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批省級非遺名錄公布,我市共有27個項目入選
同文堂毛筆制作、麻布絨繡、焚香烙畫……日前,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共有27個項目入選,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二。至此,我市已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7項、省級99項、市級427項、縣級1746項。我市新晉入選省級非遺名錄的項目,都有着哪些獨特的工藝特點及制作技藝?今天就來跟着小編看看吧。
昌邑同文堂毛筆制作技藝
已有150多年曆史
為北派毛筆典型代表
目前,國内毛筆制作技藝分布區域比較廣泛,但八成以上都集中在南方,北方地區相對較少。而昌邑同文堂毛筆制作技藝,為典型中國北派毛筆制作技藝,距今已有150多年曆史。
清同治年間,昌邑郭家道口村以朱周南為代表的朱氏家族,就以制作毛筆精良而頗有口碑。民國時期,朱氏家族成立了“同文堂”筆莊,制作的“豬鬃山羊毛提筆”、“六純羊毫”、“淨尾大狼毫”等毛筆,在昌邑、平度、諸城、高密一帶負有盛名。
同文堂毛筆傳統制作分為筆頭、筆鬥、筆杆和筆頂制作。筆頭以黃鼠狼尾毛、山羊毛等為主要原料制作。筆杆主要以青竹、鳳眼竹、斑竹、景泰藍、紫檀、柯檀為原料,筆杆下端粘接筆鬥,上端粘接筆頂。筆頭制作完成後,将筆頭膠粘在筆鬥内,然後反複修筆。最後,在筆杆中部刻上圖案或文字,一支完整的毛筆制作完成。
毛筆制作關鍵工藝為筆頭制作。“在毛筆界裡有個說法叫南羊北毫,意思是說南方主要做羊毫,北方主要做狼毫,咱一直沿用傳統工藝,特點是用苘麻做襯。苘麻屬于一種植物纖維,吸墨多、耐腐蝕、韌性強、聚攏能力好,是做毛筆的上層原料。”第四代同文堂毛筆傳承人朱鳳祥說。
2013年,朱鳳祥偶然間在國内展會上發現了雞距筆。雞距筆是一種興盛于唐朝的毛筆,制筆所用的纏紙法可以固定筆根,使得筆頭短而尖銳,便于書寫。但是,雞距筆有一定的弊端:壽命短、易開叉,隻能寫小字。為此,他輔以北派苘麻制筆工藝,将失傳的這種唐朝纏筆制筆工藝在昌邑得以改進重制,并延長了雞距筆的使用壽命。緊接着,在改良雞距筆的基礎上,朱鳳祥又推出了毛色更好、更加耐用的錦繡章系列高端毛筆品牌。
近幾十年,随着各類書寫工具的出現,使用毛筆的人大幅度減少,再加上毛筆是純手工制作,工序多,制作工藝曆代都是口口相傳,沒有圖譜文字可參照,導緻毛筆制作技藝傳承出現了危機。“毛筆制作是純手工技藝,不能流水化生産,做一支精良的毛筆很不容易,經多道工序制作,每道工序必須一絲不苟,最後才能做出好毛筆。”朱鳳祥說,是以,培養人才,掌握制筆核心技藝,壯大傳承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
麻布絨繡
麻布上的“東方油畫”
填補濰坊絨繡技藝空白
麻布絨繡,又被稱為麻布上的“東方油畫”,是将色彩豐富的羊毛絨(彩帷絨),手工繡制在特制的全棉網眼布上,由千萬個顆粒次第排列彩點組合成既定的圖案。
說起麻布絨繡,不得不說到山東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首席技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丁培玲。1949年出生的丁培玲,自幼受到家人熏陶,喜歡刺繡,後師從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婦等老一輩刺繡名家,研習濰繡的各種針法和技法,刺繡作品細膩、色彩豐富,富有簡潔直率之美。
近幾年,丁培玲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麻布絨繡上。絨繡其實是歐洲舶來品,她将濰坊傳統刺繡和絨繡相結合,滄桑的松樹、“随風搖曳”的竹葉、豔麗的梅花……一幅幅針腳細膩,花紋蒼勁的刺繡、絨繡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作品“無名女郎”讓人驚歎,不僅女郎面容靓麗,而且女子所穿紗衣的紗質感、大衣的毛絨感等,通過刺繡、絨繡淋漓盡緻表現出來,展現了中西結合的獨特藝術。不僅如此,她的很多絨繡作品采用了濰坊元素,十笏園、石門坊、老龍灣、沂山、雲門山等都被她繡進了作品中。
雖然絨繡看起來不像刺繡那麼精細,但其實做起來一點都不少費工夫。一幅較為簡單的絨繡作品,從設計大樣、配色、染線到繡制成功,都要用上四五個月的時間。“比如用絨線繡制一朵花,首先要在底上畫出花的大緻輪廓,然後用相應顔色的毛絨線互相重疊繡出來。一個花瓣的顔色就要換上七八次線,這樣才能達到像國畫一般有濃有淡、層次分明的效果。”丁培玲說,現在濰坊市場上絨繡作品非常少,是以她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絨繡上。“我繡制的這些水墨風景、人物動物等,使用的不僅是墊、浮、勾、勒、通等刺繡工藝,還根據物象的結構、色彩來随時換用針法,填補了濰坊絨繡技藝的空白。”她說。
以上圖檔為丁培玲麻布絨繡作品
昌邑樂春面食
傳承百年老面麥香味道
是當地生活和民俗不可或缺的美食
“使用老面發酵,不僅麥味香濃、口感筋道,而且層次分明,食用時,一層層手撕着吃口味更佳。”樂春面食以小麥精粉為原料,經過人工揉和,加上造型、圖案、點紅和小棗綴飾,用大鍋發蒸而成。目前主要面食品種有老面大饽饽、喜饽饽、面魚、壽桃、旗子、蓮花卷、花磕子等,尤以老面大饽饽最為有名。樂春老面大饽饽造型圓潤而光潔,内瓤經揉合呈多層狀,依次食之口感獨特。
樂春傳統面食制作技藝有悠久的曆史。昌邑近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絲綢貿易的繁榮催生了傳統面食業的存續、發展。清朝中後期,昌邑北部地區開始出現專門經營婚喪嫁娶面食的門店,時稱“饽饽鋪子”,專注傳統面食的制作與研發,花樣多、品相好,逢年過節或喜慶祝壽時,群眾喜歡到此購置食品或供品。這些鋪子中,以孫氏樂春饽饽鋪最為有名。1949年以後,孫氏後人孫化臣繼承傳統技藝,在柳疃街開設饽饽店。而每年春節來臨之際,昌邑農村各家各戶都會蒸大饽饽,用來民俗祭祀和招待親朋好友。
1976年,昌邑縣政府招待所(昌邑飯店前身)增設傳統面食制作項目,聘請孫化臣為師,傳授傳統面食制作技藝。1995年,縣招待所體制改革後,進一步鼓勵和扶持孫化臣傳承手藝,并将樂春的老字号注冊,成為山東省馳名商标。李鳳泉1999年起跟随孫化臣學習傳統面食技藝,是第四代傳承人。“昌邑大饽饽承載着老百姓諸多美好追求和願望,蘊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李鳳泉說,大饽饽已經是昌邑老百姓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或缺的禮品、貢品和美食。
高密大紅紙
“華夏紅紙第一村”
産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
大紅紙,喜慶吉祥的象征,主要用于對聯、剪紙。300年前,高密紅紙業随着撲灰年畫的興起而發展起來,夏莊北村的刷紙業戶漸成規模,帶動了整個北村逾千戶刷制大紅紙。
高密大紅紙,精選上等白紙、染料、特制刷子,經獨特傳統工藝制作。刷制大紅紙,勾兌顔料是關鍵:用熱水沖開堿,在缸裡依次倒入桃紅晶、柿黃、大紅、堿水等,攪勻後再加膏和涼水制作成顔料。然後選上等白紙作為母紙進行刷紙。刷好後,用小竹杆挑着晾幹。
改革開放後,高密湧現出了大批刷紙專業戶和作坊工廠,高密手工染紙開始走出山東,銷往全國各地。期間,經刷紙老藝人在顔料與工藝方面的改進,高密大紅紙呈現出又鮮又紅又亮又平的特征。近些年,又在顔料勾兌上加入科技元素,俗稱“全年紅”,雖經風吹日曬,一年到頭,高密大紅紙不褪色、不變樣。
高密大紅紙技藝,現主要傳習場所是夏莊東李家村、西李家村及周邊十幾個村,特别是入冬後,走進東李家村,家家戶戶刷紅紙,滿院晾紅紙,牆是紅的,門是紅的,屋裡的桌子、闆凳、暖壺、茶杯是紅的,連人的衣裳和手都是紅的,村裡一派“歡天喜地”的氣象。
(孫永傑拍攝)
(李海濤拍攝)
如今的高密大紅紙多用于紅紙對聯。紅紙對聯以高密大紅紙為材料,用水性樹脂、顔料、溶劑和助劑,以特制油墨為原料,經傳統絲網印刷工藝印制而成。制作出來的對聯不容易褪色掉色,字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書法原有的特點,展現了書法藝術原汁原味的美感。
近年來,高密已有10多個村4000多人從事大紅紙的刷制經營,産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成為江北最大的紅紙對聯生産基地,夏莊鎮東李家村被譽為“華夏紅紙第一村”。
焚香烙畫
起源于西漢時期
祖傳秘制熏香展示精湛技藝
用點燃的香燭,在薄如蟬翼的宣紙上慢慢點出《清明上河圖》《麻姑獻壽》《二十四孝圖》《趙秉忠狀元卷》……黑白灰變化間,流暢的人物線條、細膩豐富的表情、栩栩如生的各色形象躍然紙上,這就是青州焚香烙畫傳承人楊祖乾父子挖掘祖傳非遺文化的創作過程
“焚香烙畫”又稱香烙畫、香薰畫,即用秘制熏香在宣紙上烙畫,采用“積點成線、積線成面”的方法。創作焚香烙畫作品時,在把握好熏香溫度、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意在香先,落香成形”。焚香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熏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使畫面線條簡潔、自然、明快、流暢、細膩且不褪色。工筆寫意手法栩栩如生、題材豐富,别具一格。是以,焚香烙畫既能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又可達到中國畫的意境,加之技法的運用,盡顯獨特藝術魅力。
據楊祖乾介紹,焚香烙畫起源于西漢時期,用點燃的近千度高溫的香燭火頭在薄如蟬翼的宣紙上創作,難度很大。如果火候掌控不準,過遠,難有豐富多彩的黑白灰變化,畫面呆滞沒活力沒靈氣;過近,稍有不慎,宣紙纖維被烤斷或糊化,難以長久儲存,意味着這幅畫失敗了。十幾年以來,他嘗試着恢複這門祖傳藝術,發展創新制香技術,香料配方多元化,減少煙霧對身體的傷害,為使作品線條更細膩流暢,盡量制作出更細更有韌性的香。
焚香烙畫手藝是楊祖乾的父親從嶽母那裡習得的,楊祖乾從小就跟着父親學習這門手藝。現如今,楊祖乾的焚香烙畫作品不僅有佛畫,還逐漸拓展到烙制偉人像、風景畫、侍女圖以及巨幅連環畫等。他用焚香烙制的《踏遍青山人未老》《清明上河圖》《趙秉中狀元卷》《感恩二十四孝圖》《八仙過海》《心經》《松鶴延年圖》等作品種類豐富,技藝高超。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濰坊市廣播電視台
濰坊廣播電視報
記者:曹曉蕾
編輯:王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