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多位文化名人的回憶作品、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諸多黨史文本的串聯……8日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辦的“故紙無聲訴風雲——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勝利80周年文獻展”正式開幕。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80年前,這場曆時近一年的大營救跨越粵港澳三地,保護800餘名文化名人全員脫險。展覽依托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中大量的珍貴曆史圖檔和文獻資料,以“時人寫時事”為切入點,結合場景搭建、文字視訊等多種元素,按照“以筆救國,号聲嘹亮”“凝心聚力,千裡營救”“留存文脈,開拓未來”三大部分,生動描繪了80年前這一驚心動魄的曆史畫卷。

展出衆多珍貴文獻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潘詠怡介紹,展覽甄選省立中山圖書館實物文獻40餘種,客觀、翔實地重制營救過程的艱辛和風險,其中既有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營救文化名人從香港脫險後發表的紀實文章,抗戰時期香港出版的進步報刊、抗日題材版畫,又有連貫、黃秋耘等參與營救工作者撰寫的相關回憶錄等。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茅盾在《脫險雜記》中對這場營救行動的評價——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策展團隊将茅盾、鄒韬奮、王作堯等人對大營救這一事件的回憶内容刻印在柱形牆面上,帶觀衆“沉浸式”地進入展覽。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基本上這次展出的都是珍貴文獻,因為民國文獻的紙張含酸性高,容易變黃發脆,儲存非常不易。”潘詠怡指引記者來到一處獨立展櫃前,隻見櫃中展品多為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文獻,包括夏衍、茅盾、梁漱溟、薩空了、華嘉等文化名人回憶作品在1943年前後的初印本,距今同樣有近80年的曆史,“這些文獻通常是在館内的閉架書庫封存,這次是首次展出,希望讓讀者可以親眼一睹這一時期出版物的語言表達、思想内涵,對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發掘文獻展品背後的動人故事

“文化名人大營救為中國百年文化薪傳,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潘詠怡介紹,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獲救的文化精英和愛國民主人士,成為各個文化藝術領域的上司者和佼佼者:茅盾曾擔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并主編《人民文學》雜志;夏衍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培養了大批電影人才;丁聰成為著名漫畫家;特偉後來創作出《小蝌蚪找媽媽》等脍炙人口的美術片作品,成為國産原創水墨卡通片的創始人……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故紙無聲,默訴風雲。記者注意到,展出文獻如作家夏衍的《走險記》(1942年版)中就記述了香港淪陷後,夏衍等人從香港用漁船渡海至澳門,再乘船轉都斛登陸,後由陸行至台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曆。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此外,薩空了的《香港淪陷日記》(1946年版)則從1941年12月8日戰争爆發開始記錄,直到1942年1月25日作者逃離香港為止,曆時共49天,其中不僅有薩空了本人在香港淪陷前後的經曆,還記錄了許多當時在港文化名人梁漱溟、鄒韬奮、範長江等數十人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展覽中,一本詩人徐遲的《詩歌朗誦手冊》也因背後的故事引發關注。太平洋戰争爆發時,徐遲在印刷所待印的《詩歌朗誦手冊》(1942年版)清樣毀于炮火,僅存一份初校稿。1942年初,徐遲逃離香港前忍痛銷毀了他的所有書稿,将該初校稿裝在一個熱水瓶内,從澳門經淪陷區帶至桂林後出版。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結合對營救路線的梳理,還挖掘出一批廣東以及香港、澳門等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獻資料,如1934年版《今日之四邑》,内有廣東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四縣舊照100餘幅;以及罕見的營救行動集中點“香港大中華酒店”舊照等。據悉,本次展覽将展至2022年1月16日,結束後還将去往江門台山進行流動巡展。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知多D】

時值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80周年,深圳白石龍營救文化名人舊址、惠州東湖旅店、河源福建會館……這些大營救沿途的紅色文化舊址及相關遺存,被精心保護、活化為紀念館,從南往北串聯起一條數百位文化民主人士走過的脫險之路。

12月8日,廣州主會場以及深圳、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東莞、江門8個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途經地接力關聯舉辦系列活動,共同講述這段動人的抗戰記憶。

抗戰期間,在中共中央指揮部署、東江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前身)主導下,800多名文化界精英、民主進步人士等從香港淪陷區陸續撤離。這其中,既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韬奮、茅盾、胡繩、梁漱溟、範長江、夏衍、蔡楚生等文化藝術精英,也包括國民黨軍政官員家屬、進步人士和國際友人。

首次展出!40餘種珍貴文獻再現80年前這場大營救

曆時十個多月,沿途跋山涉水,遭遇匪徒、躲過追殺、住過草寮……這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不費一槍一彈,護送全員脫險,無一人犧牲,無一人被捕。首批被營救的文化名人之一、著名作家茅盾在《脫險雜記》中評價:這場營救工作“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大營救的全線告捷,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對于保護中華文脈、為新中國文化建設留存有生力量更是意義深遠。

【記者】黃堃媛

【攝影】仇敏業

【通訊員】黃冬淩 何靖怡

【作者】 黃堃媛;仇敏業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