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校園霸淩受害者為何選擇沉默?

作者:日常惡魔

——本文系紅網第七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他為什麼不欺負别人就欺負你?”“人家打你肯定是你有問題!”“都是小孩兒鬧着玩嘛!”……像這樣類似的話,你是否聽過?内心又可曾有過一絲觸動?

近日,攝影部落客“鹿道森”在個人微網誌上釋出一封遺書,經過警方連夜搜尋,最終确認“鹿道森”已經離世。通過遺書,我們知道,他曾是校園霸淩的受害者,隻因看起來太安靜,看起來像女孩子,在學校裡就要被霸淩,語言暴力,被排擠,被欺負。筆者也曾親眼目睹過一場校園暴力,那是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班裡的一群男生把一個瘦小的男同學趕出去,對着他揮舞着棍子,拍打着臉頰,而那個男同學隻是低着頭,面無表情地承受。後來老師叫來了雙方家長,這件事在一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中結束。面對校園霸淩,我們不能保持沉默,也不能簡而化之,更不能同流合污。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指出,75%的校園霸淩出現在中學生之間,他們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心智未完全成熟,面對霸淩,沒有合理的應對措施,不知道要如何保護自己。絕大多數的受害者在遭受肢體、語言、網絡等形式的校園霸淩攻擊後,不會抹幹眼淚大膽為自己呼喊正義,而是躲在無人的角落,像一隻受傷的羔羊,默默舔舐自己的傷口。《國中生校園欺淩現象》指出,受害者的沉默一部分源于外在的壓力和内心的懦弱,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和老師對這方面教育有所缺失,以及學校對校園霸淩監管力度的薄弱。

有些學校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會選擇明哲保身或者息事甯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去處理霸淩事件,如此愚昧的解決方式,助長了霸淩者的嚣張氣焰。與此同時,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釀成校園暴力悲劇的重要推手之一。一方面,霸淩者的父母難以控制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甚至有些家長會因為孩子在學校中“有權有勢”而引以為傲;另一方面,受害者的父母缺少對孩子的關愛,很難覺察孩子在校園生活中産生的膽怯、沮喪、孤獨等心理問題,進而使孩子變得更加脆弱,一個人孤獨地對抗對他來說是充滿惡意的世界。學校和家庭都不能給他們帶來信任和安全感,迫使其被動選擇沉默。

從來沒有一個受害者願意承受霸淩,也沒有一個受害者甘願做沉默的羔羊,很多時候他們隻是不敢發聲。希望校園霸淩受害者都能夠勇敢地站出來,機智地進行反抗,沉默非金,對霸淩說不。每一個學校人員,每一位父母,都要有能力、有意識、有責任去預防和阻止校園霸淩,願陽光照耀到每一個“隐秘的角落”。

文/趙源源(井岡山大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