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作者:浦峰捉影

#靠浦薦寶#

故宮敦煌特展雖然展出了不少文物,但靠浦君@浦峰捉影更喜歡看的還是那些經典的壁畫,當然,所有壁畫都是複制或臨摹的。

雖然一般意義上,大家都是鄙視、不屑看複制品或臨摹品,畢竟和原物還是有差距的。但總比看不上要好。而且随着現在科技的進步,複制品的精确度都越來越高。我們還是能夠從中領略到其中的美學或曆史價值。

本篇就給大家看下敦煌特展展出的部分精彩壁畫。

每一幅壁畫内容都極多,又耐看,是以沒法全部呈現,挑了靠浦君@浦峰捉影自己喜歡的一些局部。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畫面依據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文繪制,記述了罽(ji)賓國僧人佛陀波利翻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緣由。作品對于自然的描繪十分精彩,圖中青山疊翠,細水蜿蜒。旅人們穿行在青山綠水間,頭戴帷帽的婦女,西域式的城郭,構成了一幅田園詩般的山水畫。這些山水以線條勾勒輪廓,青綠重彩,應是畫史記載的青綠山水畫法,在中國繪畫史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畫面以多視角來展示複雜的建築空間,表現衆多建築之間檐牙相接、錯落有緻的節奏與韻律感。畫面以俯視的角度,繪制出一座布局對稱、多進深的大型寺院,而中軸線上的殿閣則以仰視的手法,使佛殿更顯高大恢弘。此幅畫作與同窟北壁的淨土寺院都屬于盛唐建築畫傑作,而兩壁單體建築形制、分布各有不同,表現了寺院布局的多樣性。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水月觀音為佛教三十三觀音像之一,相傳為唐代畫家周昉所創,唐畫水月觀音已無存。敦煌壁畫中的水月觀音像始見于10世紀初,至11世紀成為鴻篇巨制,榆林窟第2窟的這兩幅水月觀音像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畫面表現一種幽深、靜谧的氣氛,使觀者見而忘俗,是敦煌

石窟晚期藝術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白衣觀音為觀音菩薩諸相之一,白色寓清淨,象征菩提心。此畫為左右對稱式構圖,菩薩與供養人相向而坐,乃經典的對坐圖式。據畫面内容及風格判斷該絹畫應繪于晚唐至五代時期。該畫于20世紀初出土于敦煌藏經洞,1951年由蘇琢章捐獻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後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敦煌當地官宦豪門的曹氏家族,其供養像在莫高窟中保留最多,這兩身女供養像是曹氏家族的貴婦,裝飾華貴。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依據《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繪制。四十大手繪制嚴密得度,各結不同手印,持不同法器,畫像以墨線勾勒,運筆有輕重、虛實、深淺、濃淡,組織布局有疏密聚散,色彩淡雅,造型莊重,中國人物畫的線描幾乎荟萃一壁,是敦煌藝術的又一巅峰之作。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畫中的回鹘可汗臉型渾圓,柳眉細眼,八字胡須,面貌圓潤豐滿。衣飾為典型的回鹘裝,頭戴桃形雲縷冠,身着圓領窄袖團龍袍,腰束革帶。腳穿白色氈靴,手執香爐禮佛。一少年站其身旁,應是王子。侍從八人,分别持傘蓋、寶扇、弓箭、寶劍、金瓜、盾牌等。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鹿王本生是敦煌最早的橫卷連環故事畫。故事情節的發展由作品的兩端向畫面的中間過渡,最終結束的獨特構圖,以突出故事的高潮部分(九色鹿與國王相遇),構思十分巧妙。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作品為供養人畫像,繪制于甬道南壁。原壁畫因自然原因殘缺嚴重,後來在20世紀50年代,由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先生經過研究,複原臨摹了此畫。

圖中人物依據長幼尊卑,依次畫出都督夫人及她的兩個女兒和九名身着男裝的婢女。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在午門西馬道下臨時展廳還同時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個複制洞窟。這樣的展示可以讓觀衆近距離體驗敦煌石窟與故宮的獨特魅力。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區中部,建立于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主室為覆鬥形頂,西壁開一龛。主室近方形,窟頂藻井畫雲頭牡丹井心,周圍方勝紋、半團花、菱形紋、團花、鱗紋、垂角鈴幔帷邊飾以朱、青、綠敷色疊韻,色彩濃豔厚重,儲存猶新,四披千佛。南壁畫千佛中央釋迦說法圖一鋪(1924年被美國人華爾納盜劫兩方)。西壁龛内塑像僅存浮塑背光、一弟子、二菩薩。龛頂彌勒說法中二弟子、四菩薩、二天王依次而立,天王身着鎖子甲、髀裈,為說法圖中僅見。龛壁化八弟子、二菩薩,菩薩服飾華麗;龛外兩側繪觀音。北壁畫三聯式布局之觀無量壽經變,中間是“極樂淨土”内容,兩側為“未生怨”、“十六觀”,形式與阿彌陀經變相類似,此畫着力于突出寶池中蓮花花生、祥禽瑞鳥與伎樂之描繪,境界優雅,色彩以青、綠、黑為主,色調清淡,為盛唐同類經變題材之一風格。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第320窟局部壁畫。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區中部。建立于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主室為覆鬥形頂,西壁開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時,此窟壁畫全被覆寫,繪以滿壁千佛。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剝去四壁之上層壁畫,初唐藝術傑作赫然重晖。主室西壁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清重修),龛沿下畫初唐供養人雖已模糊。龛外兩側畫文殊、普賢變各一鋪。南壁為通壁大畫:南為無量壽經變,北壁為藥師經變。東壁門上畫說法圖一鋪,男女供養人各一身,貞觀十六年(642)題記一方;門兩側畫維摩诘經變。197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對此窟重層甬道進行了整體搬遷,底層壁畫完好如初。此窟壁畫,每幅皆為上乘之作,其中之維摩诘像乃人物畫之精品;前來問疾于維摩之帝王、大臣,可與閻立本“帝王圖”媲美。藥師變中之兩幅“對舞”(不少學者目之為“胡旋舞”)及其樂隊,是研究樂舞的寶貴資料。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藥師變中之兩幅“對舞”(不少學者目之為“胡旋舞”)及其樂隊,是研究樂舞的寶貴資料。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前來問疾于維摩之帝王、大臣,可與閻立本“帝王圖”媲美。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維摩诘像,乃人物畫之精品。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該窟開鑿于西魏大統年間(主室北壁發願文中存有西魏大統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記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開鑿年代的洞窟。主室為覆鬥頂形窟,平面為方形。窟室中央現存一進制代所建的方形壇台,南壁和北壁對稱地各開鑿4個小禅室。部分禅室内或門口還殘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窟頂中心方井畫華蓋式藻井。四披繪中國傳統神話諸神與佛教護法神形象,有摩尼寶珠、力士、飛天、雷公、烏獲畏獸、伏羲、女娲等。四披下部一周繪有36身禅僧于山間、草廬中坐禅。山林間繪有各種野獸及捕獵場景。西壁中央鑿一圓券形大龛,兩側各有一小龛。主龛内為倚坐說法佛,小龛内各一身戴風帽禅僧塑像。龛外壁面上部畫諸天外道形象,有日天、月天、諸星辰、摩醯首羅天、毗瑟紐天、鸠摩羅天、毗那夜迦天及供養菩薩等,下部畫四天王、婆薮仙等,最下部龛沿畫忍冬紋邊飾南壁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通壁繪11身持樂器的伎樂飛天;中段通壁繪《五百強盜因緣》故事畫,末尾處繪釋迦、多寶“二佛并坐”;下段開四個小禅室,禅室間壁面自東向西繪有《化跋提長者姊緣》、《度惡牛緣》、《沙彌守戒自殺緣》和《婆羅門施身聞偈》故事畫。其表現形式,或長卷連環畫,或單幅畫。故事畫下方繪金剛力士。北壁分上、下二段。上段通壁繪有七鋪說法圖,每鋪下方均有發願文和男、女供養人。其中西起第二鋪和第七鋪說法圖發願文題留紀年還可讀識。下段亦開有4個小禅室,與南壁小禅室相對應。東壁門上方繪有三身坐佛,門南、北側各繪大型佛說法圖一鋪。甬道頂層殘存中唐所繪趺坐菩薩一鋪,南壁中唐畫不空絹索觀音經變一鋪,北壁中唐畫如意輪觀音經變一鋪。前室平面橫長方形,窟頂為一面斜坡形,存宋畫殘痕。前室西壁門上開一小窟(敦編第286窟),門南殘存宋代供養人像,底層可見中唐畫,最底層為西魏壁畫。門北為第287窟,存宋畫男供養人像。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第285窟局部壁畫。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故宮敦煌特展,最耐看的不是那些文物,而是藝術家複制臨摹的壁畫

如今的3D技術已經非常厲害,可以很好的還原石窟的景象。比在真石窟裡看要清晰多了。在敦煌石窟拒絕所有裝置即使是安全的相機拍攝的前提下,這個方式還是特别值得推廣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