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暢·郭碧先生的題畫詩

作者:支榮慧

“仙剪紅城霞,編西湖第一花。嚴似乎太冷漠了。還是浪漫的一幕,願意和桃李争春色,願意和宋軍共度餘生,我不知道怎麼分辨杏子和桃子,但我很可憐。”這是元代文人郭碧寫的一首關于梅花的詩。全詩沒有一個字梅,但卻以精辟的方式刻畫了梅的性格,顯示了郭碧深厚的文學功底。

郭碧住在京口,也就是現在的鎮江,是以他的作品經常屬于京口。家庭教育,擅長辯論,精通蒙古語,身材高大,留着大胡子,人稱郭大胡子,典型的藝術家特征。他經常在喝酒後畫畫,他非常興奮,即使他塗鴉,他也被世界視為珍寶。其書法學趙孟頫,形神相近。他曾為趙寫過。趙孟頫看後喜出望外,在這部作品後面寫了後記,大加贊賞。

郭碧的這幅畫詩(見圖),行書,紙本,縱長27.2,橫長40.6厘米。不久前,這本書是根據錢選的紅梅和趙孟頫的詩寫成的。錢舜居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畫家。他擅長人物、花鳥、山水、柔美的筆觸和美麗的色彩。他主張繪畫要士大夫化,力求擺脫南宋畫院的風格。趙孟頫問他早年的繪畫。郭碧以《赤城下》作詩《于紅梅》,不僅稱贊其“桃李争春”的絢麗色彩,更稱贊其“松竹相伴”的高尚品格。句末“窮活在天涯”頗為含蓄,就像詠梅一樣,這其實意味着畫卷已經流傳于世。在這部作品的結尾,郭碧寫道自己是京口人,字天喜,在書法作品中不太常見。這行書色彩斑斓,氣勢雄渾。雖然是從趙孟頫那裡學來的,沒有趙筆下的人物那樣醇厚迷人,但卻表現出了一些李詠的風格。字形左高右低,大小錯落密集,筆法渾厚有力,給人危險、陡峭、清晰的感覺。書法細、力、奇、滑,跌宕起伏,令人動容。雖然是行書,但筆畫粗、濕、粗、淡,變化豐富。徐庶的節奏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沉悶。在這部作品中,到處都隻有明顯的連筆,第三行的“劉源”,第六行的“我不要”,第九行的“侯克”。但在其他地方,氣脈相通,筆斷。有些字寫得很有意思,比如第七行的“武”字。嘴大天小,尤其是最後一次收縮與上面的話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第九行和第十行,“陀”字颠倒過來,上半部分縮小,下半部分放大。封面的兩個印章都是朱,圖檔是一條長條形,很特别。這一行混有草書、楷書、草書,以草書為主要形式,導緻書體不統一。可惜郭碧和大家一樣,在這部作品中取得了明顯的失敗,不值得拿。“華”字第五行不禁有鼠尾之嫌,這是書法上的禁忌。(支)

蘇暢·郭碧先生的題畫詩

本文發表于2020年12月16日《收藏快報》。