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到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候,人類能存活下來嗎?

如題目所稱的“下一次物種大滅絕”對标的是地球曆史上可能發生過的所謂“五次大滅絕”之類,人類能存活下來的機率極高。其實,現在人類就在主導全新世大滅絕或曰人類世大滅絕,而且正在想辦法避免搞死自己。

“五次生物大滅絕”,或曰“五大生物叢集滅絕事件”,是大衛·駱普和傑克·塞科斯基1982年釋出的論文所認定的:

一、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發生在4.45億年前至4.43億年前,約27%的科與57%的屬滅絕。滅絕的屬的數量在五者中排名第三。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大氣環流,導緻全球變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遇到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候,人類能存活下來嗎?

二、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

發生在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主要影響海洋生物,約19%的科與50%的屬滅絕。此事持續時間很長,最近三十年認為可能的生物學原因是陸生植物大量繁育導緻地球大氣中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大幅減少而進入冰河時期。陸生植物發達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下數米,加速陸地岩石土壤的風化,将大量的鐵等元素釋放到地表水,讓水系富營養化大爆發,造成海底缺氧。赤潮的大規模沉降進一步将大氣層内的二氧化碳批量送入海底沉積層,加強了全球變冷。

遇到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候,人類能存活下來嗎?

三、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發生在2.5億年前,是五者中滅絕的屬最多的。許多動物的整個目或亞目全數滅絕。約57%的科、83%的屬(包括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屬、約96%的海洋生物的種、約70%的陸地生物的種)滅絕,也是唯一一次對昆蟲造成一定損害的。對植物的影響較小,但舌羊齒幾乎滅絕,新植物類群開始占優勢。可能成因是西伯利亞大規模火山噴發造成附近淺海的可燃冰批量釋放甲烷,還有盤古大陸形成對全球大氣環流與洋流系統的改變。

遇到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候,人類能存活下來嗎?

四、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發生在2.0億年前,約23%的科與48%的屬(包括20%的海生生物科與55%的海生生物屬)滅絕。一般認為是大規模火山爆發引起可燃冰以下略所緻。

遇到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候,人類能存活下來嗎?

五、白垩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發生在66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約17%的科、50%的屬滅絕,滅絕的屬的數量在五者中排第四,但由于完全毀滅了非鳥恐龍而名聲大噪。一般認為是發生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所緻。

遇到下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候,人類能存活下來嗎?

我們可以看到五次大滅絕的共性:

通過遮光或低溫來壓制光合作用,打擊光合生态系,讓營養級高的物種崩盤。

對化能生态系的效果很弱。

對昆蟲的效果有限。

現代人平均營養級2.21,比一般頂級捕食者的5.5低多了。維持人類物種延續不需要多少人口,完全可以在有限數量的掩蔽所裡搞點化能合成生産者或人工光照下的光合生産者來吃,靠水·風·潮汐·核·化石燃料·新死生物質·挂在平流層頂的光電之類供能培養或在黑暗中讓它們自己玩,整點催化劑、适宜濃度的電解質之類幫忙。一些藍菌在光照下和黑暗中都可以生産有機物,每天都能收獲。以上五次大滅絕的機制看起來都不足以消滅人類。

如果和上面五個大滅絕同等的災難同時發生,來勢最快的還是隕石撞擊,巨大火山噴發有數十年的預警期,直徑10千米程度的小行星最不利的場合預警期就一個月,人類隻能做少量準備、在偏轉成功或撞擊發生後繼續施工準備迎接火山。按照最近幾十年對大滅絕最誇張的描述,和上面五個大滅絕同等的災難同時發生,可以讓全球基本黑夜的狀況持續四十萬年,但即使如此赤道·兩極仍有允許低水準光合作用的光照。不那麼誇張的推斷會縮短到兩萬年以内。

一部分火山如果位置距離海面較近,可以嘗試将海水灌進其内部為它降溫來阻止噴發。當然這有可能當場引起小規模噴發。

藍菌和植物在大滅絕裡發揮的影響可以被人類選擇性抵消。而且既然白蟻之類已經在地球上了,植物沒什麼道理再引起全球變冷。實際上,有學者認為第四紀冰川的威力不亞于上面提到的全球變冷,但地球生物圈并未再蒙受曆史上那樣大的損失。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全新世大滅絕,通常從人類文明誕生開始算起,也有科學家提倡從第四紀滅絕事件開始算起,還有科學家提議改從1950年進入人類世算起、稱為人類世大滅絕。一些科學家估計在20世紀有200萬個物種實際滅絕,根據物種面積曲線估計,峰值速度是每年14萬個物種滅絕[1]。一些研究認為,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83%的野生動物生物量、50%的野生植物生物量已經被人類摧毀。

但是,即使用每年14萬個物種滅絕來計算,一些學者提倡的“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是地球曆史上最快的”也明顯是假命題——我們搞滅絕的大部分物種是雨林特有種,這能快得過希克蘇魯伯隕石擊中尤卡坦半島麼。

在遠古時的雨林裡發生的大規模生态崩潰,往往留不下多少化石記錄的。

本次大滅絕“可能造成的影響”目前隻能模糊地預測:

E.O. Wilson認為,按照現在人類破壞環境的速度,在公元2100年之前,地球上現有的一半物種會滅絕。

關于地球上新物種的形成速度,不同學者的觀點有很大差異,有的認為每年約2~3種,有的認為每次大規模滅絕事件都會引起更大規模的種化、增加物種多樣性,人類掀起的滅絕速度如果有每年2萬到14萬種,地球生物的種化速度将逐漸加快到每年4萬到18萬種以上。100年後,人類可能會被自己創造的數百萬個新物種簇擁,這是地球曆史上最快的物種形成速度——你可以稱之為“人類世大爆發”。

無論如何,學者們已經肉眼觀看了北美蘋果蠅、意大利麻雀、黃花約克麥草等新物種在他們身邊自然誕生,歐洲杜鵑和北美杜鵑的雜種在荒地上蓬勃生長,北美野牛和家牛的雜種、馬鹿和梅花鹿的雜種都可以産生可育後代。在一部分脊椎動物中觀察到在僅僅3代内出現生殖隔離的現象。珊瑚礁大面積白化、死亡,海藻林逐漸後退,而水母、栉水母、海綿在增加,大海呈現夢回寒武紀的趨勢。看起來,不但人類可以存活下來,而且會有許多物種集結在人類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