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周朝建立初期,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姜子牙等人雖然治國有方,但主要精力還是用在制定國策、征讨四方諸侯、平定遺商叛亂上。

到了成王及其兒子康王時期,社會開始安定下來,國家的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周朝出現了一段國力強盛,天下統一,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的局面,史書載,「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col>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盛世

——成康之治

後世将成王末年和康王的統治譽稱為「成康之治」,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鼻祖,也是周朝最高光時刻。

NO. 1 少年天子

周康王,名姬钊,和他父親周成王一樣,也是位少年天子,但考慮到周成王隻活了35歲,有可能他比他父親更早即位。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周康王

他在即位前并沒顯示出過人的能力和資質。為此,周成王有些擔心他不能繼承大業,怕兒子會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昏君而把祖宗打下來的江山敗在手裡。

他聯想到自己由于有了周公的盡力輔佐,國家治理取得令人滿意的政績。是以,自然想到要給兒子安排一些周公式的人物來輔佐他。

思前想後,他決定讓自己的導師召公和畢公輔佐自己的兒子(召公和畢公也可謂高壽)。臨終前,便要求召公、畢公輔佐姬钊,并将召公、畢公等大臣召到床前,立下遺囑。

在遺囑中,周成王要求大臣們根據遺囑的精神輔佐、限制周康王嚴格恪守周文王、周武王的遺訓,使他能夠制定切實可行的治國方略并認真推行,能夠制定嚴密的法律法令并真正實行而不違背,總之就是希望周康王在衆大臣的幫助下,克服困難、度過難關,使周王朝強盛起來,使周康王成為一代明君,而不至于碌碌無為而成為昏君。

召公、畢公身為兩朝重臣,自然盡心盡力,在周康王登基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在登基儀式上,召公宣讀了周成王的遺囑,還将周康王帶到祖廟,向他講述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要求周康王牢記文王、武王、成王的遺訓,嚴格要求自己,勤謹治國,将祖宗基業發揚光大。

應該說,周成王的遺囑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周康王個人能力不錯,很有作為,隻是當時沒有顯露出來而已,即位後他迅速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周成王在選擇接班人方面算是選對了。

周朝開始在周康王團隊的上司下開挂。

NO. 2 中國第一部治國理論著作——《康王之诰》

登基伊始,周康王便釋出了中國第一部治國理論《康王之诰》,除了用大量篇幅來叙述登基事項,更有不少關于加強法律法規和治理整頓軍隊等治國政策。

周康王制訂出一套比較合理的計劃,之後在他在位的十六年間,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按着既定的方針政策履行着他的治國安邦的理念。

經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周成王幾代人的努力,周朝已經比較強盛,周康王即位後,繼續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間所實行的國策,再接再厲,使經濟得到更大的發展,國庫豐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到處呈現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生活好了,犯罪案件也少了,可以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說成王末年和周康王統治期間,天下安甯,刑措四十多年不用。由此可以看出周康王治國的成功。

NO. 3 鬼方之戰——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第一場對決

炎黃時期,中國的北方從遼東到新疆一帶,遍布着大大小小幾十個遊牧部落,幾百年間,他們不斷侵擾中原,但互相之間并不隸屬,整體沒有統一。

夏商期間,北方遊牧部落多次從現在的鹹陽長武、彬縣一帶進入關中,商朝曾經越過關中,在寶雞一帶和羌族展開激戰,并大獲全勝。

商末周初,北方的遊牧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中國北方第一個統一、強大的遊牧部落聯合體——鬼方。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鬼方初期還不能和風頭正勁的周朝叫闆,武王滅商後曾将其放逐至泾、洛(今陝西泾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時入貢。

鬼方是個很有想法的部落,它抓住周朝戰略中心東移,鎮壓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亂,進攻東部的準夷,暫時放松了對西北方的控制的大好時機,乘機進占岐周(今岐山)以西和隴(今隴縣)之間,直接威脅周都鎬京。

周康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消除邊患,決定武力解決鬼方。

周康王二十五年,周朝任命貴族盂為統帥,率領大軍進攻鬼方,鬼方亦調兵迎戰,雙方在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帶擺開戰場,中國曆史上糾纏了3000年的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對決就此拉開序幕。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現代歌劇《鬼方之戰》

經兩次大規模作戰,周軍斬殺鬼方4800多人,俘獲其4名首領及以下1.3萬多人,還繳獲了很多車馬和大量牛羊。周軍将鬼方驅逐至遠離鎬京的汫隴和岐周以西,西北邊境得到安甯。

NO. 4 國之瑰寶——大盂鼎

周人每逢大事必鑄鼎記之,鬼方之戰更是如此。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大盂鼎

現藏于中國曆史博物館

周康王将自己輝煌的戰果鑄鼎紀念,賞賜予盂,當時鑄了兩座,後世分别稱為大盂鼎和小盂鼎。

大盂鼎和小盂鼎都出土于清道光年間陝西眉縣。

大盂鼎出土在前,高101.9厘米,直徑是77.8厘米,重153.5千克,更為珍貴的是,裡面還有291字的銘文,銘文的内容是周康王訓诰大臣盂,牢記“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的教訓,一定要努力輔佐自己治理國家雲雲……

可以說,這是中國第一個戒酒令。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大盂鼎銘文

由于其個頭、地位都相當高大,人們當時就将其命名為大盂鼎。

但不久之後,在發現大盂鼎的土崖下,挖出了更大的一尊青銅鼎,重500餘斤,高110厘米左右,比大盂鼎還要“威猛”。

第二尊更大的青銅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盂的,再怎麼命名?總不能叫它老盂鼎,或者叫它超大盂鼎吧?

第二尊青銅鼎雖然體積大,但裡面400餘字的銘文字型卻有些小,于是它就被命名為小盂鼎。

這樣,重300左右斤的小鼎就成了大盂鼎,而重500左右斤的大鼎就成了小盂鼎

大盂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并成為鎮館之寶之一。

小盂鼎在民國時期不幸失傳,目前隻有銘文拓本傳世,而鬼方之戰的戰果就記錄其中。

NO. 5 會盟沣京——周朝最盛大的一次諸侯代表大會

周朝實行分封制,對諸侯的控制手段之一便是會盟。

會盟就是上古時代的諸侯代表大會,通過會盟,向諸侯轉達周王的旨意,宣示王朝的實力,接受諸侯的效忠,通過這些會盟儀式周人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政治成果。

周成王很不待見沣鎬兩京,他曾舉辦過兩次會盟,一次是在周人的老家岐山,一次是在周朝的東都洛陽。

作為“成康之治”的代言人周康王,距離建國已有三代,周康王要舉辦諸侯代表大會,最好就找個和前代不重樣的地方,還必須是具有正面意義。

《史記》載:“康王有豐宮之朝。”就是說周康王選擇的接見列國諸侯的地方,正是當年成王的祭廟所在地——沣京,這是為什麼呢?

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姜子牙等人都是周朝傑出人物,他們崛起的地區就是豐鎬之地,是以周康王在沣都舉行會盟,目的非常明确的,就是表明自己是和先賢們同樣偉大的君王。

公元前1055年,周康王在鎬京去世,葬于鹹陽畢原、周陵南側。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他的一生,基本以沣鎬兩京為根基,沒有像周成王一樣在沣鎬、洛陽之間搖擺。西周也在他的統治時期,達到了最輝煌的高峰。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周康王陵位于周文王陵東南一公裡處,是個野陵。和其他周陵一樣,現在也認為他是漢陵,是漢孝元皇後陵。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墓碑斷成兩截

康王時期青銅制造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尤其是開始由神器向日用品轉變,著名的西周“小柯基”(青銅觥,成語“觥籌交錯”便來自此物)便是代表作之一。

「鹹陽陵紀」8:周康王陵‖成康之治——周朝最高光的時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