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創突圍戰:龍頭頂天,中小企蓋地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裡的“大”,于國家而言,有兩個。

一個是大機遇,是中國在追趕世界先進國家,實作民族偉大複興上的大機遇;另一個則是大挑戰,發展方式要轉型,“卡脖子”問題要解決,創新短闆要補齊,個個都是大挑戰。

當下,經濟增速換擋、新舊模式切換,科技創新擔當着為未來發展突圍的曆史重任,應該如何從産業的層面去落實,高效協同産、學、研一體化,仍是一條需要不斷探索的道路。

令人鼓舞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一個新思路--共享創新,打造科創共同體。

共享創新的提出,首先離不開大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40多年,如果以每十年作為一個時間階段,經濟發展模式大緻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設立了深圳、珠海等四大經濟特區,實行引進外資、發展加工制造業大試驗,同時試驗性地放開個體工商戶,這個試驗成功為後來更大的改革開放做了突破,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第二個階段,是“92南巡”後,加大了對外資以及私人企業的開放力度,改革開放迎來了新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2001年加入世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出口加工導向型是那個十年中國經濟的基本特點。

第四個階段,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基建+地産的新模式崛起,中國進入了大搞基建的年代。

這麼一梳理,前三個階段的特點很類似,其實就是招商引資,然後内部再放開一些私人領域,利用的是我們自身較為廉價的經濟資源,比如土地、勞動力等,去推動經濟發展。總結來說,就是依靠外力為主,内力為輔。

但到了第四個階段,内力外力發生了變化,内力成為新的發展引擎。具體表現在資金、技術上,前三個階段的錢主要是依靠外面的,但從第四個階段開始,就慢慢切換成依賴内在的,基建+房地産的組合見效快,但必不可少的配套就是加大貨币供給,簡而言之就是大放水。不過,這種發展模式,到今天基本已到飽和期,也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刻。

同時,放眼世界,大國博弈、地緣政治愈發複雜、新保護主義、對高科技産業話語權的争奪也越來越激烈,特别是近幾年發生的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更讓我們看清了自己在先進技術上的薄弱,不掌握科技制高點,隻會重演“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

如果說轉變發展模式是中國現階段和未來的内在必然需求,那世界局勢的發展則是中國必須順應的外部趨勢,内外壓力下,促使我們國家需要确立新的發展路線。

所幸,新的路線已經确立,那就是向科技創新要發展動能。但是,這又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荊棘滿地,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非常大。

衆所周知,科技創新意味着巨大的資金和智力投入,需要的配套不僅僅是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資源,而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投入,投入大、耗時長、見效慢,更重要的是,失敗的風險還非常高,如果失敗了,等于大量的投入就打水漂了。

在世界經濟史上,能夠成功地從低端加工制造業轉型更新到依靠科技創新的國家,屈指可數,而曆經長時間高速增長,卻無法再進一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很多,南美、東南亞就是重災區。

能夠成功突圍的,正好是全球四大灣區中的兩個--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這兩個灣區,一個代表最前沿的科技創新,一個代表最先進的制造,雖然兩者在産業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底盤都很類似,都是通過科技要效益。

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兩大灣區VS南美東南亞,最開始的發展路徑或許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終在轉型更新的時候分道揚镳,一個向上,另一個則向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前兩者在科創上有所突破,而後兩者卻在科創上折戟沉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成功的灣區,正是目前國家需要學習的對象。

科技創新不管怎麼走,都離不開資金、技術、人才幾大關鍵要素,而要同時彙聚這幾大要素,到現在為止,有兩種相對有效的模式。

一個是靠國家,另一個則是靠市場。

舉國體制咱們不陌生,市場經濟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各自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舉國體制,就是動用國家财政、行政力量,大規模地聚集各大要素,然後快速出成果,這在坊間說得最多的,就是原子彈的研發;市場經濟的例子就更多了,美國模式就是流傳最廣泛的一種,通過資本市場聚集資金,通過大學教育以及移民政策聚集人才,再通過大學、研究機構以及企業自身解決技術研發問題,矽谷出了那麼多的高科技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

國家和市場兩種模式,都有可取之處,但如果單純依靠國家,等于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财政會吃緊,同時,還要兼顧對效率和市場的要求;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同樣需要大量的投入,雖然可以通過資本市場解決,但市場本身是逐利的,如何確定市場能夠始終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也是個問題。是以,如何有效地将國家和市場相結合,才是一個好方向,也很适合我們的國情。

和當初改革開放選擇試驗田一樣,要進行科技創新的探索,也需要試驗田,國家選擇了粵港澳大灣區,并給予政策、體制機制上的優惠。

但試驗田有了,該怎麼耕好這塊田?

科技創新的巨大投入以及巨大風險,決定了單打獨鬥很難突圍,即使有國家意志,也必須在已經具備一定的産業基礎上進行,也必須利用和發揮好龍頭的作用,先強帶後強,最終形成高科技産業生态,才能達到共同強大。具體來講,那就是共享資源、共享能力、共享市場、共享平台、共享成果。

這在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有很明顯的表現,多年的發展,在那裡有你耳熟能詳的世界級大企業,也有數不勝數的中小企業,大與小,分工合作、協同發展,最終分别形成了世界級的科創生态、智造生态。

回看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這裡有“9+2”城市格局,既有香港這樣的國際級金融中心,也有深圳這樣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還有廣州的貿易、東莞佛山中山的制造業,可以說是集齊另外三大灣區--紐約灣區金融、舊金山灣區科技、東京灣區制造之混合體。

經曆了40多年的高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電子、網際網路等高科技産業叢集,培養出像華為、騰訊、比亞迪這樣一大批有實力的高科技企業,可以和全球的巨頭展開競争。然而,在關鍵的基礎架構、底層技術方面,和世界先進水準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這也是被人“卡脖子”的原因。

不過,這也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如何運用好國家給予的政策、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好市場機制,利用好灣區已經積累的産業、資金、人才、技術等等的優勢,從企業内部創新共同體到共享創新灣區,先強帶後強,并從科創灣區到輻射全國、連結全球,完成國家和曆史賦予的重大使命。

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兩個具體方向需要重點關注,一個是基礎科學研究和底層技術,在一定時期内集中、精準地攻克幾項關鍵技術領域,并層層推進;另一個則是以更開放的姿态,尤其是大企業,可以探索通過開放專利、開放技術、開放平台,使更多中小企業獲得發展機會,進而形打造完善、合作、協同、共赢的高科技生态。

在今天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峰會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就這兩個具體方向做了詳實的講解。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之一,大灣區的企業正在大步向前。

以華為為例,在經過長達數十年的高研發投入,華為已經掌握了核心的5G通信技術,這是未來智能化世界必不可少的傳輸和承載技術。在3GPPRAN第187次會議關于5G短碼方案讨論中,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認可,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

華為旗下的海思,出品麒麟手機晶片、巴龍基帶晶片、鴻鹄智慧顯示晶片等,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智能手機也擠進過全球第二,若非不是美國不斷“卡脖子”,華為智能手機或許已經沖進全球第一。不過,華為作為燒不死的鳳凰,仍然會繼續再自主創新路上奔跑,它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更長遠的6G技術、智能化的研發。

在另一個全球都在争奪的領域--新能源,比亞迪同樣奮力向前。在電動車三大核心領域--電池、電機、電控,比亞迪實作自主可控,在終端産品--電動車,比亞迪有自己的品牌,在更長遠的儲能、智能化交通領域,比亞迪投身于電化學儲能技術、雲軌的研發。

如果說華為和比亞迪代表的是硬體科技創新,那騰訊所代表的就是軟體技術創新。

作為國内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騰訊在2018年便開始在共享創新上謀篇布局。在“930”做出組織架構調整,加大針對B端的研發投入,特别是雲計算、人工智能、大資料技術。随後的幾年,騰訊的這些技術陸續應用到各行各業,為企業賦能。

今年,騰訊拿出1000億,其中500億用于“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另 500 億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除了軟體技術,騰訊今年還啟動硬體領域的“造芯”計劃,上月公布AI 推理晶片“紫霄”、視訊轉碼晶片“滄海”和智能網卡晶片“玄靈”,對應三種不同的使用場景;除捐助資金,騰訊長期堅持開放技術能力、技術人員、技術平台,助力社會單元開展科技創新。

在今天的科創峰會上,騰訊宣布啟動“騰訊技術公益創投計劃”。

依托騰訊公司的科技能力、産品優勢,和騰訊技術公益計劃的内外連接配接能力,鼓勵缺乏技術支援、營運指導、傳播管道、志願者能力及資金資助,且長期耕耘在資訊無障礙、應急救災、科技助老、生态環保、文化遺産保護等社會價值創造、創新領域的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自主報名,經專業機構評審和篩選後,為入選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資金、技術、資源支援方案。

該計劃旨在倡導技術公益,鼓勵社會專業力量通過以技術能力應對公益痛點和社會問題,創造技術公益開放生态。

國家提出要實作共同富裕,對于這個話題,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富人捐錢,窮人受接濟,但這都隻是财富配置設定層面的事,是存量調節,而比存量調節更重要的,是做增量,隻有把蛋糕做得更大了,才能分到更多。

增量向何處拿?

科技創新就是一條路子,在經濟發展換擋的當下,通過科技提高生産力水準,提高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運作效率,才能更好地産出增量。

國家也提出要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如何在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上形成合力,最終成功突圍,靠的依然是科技創新。

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發揮龍頭的帶動作用,打造科創共同體,形成共享創新生态,不僅僅是大灣區,也是我們國家需要努力突圍,更是有責任有擔當的大企業的職責所在。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大事,也是這個時代的大勢,不僅僅關乎國家生存,也是民族崛起、通過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

要走好這條路,不單單是國家和政府的義務,也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而是政、産、學、研等多方位,共同推進。

而騰訊作為共享創新的其中一個倡議者和探索者,正在和各方一起,努力往前走。

本文源自格隆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