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閩南特色麻姥

作者:百陳

粩花

粩花也稱米花酪,大田俗語吃粩花,是指哪家的姑娘訂婚,應按鄉俗給鄉鄰、親戚、朋友分發喜糖、粩花。

粩花的純手工制作過程,很能讓人回味起傳統“古早”味。[1]

中文名粩花

外文名Laohua

别名米花酪

主要原料糯米,九棕芋,花生油,白砂糖,麥芽糖

是否含防腐劑否

閩南特色麻姥

粩花是大田前路及閩南地區頗受歡迎的佐茗佳品之一,制作曆史悠久。民間傳說是諸葛亮首創為劉備迎親之用。直到辦婚事之時,仍以粩花、麻粩、花生粩為訂婚糖品。

粩花香甜可口,風味極佳,入口酥脆松軟,甜而不膩,且不粘牙。傳統上還是用來拜天公的重要供品,又稱做“菜碗”。在大田前路及閩南地區,粩花與清茶,四果,十二碗素菜等,列為供奉天公的四大素食供品之一。相傳古代地方官員曾将它作為貢品送上宮廷,深得朝廷贊賞,故有“閩南貢品”之稱。

閩南特色麻姥

粩花是筵席上的珍馐,也是送禮佳品。人們探親訪友時,常以包裝成袋的生酪、麻酪或杏仁酪為面前禮,在茶鄉,以茶待客,熱茶配粩花,真正“古早”味。海外僑胞、港澳台胞、外鄉遊子歸來,都要嘗一嘗這家鄉特産,傳回時不忘順手捎帶,讓異國他鄉的家人、親友共同分享。

屏山以銷定産,確定産品新鮮。

粩花确實是一個很老很老的行當,始于哪年哪月?已老得無從查證了。民間傳說是諸葛亮首創為劉備迎親之用,如果此說屬實,當有1700多年曆史了。有的說宋元時泉州就有人做了,有的說始于乾隆年間,還以一個故典為證。清代泉州英都舉子洪世澤,中博學,被召至武英殿纂修志書,常得乾隆帝指點。某日帝生日,洪世澤奉上家鄉的粩花為禮。紅豔豔的色彩一下子引起皇帝的興趣,嘗了一口,頓覺香脆可口,遂将粩花定為宮廷甜點,并讓洪世澤家人授藝,粩花自此“一朝聞名天下知”。

閩南特色麻姥

粩花雖是膨化食品,但在過去身價不菲,并不能常吃到。逢祭神做節,或喜慶之時,才會擺上一盤,惹得饞嘴小孩繞桌不去,淌着口水舔着手指頭看直了眼。待諸禮做畢,方可分食。

制作粩花的工序很繁雜,從做粿幹、米幹、熬糖、裹粩花米每一道工序均是手工制作。

糯米、九棕芋、花生油、白砂糖、麥芽糖是制作主要原料。先将精選的糯米浸泡(至少要72小時),洗淨瀝幹,磨成粉狀,拌成粉團,蒸熟後,按一定比例加入九棕芋磨醬泥攪拌,混合均勻,分成大團塊,再摻糯米粉,碾壓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曬至八成幹後切條,再曬至九成幹為半成品,以備油炸。

閩南特色麻姥

油炸時,要用陰陽油來炸胚,要将油分成兩鍋,将半成品的“坯模”先放入溫度約50~60℃鍋裡,再用第二鍋中的熱油(油溫約120~150℃)逐漸數次舀入第一鍋中,使其逐漸加熱至蘇醒舒展,用鏟子來回打着轉,粿條慢慢膨脹,待伸直後,再全部放入熱油鍋中進行油炸。經數次翻動,待坯幹稍有脆勢,沒有軟心時即油炸完成。

炸粿幹需要技巧、火候與時間都是得注意的事,而用九棕芋做輔料,則是可以炸出更香松的粿仔。隻有外殼薄,口感才能松脆、細綿、柔軟。

閩南特色麻姥

熬糖工序,要求很嚴格。林師傅說,一般15千克白砂糖配30%的水,把白糖熬到一定的濃度,煮煉至似桂圓肉色,那樣軟硬相宜時退火,加入麥芽糖拌勻,再架上溫火,煮沸。林師傅說,麥芽糖濃度必須配合制作時的氣溫去調節,才能做到不黏牙,酥脆酥軟。

在這之前還要先做好粩花米幹。制作粩花米幹要先把洗淨的糯米浸透、蒸熟,曬幹後再油炸、瀝幹。這些工序都準備好了,就把舒展好的粩花粿分批下到熬好的糖鍋裹糖,待其浮于糖面,立即撈起,放在事先備好的米幹上滾動,粘上厚厚的、均勻的一層即可。若裹上芝麻、花生仁粉、杏仁粉,便成麻粩,花生粩,杏仁粩。再用篩子篩掉多餘部分粉粒,就大功告成。

閩南特色麻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