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遊罷歸元寺,日色已近黃昏。孩子們說,最近又發現了一個吃飯的好去處,何妨乘興一顧。
星期日全家人外出就餐,幾乎已成我慣例,大家自然欣然前往。
我看了眼裡程表,距歸元寺31公裡,到達目的地應當正是晚餐時分。

江夏,路邊,幾蓬衰草,兩排幼樹,簇擁着這個别緻的大門。門楣上鉗有“回廊小院”四個藝術字。
看到“回廊”二字,我想到了《紅樓夢-警幻仙子賦》中的"但行處,鳥驚庭樹;将到時,影度回廊",原來這兒是仙界喲。
古時行軍作戰,因陋就簡,用戰車組成轅門;小院用舊船作門,也是别出心裁。我想到了“獨釣寒江雪”的那艘孤舟。
回廊不寬,一路上還有卡通般的魚兒在遊,我覺着這條道叫曲徑通幽更貼切。
太陽餘晖裡,枯樹上的彩燈還不夠亮眼。枯藤、老樹、昏鴉,難道它是要為遲歸的昏鴉照亮回家的路?
小院裡有古岸釣台,流水成響,竹蓠柴扉,陋室空堂。巜增廣賢文》說得好啊“竹籬茅舍風光好,道堂僧舍總不如”,的确是田園古貌,一個幽雅去處!
小院的另一側,還有一個小門入口,進得門來,是一個象征性的誇張大門,門上方的三隻笸籮,似乎在昭示這是鄉居。
一輪圓月正對大門從地平線上升起,不過,這是畫在用石頭壘起的牆壁上的,想來小院在,它就在,一生一世的圓。
大門一邊的牆壁上,繪有流水遊魚,漁人輕舟。不知這漁人會不會像鄭闆橋先生所說,在生火做飯時,“拔得濕葦燒難着,曬在垂楊古岸邊”?
或許,這是一個漁、耕同處之地吧。
這一段由木架遮避的路,應該是模拟的風雨廊了。
看這架構,從堅實度出發,如遇暴風驟雨,能否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真還存疑。
餐飲區入口處的通欄宣傳口号,八個字中,用鮮、活、好、土四字突出主題,展示特色,言簡意赅,精明煉達,是商人的智慧。
連這個洗手間也是返樸歸真的模樣,仿竹水龍頭,石槽石面闆,甚至于幾盆綠植。
但我覺着有些矯枉過正了,現代工藝使它露了餡。
選擇餐台吧,自然還是以中間這個露天餐台為好,在品賞美味的同時,還可以飽覽夜色迷蒙,鄉裡村趣,何樂不為!
向晚時節,西風輕拂,微冷,冬到大武漢已三分。餐桌下放上了紅紅的炭火盆,熱力四散,傳導到心窩窩。
點了四道菜,分别是豆腐煎鍋、黃瓜花炒雞蛋、炒腰花、燒土豚;一個魚丸、肉丸、蛋餃制作的三鮮湯;一罐約二斤裝的加溫黃酒。
一桌的農家古風,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黃瓜花上的小嫩黃瓜,也就隻長到細蒜苔那般,兩公分大點長短,不知怎麼培育的,覺着新鮮。
值得點贊的是,每份菜做的道地,且菜量超大,原以為四菜一湯剛好,殊不知咱家五口人吃了一半就吃不動了。
我要吐槽的是店家在菜名上玩了個套路。燒土豚這道菜究竟是什麼做的,服務員說土豚就是土豚;查查度娘,她也說不清楚。
我分析,一,豚,豬也,土豚就是土豬;二,江豚,我們襄陽稱之為江豬子。可也不對,江豚是國家保護動物。
再看盤中餐吧,肉皮像雞皮,口感比雞粗糙,以上兩猜應予否定。
悄悄問了另一位服務員,她回答說是鵝,乖乖隆的咚,這花活玩的!
今年五月在廬山,也遇到過類似情況,一道石雞菜,讓人摸不着頭腦,最後确認是牛蛙!
是以,友友們哪,遇到标新立異的菜名,一定要弄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對回廊小園的總體印象,雖精心布局,卻雜亂無章,林林總總過于擁擠,失去了那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散淡飄逸意境,隻是增添了搞笑成份。
而另一方面,雖然對鄉村景物太過鋪陳,卻有着一番奇趣在,讓城裡人開闊了眼界,體會到情趣,增長了見識。尤其是在大武漢褪盡繁華,鬧中取靜,把回廊的鄉村古樸,田園風流像大家閨秀一樣養在深閨,彌足珍貴。
到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時間,大武漢已是華燈齊放,回廊小院也亮了起來。
依依惜别火樹銀花的小院,漫步走在這回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