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團精神:安邊固疆,天山南北書寫忠誠篇章

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牆壁上的20個大字,诠釋着兵團的“前世今生”。

波瀾壯闊的曆程,孕育了熠熠生輝的兵團精神。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釋出部隊整編指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儲存起來,拿起生産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将指令你們重新拿起戰鬥的武器,捍衛祖國。”一聲令下,十萬将士開始脫下軍裝、就地轉業,成為保衛新疆、建設新疆的重要力量。

1954年10月,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年、複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加入兵團行列,投身新疆建設。他們紮根天山南北,創業戈壁荒原,在綿延數千裡的國境線上,擔負起屯墾戍邊的神聖使命。

開荒初期的兵團駐地,環境惡劣、物資匮乏、條件艱苦。軍墾戰士們沒有住處就自己挖“地窩子”,沒有工具便就地取材編柳條筐,沒有畜力就靠人拉犁,喝的是澇壩水,吃的是大鍋飯,但大家堅持開荒造田、架橋修路,每天準點列隊出工,集體勞作,讨論生産,共同學習。“上班一擔肥,下班一擔草,中午打沙棗,晚上圍着火爐剝棉桃”,是當時每天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沙海老兵”是屯墾戍邊中湧現出的英模集體,是兵團精神的生動實踐者。他們在天山南北奉獻赤膽忠心,成為矗立在兵團人心中的一座豐碑。

前不久,在“沙海老兵”楊世福的家中,精神矍铄的老前輩再次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1949年12月,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軍五師十五團的1800餘名将士,從阿克蘇出發,徒步行軍橫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于12月22日抵達南疆重鎮和田,勝利解放這座古城。此後,十五團官兵留守和田。“踏上這片土地,一留就是一輩子。”楊世福老人飽含深情地說。

天山南北,千裡邊關,像這樣的兵團人成千上萬。張媛是土生土長的兵團子女,2008年大學畢業後,她回到了兵團第十四師47團老兵紀念館工作,數年如一日向參觀者講述老兵故事,弘揚兵團精神。

回望曆史,一代代兵團人紮根祖國邊陲,傳承着用辛勞和汗水、鮮血和生命創造的光榮傳統,為屯墾戍邊事業默默獻忠誠、獻智慧、獻青春、獻終身。

(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