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孩子上了5年舞蹈課,我成功地避開了興趣班的三個坑

作者:有書少年

我希望她能廣泛地接觸社會、探索自然、體驗世界,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對于世界的認知。

——軒軒媽

上個周末,陪女兒去外地參加了一個舞蹈比賽,一路奔波、緊張比賽,回家後,已經是周日的傍晚了。顧不得休息,趕緊攤開作業,要把這兩天的作業補完。

要說不辛苦,那絕對是假的。

不少朋友問我:“孩子學跳舞,對成績和升學也沒有什麼幫助,當個興趣學學就行了,為什麼要堅持這麼久?”

是啊,一年的學費,不包括集訓和比賽的費用,單是平時上課,就要十多萬,還有日常接送,陪同練習和比賽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學習舞蹈不能幫助女兒提高學習成績,也無法為她今後的升學加分。

那我們的堅持,到底是為什麼?

回想起女兒學舞蹈的5年多時間,從當初的三歲多,到現在的九歲,将近2000個日夜的一路走來,上課、集訓、比賽......其間的堅持、迷茫、焦慮和困難,絕對不是“辛苦”兩個字可以涵蓋的。

支撐着我們走到現在的,是女兒在日複一日地堅持中所感受到的快樂,是在比賽中一路拼搏斬獲獎項所得到的成就感,是遇到困難擦幹眼淚表現出來的不放棄,是在學習中和老師同學建立的純真友情。

同時令我感動的,還有女兒對于舞蹈的熱愛,是她在跳舞時,臉上散發的來自心底的快樂。

當然,5年的學習絕對不是一帆風順,和許多家長一樣,我們也有不知道如何選擇興趣班的迷茫,有成績進入瓶頸期無法提升的困惑,還有無數次想放棄的念頭。

但好在,我們堅持了下來,也收獲了很多。

今天,想說一說,陪女兒上舞蹈課的這五年來,我的經曆和感受,以及,我所避開的三個坑。

女兒三歲準備上幼稚園時,興趣班的問題就正式提到了日程,我執着地認為:

我的孩子這麼聰明,怎麼能落後于其他的孩子呢?

我一口氣給女兒報了六個班,舞蹈、樂高、遊泳、繪畫、小提琴、英語。如果不是時間實在安排不開,我還想給她報個主持人、圍棋......

但是,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這樣的生活,真的有點吃不消了。

下班後,急匆匆地趕去幼稚園,接上她去上課,上完課回到家已經八點多了,趕忙洗漱一下就睡覺,孩子連坐下來搭個積木、看個卡通片的時間都沒有。

至于周末,就更像是在趕場,一個課上完了,立刻開車趕往下一個。往往,孩子在車上就睡着了。

累,還在其次,關鍵是,高強度的學習讓女兒對上課徹底失去了興趣,總是喊着不想學,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下樓玩。

陪孩子上了5年舞蹈課,我成功地避開了興趣班的三個坑

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思前想後,決定給女兒的興趣班做減法。

我反複比較了女兒目前的課程,最終,保留了離家近,并且堅持了一年以上的兩個班:舞蹈和小提琴。

每周兩節課,孩子的時間明顯多了,可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有時間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同時,我們可以更加專注于學習,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回家有針對性地進行複習。

像我所遇到的,加法和減法的兩難選擇,相信也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多一些嘗試,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但一味的加法,會讓孩子産生過大的心理壓力,令他們感到疲憊厭倦,也違背了“加法”的初衷。

是以,我們要有“減法思維”,甯精勿多,有的時候,減法,同樣需要勇氣。

當然,減法絕不是簡單地減掉一些數量,而是要聚焦時間和精力,加大對于目前課程的投入,深度學習,傾心陪伴,提高學習效率。

陪孩子上了5年舞蹈課,我成功地避開了興趣班的三個坑

我明白堅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我也明白“量變引發質變”的道理,是以,每周,無論風雨無阻,我都帶着女兒去上課。

雖然很多時候很累,也有些動搖,但是搖擺之間,女兒的未來最終戰勝了我的惰性。

一直以來,她都是班上全勤的孩子,除了生病和學校有活動,從不缺勤。

晚上回家,我會讓女兒每天練習半個小時左右。

這樣堅持了差不多兩年多的時間,我發現了新的問題。

女兒的水準始終停留在一個階段,沒有辦法提高,每次參加舞蹈比賽,成績都不是太理想。

我倍感挫敗,和女兒的舞蹈老師深聊後,又翻閱了很多資料,我終于明白了問題的根結所在:原來,努力并不是簡單的重複,更不是練習時間的簡單積累。

瑞典心理學家 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了一個概念: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是指以提高在某領域的水準為目的,而進行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訓練。

給孩子積累更多的刻意練習的機會,将一個大目标拆解為幾個小目标,在不斷地實作目标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内在驅動力,進而為孩子的心理上賦能。

和女兒一起上舞蹈課的另外一個孩子,剛來不到一年,進步卻很大。我很好奇,她是如何進步得這麼快,和她媽媽聊了聊,我才恍然大悟。

陪孩子上了5年舞蹈課,我成功地避開了興趣班的三個坑

晚上,孩子寫完作業之後,她都會讓孩子在家裡的客廳裡練習一會,把女兒的動作錄成小視訊,發給老師,老師給了意見之後,她再帶着女兒刻意的練習。

同時,她也會和老師一起,給女兒制定短期目标,比如,壓腿堅持三分鐘,原地轉50圈等等。

找到了問題的根結,我改變了方法,給女兒進行了刻意的練習,很明顯,孩子的興趣和成績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相比“好好練,别偷懶,要跳好”的大目标,針對孩子的不同狀況,制定可以達到的、清晰的小目标,孩子才有着明确的方向,也更能獲得突破。

這種突破感,會讓孩子重拾興趣,增加對學習的專注度和持久度,進而達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結果。

女兒的舞蹈和小提琴課一直上了下來,但相比舞蹈課,女兒明顯對小提琴課不太感冒,每次上課前,都會賴在我身邊,說不想上。

回家,讓她練琴,她磨磨蹭蹭,好不容易拿起琴,拉得也一點不走心,全然不在調上。

和老師溝通了,老師說孩子的樂感不強,音準也有待提高。

我沒聽懂老師隐晦的勸告,我固執地認為,老師的這些建議,是女兒努力的方向。

咬牙又學了一段時間,女兒再不願學了,她哭着喊:“媽媽,我不想學小提琴,一點不好玩。”

好說歹說,好言相勸,都沒有效果。逼着她去上課,效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

我很迷茫,不知道是該繼續學,還是放棄?如果放棄,豈不是前功盡棄了?

那天和女兒去遊樂園,趁她高興,問她為什麼不想學琴,她說:“不喜歡,沒意思。”

我找到老師,把我的困惑和孩子的感受說了,老師很直接地說:“孩子沒有很強的樂感,手指不夠長,小拇指也短,而且,她的性格活潑,很好動,不太合适學琴。”

想來想去,我最終放棄了小提琴班,讓孩子專注于舞蹈學習。

要說遺憾,當然也會有。不過,我的遺憾不在于她沒有堅持學下來,而是在于她沒有對于小提琴的興趣,還在于我沒有明白“适時放棄”的意義所在。

及時止損,别讓孩子産生厭倦,讓他們将精力投入更喜歡的課程上。

王人平老師說:“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種意志力,堅持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又何嘗不是一種意志力呢?相比于一味地堅持,認識自我,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是人生的一種更大的智慧。”

孩子喜歡學,我們全力支援,孩子不願意學,我們适時放棄。

或許,很多時候,孩子們曾經體驗過的這一份感受,就已經足矣。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原動力。

孩子的興趣培養,不應局限于興趣班,而是應該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山川河流、人文地理、科學自然、花鳥魚蟲,都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源泉。

現在,女兒的興趣班就隻有一個舞蹈,課餘時間,我們總是盡可能地陪女兒鍛煉身體,去公園去爬山去郊遊,和她一起塗鴉做手工。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競争激烈,成功的密碼不再是單純的分數和學習,未來如果想要孩子脫穎而出,就要為他們編制一張寬厚的知識網。

在興趣班裡,學的專、學的精。

在興趣班外,學的廣,學的多。

這種多元度、多角度的知識體系,方能支撐孩子走得更遠,也才能撐得起孩子的未來。

點個贊,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随時随地培養孩子的興趣,保護好他們探索世界的興趣和熱情,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