的。

因為對孫卓最終跟随哪方生活的疑問,這場認親引發了更多關注,昨天,“符建濤 孫卓”的詞條一同登上了微網誌熱搜。

符建濤與孫卓都是14年前被同一人拐賣、今年被解救的孩子。所不同的是,符建濤記得拐賣的發生,記得自己的家人,記得很多細節“他說我帶你出去玩,小黃狗在外面等着我們呢。他把我扛在肩上,從小區栅欄翻出去……”,而另一個更幼小的孩子孫卓,對于這場拐賣記憶全無,也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身份,直到有一天,突然被告知真相。

很多網友說,符建濤比孫卓幸運,他記得自己的父母。還有人說,這才是不認賊作父的孩子,孫卓太不懂事了。這樣的議論在近日的網絡随處可見。

但,為什麼要将兩個受害者進行這樣的對比呢?

在充滿義憤的旁觀者的上帝視野中:

符建濤是一個幸運的孩子,他記住了拐賣的發生,帶着懷疑長大,很早确認了自己并非親生,帶着愛與感恩回到了父母的身邊,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孩子。

而孫卓一無所知的長到了18歲,從未懷疑過自己的身世,直到被告知自己的“來曆”,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做了人們心中“錯誤”的選擇,而後被指責是非不分。

對于孩子被拐賣的家庭與幼年被拐賣的孩子,“誰更幸運”是一個殘忍的比較。對于尋子的父母而言,他們的孩子健康平安的被尋回已經是最大的幸運。

符建濤毫無疑問是一個讓人欣慰的孩子,他與父母是雙向尋找,雙向惦念。

但“現實版楚門”孫卓,面對命運巨大的捉弄,生活天旋地轉的變化,也應當得到圍觀者的善意。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受害者孫卓不應該被指責

生活比電影更複雜,無論如何,對于孫、符兩家人而言,找回被拐賣的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兒。

希望孫卓與符建濤一樣,在與親人相認後,得到更多外界的善意而非指責,與家人重建起愛的連接配接。

作者 仝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