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山河”背後的故事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中老鐵路途經西雙版納野象谷站,為了減少對大象的影響,設計者最終确定的路線是不直接穿越森林,而是建起兩座長達10公裡以上的隧道從山體内部穿過,以盡量減少對生态環境和大象遷移的影響。

——————————

在中老建交60年之際,承載着兩國友誼的中老鐵路于12月3日開通營運。

在時速160公裡的國際列車上,不少乘客掏出一枚硬币立在窗台上,看看多久才會倒。

“硬币能立很久,與長鋼軌無縫銜接有關。”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普洱基礎設施段助理工程師唐宏兵說,普速鐵路的軌道品質指數(即TQI值)為7左右,而中老鐵路要求在2.5以内,目的是讓軌道更平、更直,列車通過更平穩。“TQI值越小,證明線路狀态越好”。

“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

在昆明火車站北廣場,金色的圓形徽标、基座組合成了中老鐵路零公裡标雕塑。

雕塑的主題是“穿越山河”,上面有“山峰”“橋梁”“列車”3種元素,整體造型略有傾斜,展現鐵路的動感與速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乘坐上綠色的複興号列車,從昆明站出發,于5個小時後抵達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磨憨站。這個“國門”第一站與寮國磨丁口岸相距20多公裡,在站台上眺望,遠方是寮國的群山。

穿越山河的中老鐵路,全長1000多公裡,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隧道和橋梁。“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中鐵隧道局玉磨鐵路項目部二分部經理周坤朋說,中老鐵路國内玉磨段全長507公裡,從北向南翻越磨盤山、哀牢山、無量山,橫跨元江、阿墨江、把邊江、瀾滄江,有隧道93座,10公裡以上的隧道多達15座,最長的隧道為17.5公裡;玉磨段沿途地質構造複雜,高地熱、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施工難度超出預想。

全長近15公裡的新平隧道,列車呼嘯而過隻用5分鐘,但施勞工員用了4年才将它貫通。新平隧道穿越6條斷層破碎帶,湧水、突泥、湧砂、溜坍不斷發生。一天晚上,隧道局玉磨鐵路項目經理李平在洞内的例行檢查中,發現洞身出現細微裂縫,立即決定停止作業、撤離人員、裝置。第二天早上,湧水突泥将台架、台車、裝載機沖出幾十米遠。

這是新平隧道41次湧水突泥中的一次。每一次泥水翻江倒海洶湧而出時,都不得不停工,價值300多萬元的噴漿裝置也被淹沒。2017年2月5日的湧水持續了5個多月,每天湧出的水達到2萬立方米以上,“橫洞變成河流,隻能劃着橡皮舟在洞裡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周坤朋說。

2020年4月26日上午,新平隧道安全貫通,中老鐵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確定了全線按期完成鋪軌。

随後,周坤朋帶領團隊轉戰最後一座沒有貫通的景寨隧道,負責剩餘最難最險的1602米施工任務。受瀾滄江斷裂帶影響,景寨隧道不僅突泥湧水頻發,隧道内溫度還超過40攝氏度,最高達52攝氏度,每天需運送20多噸冰塊進洞降溫。這一中老鐵路全線最難最險、被專家組鑒定為施工環境和條件在國内外都罕見的隧道,于2020年6月5日打通。

“複雜軟岩地質施工沒有規律可循,颠覆了很多隧道人數十年的傳統經驗”。項目部土木總工程師王慶建說,技術人員研發的一批創新裝置成為貫通所有隧道的利器,其中一些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技術創新也使中老鐵路的橋梁建設創下了世界紀錄。中老鐵路國内玉磨段有橋梁136座,大部分橋梁離公路主幹道較遠,建設用的裝置和材料需要高空吊裝,受峽谷季風影響,吊裝作業風險極大。

全長832米的元江雙線特大橋,最高達154米的橋墩和49米的主跨,位居世界同類型橋梁第一。中鐵四局玉磨鐵路四分部總工程師謝露介紹,他們采用了多種國内首創的工藝工法和施工方案,確定主跨精确合龍,為類似地質條件的橋梁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

穿越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

乘坐複興号列車,到達西雙版納的野象谷站,最讓人興奮和浮想聯翩,盡管并不能在火車上看見大象。

野象谷站位于景洪市勐養鎮,這裡是亞洲象活動的區域。鐵路設計者對大象的分布和遷移通道進行了分析,最終确定的線路走向避開了大象的主要活動區域。野象谷站一端是勐養隧道,另一端是西雙版納隧道,兩座隧道都長達10公裡以上。這一建設方式如同一條管道從山體内部穿過,而不直接穿越森林,盡量減少對生态環境和大象遷移的影響。

穿越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敏感地帶的隧道和橋梁修建方式各不相同。勐臘縣境内的尚崗一号隧道取消了斜井,原來設計的3個掘進工作面改為兩個,盡管是以增加了施工難度和成本。

全長3.5公裡的橄榄壩特大橋,建設墩台108個,減少了土地占用,原有的公路、通道也不受影響。

跨越大江的橋梁,在建設過程中,大部分采用了挂籃懸灌法、托架現澆法等施工工法進行混凝土澆築、鋼構件焊接等施工作業。勞工在全封閉的“挂籃”裡施工,避免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中。

穿越西雙版納望天樹熱帶雨林公園的南臘河,是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河中有94種魚類,其中一些是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負責承建的中鐵二院在河岸兩端設定橋墩,用64米大跨度的橋梁跨過南臘河來減少噪聲和振動。施工期間,還開展了水域生态修複、魚類增殖與水生生态監測。

複興号從昆明一路南下,沿途的亞熱帶風光美不勝收。這段浪漫、抒情的漫遊旅程,因地處印度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縫合帶,從鐵路建造的角度看,卻是最危險最可怕的地區。但許多高科技建造手段,使乘坐在這趟列車上的人,感受不到它的驚心動魄。

磨憨站外的一片簡易臨時平房裡,是中老鐵路四電工程智能建造工作站。“電氣化工程對火車運作至關重要,它的裝置穩定性直接影響着旅客的安全。”中鐵武漢電氣化局玉磨項目總工程師賴鵬說。從2019年8月開工以來,他們首次将數字化貫通管理,基于北鬥系統的CPⅡ施工參數一體化測量裝置,适用于鐵路隧道内高空作業的SZP-Ⅰ隧道綜合作業平台機械三大科技運用于電氣化工程。

“通過運用數字化管理平台、智能化施工裝備技術,不到兩年半時間,就将中老全線建立的電氣化工程全部完成,打造了中國制式電氣化工程建設的新标杆。”賴鵬說。

聘用寮國員工3.2萬多人次

中鐵八局昆明公司磨萬項目部,地處寮國烏多姆賽省孟阿縣會富萊村山區,那裡交通不便,教育落後。項目部駐地對面幾排低矮的房屋,是村裡唯一一所學校:會富萊中國小。

雖然教室外的球場雜草叢生,項目部仍然常常與學校開展足球聯誼賽,還派出懂寮國語的4名職工到學校支教,給孩子們捐贈衣服和學習用品。2018年7月23日晚,寮國阿速坡省薩南賽縣桑片-桑南内水電站大壩發生垮塌,造成附近7個村莊被淹,6000多人受災。項目部立即組織愛心捐款,向災區伸出援助之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項目部給孟阿縣政府送去口罩、體溫槍和消毒液,青年志願者來到會富萊中國小校,對教室和辦公場所進行消毒殺菌,給學生發放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用品,講解疫情防控安全知識。

項目部位于寮國烏多姆賽省和琅勃拉邦省交界處,村落之間僅有盤山小路相通。項目部不僅為當地建立了一條40公裡的公路,還改擴建了上百公裡的施工便道,便道經過的村莊路段,全部采用混凝土硬化,使會富萊村通往琅勃拉邦省城的車程由原來的4個半小時縮短至3個小時。

如今,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極大變化,簡陋茅草屋變成了磚瓦房,有的人家還購買了機車、小貨車。項目部駐地旁邊開起了不少商店、飯館、理發店等。

“中老鐵路是中老友誼的标志性工程,建一條鐵路,交一方朋友,樹一座豐碑。”項目部的一位負責人說。據公開的資料顯示,不完全統計,中老鐵路全線建設已經聘用寮國員工3.2萬多人次。中老鐵路建設拉動了寮國當地建材供應、電力、農牧業、服務業、物流等産業發展。

幫助寮國培養鐵路技術人才的計劃也在進行中。應寮國政府要求,2019年4月,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準許“援寮國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項目立項,今年7月,該項目委托雲南省組織實施,由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寮國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提供師資教育訓練。

賽龍曾是蘭州交通大學的寮國留學生,如今受聘為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2020年,學院招收了8名寮國留學生,受疫情影響,留學生不能到校學習,學校為他們開設了線上教學,賽龍在寮國萬象負責日常管理和翻譯教材。

“中老鐵路的開通,使學院在面向東南亞國際鐵路人才培養方面能夠發揮更多作用。”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謝文說。

今年12月4日,首趟國際貨物列車從昆明站出發抵達寮國萬象。次日,從昆明騰俊國際陸港駛出的列車也抵達寮國萬象南站。車上裝載的33個冷鍊集裝箱裡都是雲南蔬菜。随後,33個冷鍊集裝箱将裝載泰國和寮國等東南亞産地的熱帶水果,回運到昆明,并配送至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實作國際冷鍊公鐵聯運閉環營運。

一條中老鐵路,正在造福兩國人民的教育、文化交流及區域經濟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