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古人雲:“大者 ,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故名大雪。在大雪節氣後,天氣更冷了。
大雪時節,我國遼闊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裝,黃河流域一帶已漸有積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則已是“幹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了。
但在南方,特别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卻依然草木蔥茏,與北方的氣候相差很大。這時,華南氣候還有多霧的特點。
我國古代将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一候:鵑鷗不鳴。意為這個季節,天氣寒冷,飛禽無蹤 ,走獸無影 ,連寒号鳥也停止了呼叫。
二候:虎始交。虎是哺乳類食肉動物,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從節令上推算,大雪節氣正是虎求偶交配的時期,算是這個寒冷的季節裡最溫馨的一件事。
三候:荔挺出。《物候說》:雪季,萬物沉寂,馬蘭花在此時長出地面。在這孤寂冷清的冬天裡,它們以天為被、以雪為枕,蘊積了強大的生命力量,獨與嚴寒抗衡,震撼人心。
“獨釣寒江雪”、“風雪夜歸人”、“大雪滿弓刀”,在文人看來,這漫天飛舞的,是詩情與詩意。大雪對于文人,有着特别的意義。
大雪三日,西湖中人鳥俱絕。明人張岱乘舟去湖心亭看雪,到亭上,竟遇到兩位金陵客人正對坐飲酒。船家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這是賞雪之癡。
對于農家來說,大雪另有一番意義,所謂“瑞雪兆豐年”,忙了一年,終于可以收起農具歇一陣了。大雪,就是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