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奧會最好的名片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2008年北京奧運會宣傳片上,志願者服務的畫面一直刻在丁博陽腦海中,當年6歲的他第一次對志願者有了認知:一身陽光的志願者服,帥氣得很。“都說志願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我也想通過自己的微笑成為北京的名片。”志願者的火種就此埋下。

2022年,北京将作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舉辦冬奧會,丁博陽得以圓夢。他曾兩次報名冬奧賽會志願者,第一次在高三,通過“志願北京”平台申請,第二次,作為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生,在今年3月通過校園選拔成為國家體育館的交通保障志願者。考慮到賽時在場外可能面臨冬季嚴寒的天氣,丁博陽堅持每天鍛煉,為展現最佳的體能和精神面貌作準備。

他們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奧會最好的名片

11月“相約北京”冰球國内測試活動期間,丁博陽和同組志願者在交通保障的崗位上。(受訪者供圖)

自2019年12月5日冬奧志願者全球招募通道開啟以來,有超過100萬人申請,其中,高校學生、青年是主力。他們中,有人如丁博陽那樣因為2008年奧運會了解志願者,走上了公益路上;有人說,“我熱愛這個國家,第一時間報了名,希望能親力親為,當好志願者。”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賽會志願名額有限,最終隻有2.7萬名冬奧會志願者和1.2萬名冬殘奧會志願者。每個落選的申請者都收到了來自冬奧組委的感謝信,信中稱,“每一名志願者申請人都是優秀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志願精神的弘揚者”。許多申請者在微網誌上轉發這封信,有人說,這讓自己的熱情有被尊重、被珍視的感覺,“我們辦奧的細節真的很溫暖。”

他們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奧會最好的名片

申請者在網絡上轉發冬奧組委的感謝信。(圖檔來自網絡)

此次冬奧會賽會志願者的首個申請人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的進階工程師王雷。他早早就準備好各種資料,賽會志願者招募一啟動,便電腦前一氣呵成,完成了報名流程。

王雷是一名“雙奧志願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他作為殘奧會主新聞中心新聞宣傳助理志願者,在主新聞中心大廳的“中國之窗”展館,向世界各國的朋友講解中國的曆史文化。“志願服務的每一天我都深切地感受着祖國強大帶給我的自豪感,也感受到了來自全世界的友好。”

那之後,2014年索契冬奧會、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都有王雷作為志願者的身影。“我仿佛着了迷,每一次參加奧運志願服務,就像是一個個人生的裡程碑。”王雷說。

對20歲的張天晴來說,第一次參與奧運會的志願經曆令她新奇又快樂。她将參與看台服務,這是和觀衆的接觸時間最長的崗位。“不論賽場有多精彩,總會有背對賽場的人。”教育訓練老師告訴他們,盡管離賽場很近,但大多時候,他們的工作都需要面朝觀衆,服務觀衆的需求。

11月“相約北京”冰球國内測試活動中,志願者們對看台區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進行預演:發生票務糾紛怎麼辦?冰球飛入看台如何緊急處理?遇到情緒激動、歡呼、拉橫幅的觀衆,如何禮貌制止?在張天晴看來,這樣的工作需要強大的溝通和應變能力,需要第一時間進行安撫、溝通,再聯系票務、醫護、安保等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解決。

張天晴已是經驗豐富的志願人員,她也是七一系列活動的志願者。12月5日,在“緻敬志願者——2021年國際志願者日主題網絡嘉年華”中,張天晴作為冬奧志願者代表發言。她說,見證并參與這樣的盛會,讓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小我融入大我”。

他們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奧會最好的名片

12月5日,緻敬志願者——2021年國際志願者日主題網絡嘉年華節目

在北京交通大學90後志願者帶隊教師趙積斌看來,志願者是冬奧大機器運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賽事運作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志願者的身影,志願活動不僅展現了青年的底色和擔當,也是青年成長的舞台。

對00後丁博陽來說,正是如此。負責國家體育館交通保障的他注意到,場館的每個入口都有一塊設計頗為用心的引導牌,同時設定了無障礙坡道。在冬奧志願者教育訓練中,他了解到,“把殘障人士當作平等的朋友”要通過種種細節來展現。比如,在服務殘障人士時之前先伸出右手,詢問對方是否需要;推輪椅的速度不能特别快、刹車要平穩。這些要注意的細節,也為他今後和殘障人士相處提供了指導。

“小閉環”内的志願者被稱為“神秘小分隊”,他們賽時将接觸來自境外的運動員、技術人員或官員等,疫情風險最高,防疫要求也最為嚴格: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接觸社會公衆,每日進行核酸檢測,點對點閉環管理。一些“小閉環”内的志願者擔心影響課業,學校專門組織同學作為“志願者的志願者”,幫他們記筆記、後期輔導課程,解決了後顧之憂。

他們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奧會最好的名片

11月“相約北京”冰球國内測試活動期間,“小閉環”内的志願者站在自己的崗位上。 (受訪者供圖)

在和志願者交流中,趙積斌總被他們的熱情感染,很多同學不由自主地表達自己成為一名冬奧志願者的幸運,也會在不經意中宣傳很多冬奧小知識,以及志願服務的理念。

在有關志願服務的描述中,這是一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行為,但在張天晴看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志願者收獲的是莫大的快樂和成就感。

在11月“相約北京”冰球國内測試賽最後一天臨近結束時,帶隊老師和小組的十幾名志願者圍坐一圈,交流複盤。

“其實大家認識還沒幾天,但是一起做志願讓大家很快熟悉起來。”張天晴說。她記得,那天的氛圍很溫馨,一名同學袒露心聲:那段時間學校考試多、課業壓力大,也沒有幾個能說話的人,情緒一度十分低落,來到冬奧場館做志願的這一周,卻一下子收獲了很多幸福和快樂,整個人重新有了活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