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作者:一界oneworld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前言:琉球曾是中國藩屬國,時間長達500多年。雖然琉球在1879年就被日本吞并,但仍有不少國人關心琉球問題。尤其是美國1972年向日本歸還琉球行政權時,引出了中日釣魚島争端,更讓國人耿耿于懷。本文試圖從曆史和大國關系等角度,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琉球王國:曾是中國的鐵杆藩屬

01

萬國津梁

琉球群島位于中國以東、日本以南的東海外圍,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跨度約1100千米,是中國東海與菲律賓海的分界線。整個琉球群島包括3個較大的島群,即北部的奄美諸島、中部的琉球諸島和南部的先島諸島,陸地面積約3000平方公裡。其中最大的2個島嶼是沖繩島和奄美大島,面積分别為1204平方公裡和712平方公裡。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琉球群島地理位置 資料圖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琉球群島在古代曾是中日之間以及東北亞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中轉站,有“萬國津梁”之稱。也正因為其海上貿易的樞紐地位,元明時期的倭寇便主要以琉球群島為基地,猖獗一時。

順帶一提,早期的倭寇基本都是日本人,但後期的倭寇已主要不是日本人,而是明初實施海禁政策以後東南沿海失去生計的中國人,他們亦商亦盜,采取相似的方式騷擾中國東南沿海,故也被稱為倭寇。在《明史•外國傳•日本》中就記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抄掠嘉興、蘇州、無錫、南京等地,“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這是題外話。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明朝《倭寇圖卷》 資料圖

02

初次交往

中國與琉球交往,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是在《隋書•列傳•琉求國》中:“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今福建)東,水行五日而至。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并記述大業三年(607年),“炀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

次年(608年),“帝複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帝遣武贲郎将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今潮州)浮海擊之。初,棱遣人慰谕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棱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

這段記載文字不長,但資訊量卻比較大:一是“不知其由來”,證明中原王朝在此之前對琉球并無了解;二是“言不相通”,證明當時琉球的原住民不是來自中國;三是中國與琉球的初次官方交往,因為“流求不從”, 隋炀帝就發動一場戰争;四是“焚其宮室,虜其男女”之後,就斷絕了來往。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琉球的地理位置 資料圖

在那個時代,通過戰争手段開疆拓土是很正常的。可這一仗打完了,也打勝了,軍隊卻撤走了,并“自爾遂絕”。雖然官方交往中斷,但由于距離不遠,民間交流持續不斷,東南沿海的中國人也陸續移居琉球。尤其是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之後,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明洪武二十五年(179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友善貢使往來,賜閩中舟工36姓予琉球。這些移民使琉球受中國文化影響日深,漢語也開始成為琉球的官方語言。

03

明清藩屬

琉球王國第一部國史《中山世鑒》,記載了從神話時代開始的琉球曆史。該書成書于1650年(清順治七年),是用漢語寫成的。内稱“蓋我朝開辟,天神阿摩美久築之。……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年後,隋炀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

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虬者,無角之龍也。意思是琉球群島猶如一條巨龍蟠旋在大洋之中。可能是古代中國将龍作為帝王的象征,史官寫史多有忌諱,是以在《隋書》中寫為“琉求”,《元史》又寫作“瑠求”,用的都是諧音。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康熙禦賜琉球國王金匾——中山世土

明洪武五年(1372年)1月,明太祖遣行人楊載向琉球釋出诏谕。這是自隋朝以後,中原王朝與琉球之間有記載的再次官方交往。當時,琉球分為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分别位于琉球群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史稱“三山時代”,以中山國最為強大。

據說,就是這一年,琉求被改為琉球,意為整個群島猶如一串琉璃玉和珍珠球。當年12月,琉球中山國王察度遣其弟泰期等随楊載入朝,貢獻方物。這是琉球第一次向中原王進貢。次年,山北國王和山南國王相繼遣使向明朝進貢。這樣,琉球三國均開始向明朝進貢,并使用明朝年号,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

明永樂二年(1404年)2月,中山國王察度去世,明成祖朱棣遣使赴琉球祭吊,并頒诏宣布世子武甯“襲爵位”。這是琉球受中國冊封之始,此後,琉球三國凡新國王嗣立,都會請求明朝冊封,并形成朝貢和冊封定制。

明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志征服另外兩國,建立統一的琉球王國。明王朝冊封中山國王為琉球王。此後,琉球王國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進貢,每一代國王嗣立都會請求并接受冊封。清朝建立後,一切依照明朝定制進貢和冊封。

04

一國兩屬

1609年,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軍隊侵入琉球王國,攻占王城首裡。薩摩藩軍隊大劫7天,一切可以搬動的财物全部運走,還将琉球國王尚甯及100多名官員俘虜至鹿兒島羁押。

1611年,尚甯被迫與薩摩藩簽訂《掟十五條》,承認薩摩藩對琉球的控制,并割讓部分島嶼後,才得以釋放回國。此後,薩摩藩不僅控制了琉球王國,也控制了琉球與中國的貿易。

雖然如此,日本仍視琉球王國為獨立國家,對琉球與中國之間的進貢和冊封體制也持認可态度。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

1853年7月,美國海軍準将佩裡率4艘軍艦闖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内海,直到橫濱附近,向日本提出通商要求。這就是日本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黑船事件 資料圖

雙方在商談《神奈川條約》過程中,美國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但日方對佩裡表示,琉球是主權國家,日本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這樣,1854年7月11日,佩裡與琉球王國在首裡城簽訂了開放那霸港口的《琉美修好條約》,條約所使用的是中、英兩種文字。可見直到這時,琉球王國雖然被日本強藩所控制,但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

日本侵吞:大清王朝難辭其咎

“生番”事件

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後,開始廢藩置縣,薩摩藩在1871年改為鹿兒島縣。随着國力的上升,日本開始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已經為其所控制的琉球王國首當其沖。當時,一些内閣大臣就多次向明治政府建議,要求采取積極的措施,把琉球王國變為日本所屬。

可琉球是清王朝藩屬國,那個時候日本對清王朝還存在敬畏心理,需要考慮清王朝的反應。正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事,讓日本人找到了借口:1871年9月,一條載有66名琉球人的船隻遇到大風,漂到了台灣的原住民住地,被圍殺了54人,另外12人僥幸逃過一劫,後被清政府護送回國。

1873年,日本2名使者到中國換取1870年與清政府簽訂的《天津修好條約》和《通商章程》文本。清廷官員在與日本使者閑談時,說起之前發生的台灣土著居民殺死琉球人之事,并用歧視性語言說“殺人者皆屬生番,系化外之民”等。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牡丹社事件 資料圖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日本早已蓄意吞并琉球,正愁不知該從何處下手,不期意外抓到“生番”、“化外之民”這個把柄。2名使者回到東京彙報後,日本政府立即“代表”琉球與清廷交涉,并派軍隊在台灣登陸,攻打“生番” 居住的“化外之地”,懲治殺害“日本屬國難民”的兇手。

日本此舉很聰明:清廷要麼認可其攻打“化外之民”,要麼承認琉球是“日本屬國”。最終在英國公使的斡旋下,1874年10與31日,恭親王奕䜣與大久保利通簽訂了《北京專條》,清政府被迫承認台灣“生番”錯殺琉球人是“對日本國屬民的胡亂加害”。這相當于承認了琉球是“日本屬國”。這樣,日本的目的完美達到,摸清了大清王朝的底牌,下一步就是直接吞并了。

琉球亡國

大久保利通回國後,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處置琉球的最建立議,并立即着手實施。1875年7月10日,在大久保利通的直接安排下,日本内務大丞松田道之等抵達琉球,宣布日本政府的以下決定:禁止再向中國朝貢、派遣使節及清帝即位時遣使慶賀;琉球國王更替時,禁止接受中國冊封;琉球改奉明治年号;在琉球設定鎮台分營(即駐軍);實行藩制改革等。

對此,琉球方面反複與松田道之交涉,要求保持琉球王國國體和政體,也不肯斷絕與中國的關系。

眼看琉球亡國在即,1876年12月10日,琉球王尚泰派使臣向德宏、林世功等秘密前往福州,向閩浙總督何璟和福州巡撫丁日昌遞交琉球國王密信。1877年6月24日,何璟和丁日昌聯名将此事上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請求駐日公使何如璋與日本交涉。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琉球王尚泰 資料圖

與此同時,琉球國王還派遣官員到東京,向西方各國駐日公使遞交投訴,向國際社會求援。但無論是清政府還是西方國家,此時似乎都是看客。尤其是名為宗主國的清政府,認為琉球價值不大,反應消極,隻是為了宗主國面子,表面上對日本提出交涉,實質采取不幹涉政策。

1879年3月27日,松田在首裡正式宣布廢除琉球國王,指令交出有關土地、人民等一切文書,下令琉球國王尚泰移居東京。4月4日,日本宣布琉球王國改為沖繩縣,并派遣了第一任縣令,琉球王國滅亡。

此後,日本一方面在琉球采取血腥欺壓政策,一方面在教育、文化、司法等領域全面去琉球化,同時向琉球群島移民,琉球逐漸日本化了。

分島方案

琉球王國滅亡後,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國,開展“複國運動”,先後向清總理衙門遞呈請願書28份,要求清廷就琉球問題向日本交涉。1879年6月12日,美國下野總統格蘭特通路天津,李鴻章請他就琉球問題進行調停。格蘭特慷慨答應。

7月22日,格蘭特與日本政要伊藤博文等舉行會談,并在8月10日會見明治天皇。在會談中,格蘭特認為日本吞并琉球将“斷絕清國與太平洋之通道”,建議日本“予彼以太平洋之廣闊通路”。不得不說,這個具有海權意識的美國人,一眼就看出琉球群島對中國的戰略價值。

格蘭特還提出“三分琉球”方案,即:琉球本島等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複琉球王國;将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将奄美大島等島劃歸日本。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美國前總統格蘭特 資料圖

1880年3月,日本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島、改約”案,即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南部諸島如宮古島、八重山等則歸清政府管轄。清政府有意接受此方案,并準備在劃歸清政府的先島群島恢複琉球王國。但琉球王國使臣再三表示:先島諸島土地貧瘠,無法生存,萬不可接受,請求恢複琉球全境。

對此,日本怎麼可能同意?清政府與日本經過8次商談,于1880年10月28日按日本意見草簽了《琉球條約》及《酌加條款》。眼見全境恢複的目的達不到,琉球王國使臣林世功在北京總理衙門前自殺,以示抗議。林世功自殺後,清政府也拒絕在談判條約上簽字,協商破裂,琉球複國努力失敗。

後中日兩國在1882年又進行過一次談判,也沒有任何結果,此後就不了了之。甲午戰争(1894-1895年)後,中國慘敗,台灣和澎湖列島都被迫割讓給了日本,琉球群島就更無從談起了。現在想想,如果當時琉球使臣同意分島方案,琉球王國還有一線生機,至少沒有今天的釣魚島争端了。可曆史無從假設。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甲午中日戰争 資料圖

宿命之殇

應當說,琉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被日本吞并是一種必然。琉球王國自明初開始成為中原王朝朝貢體系的一員,與越南、北韓等其他藩屬國相比,有兩點不同之處:一是因海路相隔,納入朝貢體系的時間比較晚;二是中原王朝從來沒有直接統治過琉球,而對越南和北韓都或長或短地直接統治過。

在曆史上,中國與琉球,隻是宗藩關系,并非直屬領地。事實上,琉球由于弱小,需要保護,才對中原王朝相當忠誠。而中原王朝是陸上大國,海權意識淡薄,認為琉球價值不大。

是以,在日本對琉球采取種種行動直到吞并之時,清王朝并沒有盡到宗主國之責,沒有全力保護,甚至還同意與日本分割琉球。

反觀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在國力上升後,在領土擴張上就是一隻“餓狼”,其“大陸政策”的目标直接瞄準了北韓、中國和東南亞,對琉球這塊近在嘴邊的“肥肉”,哪會放過?

退一步說,即便清政府在1879年采取強硬态度,迫使當時日本吞并琉球計劃落空,但中日甲午戰争之後,琉球王國也沒有生存的可能。是以,毗鄰日本,是琉球王國(以及北韓等)的悲哀,是一種宿命。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琉球群島風景 資料圖

戰敗投降:日本退出琉球

退出琉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1943年11月22至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讨論協調對日作戰及戰後處置日本的軍事政治等問題,并于12月1日在重慶、華盛頓、倫敦同時發表了《開羅宣言》。

宣言稱:“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包括熱河)、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将日本驅逐出境。”

1945年7月,美、英、中三國首腦(蔣未參加)和外長在波茨坦舉行會議,并于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投降。公告第8條明确:“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将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内。”即不僅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必須歸還中國,盟國還決心要求日本放棄對琉球群島等本土以外的島嶼主權。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波茲坦公告》的簽訂 資料圖

1945年9月2日,日本與各戰勝國簽訂了《投降書》,載明“我們(日本)茲擔承日皇、日本政府及其繼承者忠實實行波茨坦公告的各項條文”,正式對《波茨坦公告》予以認可和接受。

美軍在1945年3月至7月的沖繩戰役後控制了琉球群島。1946年底,美國向聯合國遞交了托管琉球群島提案。1947年4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于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等島嶼交由美國托管。

美國托管

1951年9月8日,美國操縱相關戰勝國與日本在舊金山簽訂了《對日和平條約》,其第3條載明:“日本同意美國對北緯29度以南之西南群島(含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 、孀婦岩南方之南方各島(含小笠原群島、西之與火山群島)和沖之鳥島以及南鳥島等地送交聯合國之信托統治制度提議。在此提案獲得通過之前,美國對上述地區、所屬居民與所屬海域得擁有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權利。”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舊金山和約》的簽訂 資料圖

《聯合國憲章》第77條規定,托管制度适用于下列各類領土:現在委任統治下之領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或将自敵國割離之領土、負管理責任之國家自願置于該制度下之領土。琉球群島屬第二類。

第78條又規定:“凡已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者的領土,不适用托管制度。”對于已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日本而言,同意琉球群島由聯合國托管,也就是事實上認可了琉球群島不再是其領土。

第76條規定:“托管制度之基本目的應為:促進國際和平及安全。增進托管領土居民之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之進展;并以适合各領土及其人民之特殊情形及關系人民自由表示之願望為原則,且按照各托管協定之條款,增進其趨向自治或獨立之逐漸發展。”

也就是說,托管的目的,是使被托管地最終走向自治和獨立。例如美國托管的南北韓就在1948年獨立了,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後來成立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是以,琉球一度出現了複國的曙光。但美國後來并未遵循聯合國憲章規定,而是在1972年把包括琉球群島在内的上述島嶼的行政權交給了日本。

琉球地位

不少國人對日本侵占琉球耿耿于懷,對二戰以後琉球的地位問題也是各有看法。曆史上,琉球曾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向中國朝貢,受中國冊封,時間長達507年(1372-1879年),但從來不是中國直屬領土。

抗戰後期,國民黨政府曾有過收回琉球的念頭。1942年11月3日,時任外交部長的宋子文在《大公報》發表的答記者問中說:“中國應收回東北四省、台灣及琉球,北韓必須獨立。”蔣介石1943年3月出版的《中國之命運》一書中,也提到“琉球、台灣、澎湖、東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無一處不是保衛民族生存之要塞,這些地方之割裂,即為中國國防之撤除”。

但開羅會議之前,蔣介石在準備相關提案時,政府相關部門對是否要求收複琉球存在很大分歧。經反複會商,最終形成隻提“收複1894年(甲午戰争)以來日本所取得及侵占之領土”,即“隻提東北、台灣和澎湖列島,不提琉球群島”的提案。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開羅會議 資料圖

蔣介石在1943年11月15日的日記中解釋原因是:“琉球與台灣在我國曆史地位不同,以琉球為一王國,其地位與北韓相等,故此次提案對于琉球決定不提。”蔣決定不提琉球問題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會引起美國誤會,當時中美之間在抗戰的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

可令蔣沒想到的是:在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主動提到琉球問題,并“不止一次詢問中國是否想要琉球群島”。蔣回答說“中國願與美國共同占領琉球,并最終在一個國際組織的托管下由兩國共同管理。”

會後,蔣介石在日記中記載:“東北四省與台灣澎湖群島應皆歸還中國,惟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托中美共管,此由餘提議。”并解釋作此提議是基于以下考慮:“以安美國之心,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屬日本,以此區由美國共管比歸我專有為妥。”

埋下隐患

事後分析,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上之是以主動提出琉球問題,主要原因應該是看到中國在法西斯同盟中的戰略價值和巨大作用,從維護同盟關系角度考慮的。

早在1942年初,羅斯福在國會呼籲援華抗日時就曾說:“中國雖然落後,武器裝備糟糕,但是中國軍人卻非常頑強,……如果中國投降日本,會出現什麼情況?”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盡了最大努力,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在戰後得到适當的補償是理所當然的。

琉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将其從日本手上剝奪并交給中國作為補償,也是順理成章的。而蔣介石之是以不要琉球、隻要求中美共管,除了日記中所說的考慮外,可能還有隐藏在背後的原因:出于對自身實力的不自信,擔心能否有效治理琉球、擔心戰後對日關系等等,因而希望先由中美共同托管,再考慮下一步行動。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當然,這隻是分析和推測。後來由于3個原因:

一是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去世,後任總統對華态度有所改變;

二是美軍經3個多月的血戰,以7.5萬人傷亡的代價,在1945年7月占領琉球群島,不願意讓他人分享成果;

三是内戰爆發,國民黨政府已經無暇顧。

中美共同托管琉球之事也就不了了之。實際上,中國在開羅會議上所提的要求全部得到了滿足,如果當時在羅斯福詢問時同意接受,琉球群島會不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呢?曆史就是曆史,沒有如果。

可問題是,琉球問題引發了後來的釣魚島争端。而關于釣魚島争端的種種問題,留待後續詳談。

深度解讀:琉球的前世今生

釣魚島 資料圖

作者 | 桅杆

來源:一界團隊

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一界oneworld”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